1976年一群在美國、加拿大牧會的台灣人牧師,有感於神學精進的需要,10間教會共同成立「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北美教協,TCCCNA),每年在美加不同城市舉辦神學研習會,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分擔邀請一位講師,並自台灣組團參與。
2022年10月11至15日,北美教協年會暨神學研究會在美國休士頓台灣松年學院舉行實體的聚會。該次研究會之主題為「再思教會的宣教與挑戰」,會中邀請了美國長老教會總會教會事工幹事蘇惠智牧師、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院長陳宇嘉長老、衛理公會北加州灣區台灣基督教會周宏毅牧師、北維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莊雅棠擔任講員。台灣由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彭志鴻牧師、傳道委員會主委蔡政道牧師等八位團員赴美參與。
本次研究會由歐陽瑞琳傳道介紹,觀看麥卜然牧師於2019年英國講道年度盛會的演講影片「破壞(和造就)世界的禮拜」開始,反思禮拜對社會的影響。周宏毅牧師從聖經的脈絡,帶領與會者認識上帝國複雜且豐富的概念,莊雅棠牧師、蘇惠智牧師從處境化神學反思後疫情時代的宣教與挑戰,最後由陳宇嘉長老分享豐富的實務經驗,使與會者進一步認識不同族群的現實與需要。每場專講後按著指定題目分組討論,激盪出眾人的反思及創意。參與其中使我看見牧長的謙卑、自省、對認識神的渴慕,以及對上帝國的負擔。
筆者於2019年及2022年擔任部長期間,兩度參加北美教協神學研習會,除了豐盛的神學饗宴,更令人難忘的是當地牧長、同工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體驗VVIP的款待。
2019年10月,清晨飛抵華盛頓特區,牧長、同工分別開著幾輛車,親自接機及搬運行李,並將我們送達會場:北維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每天來回旅館與教會,全靠牧長、同工接送,因此,他們每天都必須比我們早出且更晚歸。北維州教會的會友或跨州開車前來與會的同工,提早到教會預備我們的早餐,同時提供自己的車輛做接駁使用,將我們能一起載到會場。某日早晨下著小雨,當時,我們擠在旅館的一角準備出發,往旅館的停車場一瞥,驚見整排迎親車隊。喔,不,那是等著載我們到會場的車隊。在濕冷的早晨,有一群愛心滿滿的同工早早在等候我們。
 宛若迎親車隊的接駁車輛
旅館提供continental break-continental breakfast(歐陸式早餐)份量少又冷,台灣團員吃不慣,向主辦單位反應後,會友當中有人特別為早餐奉獻,教會動員更多人、更早到教會為我們預備早餐,又提供熱食、熱飲。下榻的旅館只有三台吹風機,不知美國人外宿的習慣,好奇著他們不洗頭嗎?台灣去的姊妹們第一晚就發現吹風機不足,教會立即詢問會友是否可出借自家的吹風機,數量不足則採購新品,讓每個房間都有吹風機可用。這些都是意料外的事,主辦單位反應快,北維州教會也用他們的熱情、奉獻補足我們的需要。
左:歐陸式早餐 右:教會弟兄姐妹親自預備的特規早餐
等到研習結束的旅行,這些同工們起的更早,親手為我們製作午餐,又在遊覽車上塞滿飲用水、糖果、餅乾和水果,確保我們不會餓著。
2022年在德州舉辦神學研習,同樣的,接機、送機、每日交通往返、餐食,都受到最高規格的款待,但這次的意外,是covid病毒。雖是全程戴口罩,研習第三天陸續有人出現症狀,大會趕緊張羅快篩試劑,最終有十多人「中獎」。大會特別為留在旅館休息的夥伴準備餐食,又為確診者向醫師尋求處方。旅行的第一天適逢主日,許多藥局沒有營業,或無法提供十多份的抗病毒藥品。在遊覽車上,只見主辦單位忙著一一詢問藥局營業時間、有幾份藥品?又聯絡幾位會友分頭協助取藥、送藥到旅館。出國染疫本該是不愉快的經驗,但看到牧長及同工們為此奔波,不斷的關懷病況、補足需要,直到研習結束,仍持續關心。他們熱情、細心的接待,使我們經歷全然不同的中獎經驗,還戲稱我們此番旅行為「確診團」。
北美教協的牧長、同工都是第一代移民,特別能體會「人在他鄉」的需要,然而他們接待人的態度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太22:37)的實踐,是全力以赴,毫無保留的接待。這兩次被接待的經驗都衝擊著我接待人的態度,有深刻的體會及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