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馬可福音2:22)
我們的現況
「唉~我們教會婦女都在上班…、照顧孩子(孫子)…、照顧公婆…,很忙!都無法來參加婦女團契!」
「教會婦女團契都是年紀大的姐妹在參加,我們跟她們的話題、觀念很不一樣啦~」
相信在教會中我們對這些聲音並不陌生,也很常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這些的聲音或想法不一定是否定過去方式的不好,而是一種提醒,呼喚我們要正視這些聲音背後代表的「需要」。按照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的資料,一份「性別勞動統計分析報告」顯示,以「就業率」來說:108年男性就業率為64.75%,女性49.55%,與98年相較,分別上升2.69個百分點及2.39個百分點。108年女性就業率以25~44歲80.24%最高,10年來上升了8.21個百分點。同時,以勞動力參與率來說:在108年的統計中,25~64歲的勞參率都是女性高於男性,也就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姐妹們忙碌於職場的比例相當高。我想,過去教會的「婦女事工」常以婦女團契為主體,團契生活固然重要,但是團契中仍然也應有宣教及牧養;因為無論是哪一種性質或對象的團契,我們都是「教會」,自然也需要回歸教會的本質。
面對多重的身份與角色,仍活出「上帝兒女」身份的美好
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中提到:「團契是一群已經領受救恩,而且要去傳遞救恩者彼此的聚集。」如果是這樣,團契本身本來就具有宣教的功能。「宣教」的對象,有時是未信者,有時其實是「信徒本身」;保羅曾說:「……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意思就是:原本已經領受福音的人,也會有棄絕福音—離開上帝的愛與保護、失去起初的愛、厭棄上帝的管教、失落了對上帝的信靠,轉而倚靠自己的危險和可能。所以我們需要在團契中彼此代禱,彼此扶持,彼此堅固;並且要在聚會中彼此提醒:我們是需要上帝拯救的罪人、關於福音的大能、天父上帝永不改變的慈愛……等。
曾有姐妹表達自己長久以來,雖然都在侍奉的職務上,但是心裡卻非常的疲憊。原來她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家人對她的信仰存有質疑—耗費許多時間心力在教會,卻不好好打算自己婚姻的情況無法接受。由於無法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她在家人期待和自我期許(符合他人期待)中掙扎許久,而且因為這樣的反覆,她開始定罪自己對上帝不是全然的委身,容易冷淡後退;她的內心不斷在這些過程中痛苦、糾結;她對自己、對上帝、對服事、對家人都有很多複雜的情緒,結成一團難解的結。這位姊妹後來在與人、與神的關係中,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是被接納和被理解的;經過屬靈同伴、牧者陪伴她繼續梳理自己內心的狀態,以至於被賦力決定她自己想要採取的行動,重新找回她對自己、對上帝、對他人的愛與界限。
諸如此類,筆者在服事的經驗中,發現好多姐妹的需要其實就在:幫助她重新跟上帝有和好的關係、回到真理的根基、持續地陪伴與同行中,突破了她當下卡住的點,能夠繼續往前。這一切的改變並不是一瞬間發生的。這個過程需要有屬靈同伴的代禱和陪伴,需要有真理的引導和聖靈的工作,更需要時間。人不是機器,從來不是因著運用了什麼技巧,特殊的牧養策略,或是重複什麼樣的模組設定,生命就可以改變。既然生命的改變是我們的目標,那麼團契需要在意的就不是事工本身;不是聚會或活動有多少人參加;不是團契的組織結構做了什麼樣的轉變。而是人!
生活形態的差異,幫助婦女在忙碌中找到平衡
除了重新回到團契的本質、生命的需要之外,現實生活中,婦女們也面臨工商社會帶來的快速與忙碌,外在環境的變動都影響著每個人的身心靈。當時間有限,期待有品質的團契時間實在是現代人所追求的。過去,婦女投入就業的比例並不高,因此有些人可以投注較多的心力在教會、團契中的服事;但在現今的工商社會裡,這種長時間的投入將不多成為常態。在團體中,生活經驗較為相近者通常比較容易有共鳴,例如:30~50歲的婦女,大概都能體會三明治(上有年邁雙親,下有兒女)的忙碌與掙扎。因此,團契中成員的組成是否容易互相理解?容易有共鳴?都會影響著該聚會的品質。筆者所服事的教會是以小組為牧養的架構,通常小組內的成員也是以同質性或年紀相仿為分組的依據。舉例來說:在少子化的社會中,許多有幼兒的父母分在同一組,他們不僅在小組聚會時一同敬拜禱告,在小組時間之外也有家庭彼此支持、孩子們一起玩樂的機會。這些育兒中的姐妹有共同的話題,彼此理解,彼此扶持與陪伴;讓團契的意義不止於在聚會時間,而是延續真實的團契在彼此的生活中。我知道在長老教會中還是以團契為主要的架構,但是我覺得組織結構是為著人的需要存在的;如同在主日學中我們可以有一起敬拜、聽信息的時間,之後再依照各個不同年齡進行分班,我認為團契時間也是可以有相同的概念。以往,團契最後的時間總是輪流分享,但是當人數多、時間緊迫時,其實沒有辦法關注到每個人的需要,而且花費大量的時間;若是婦女團契最後也能按著一些條件分組,即使不是小組教會的架構,這段分組的時光在牧養上能夠深入,時間能夠有好的控制;人被傾聽、被理解的需要也被滿足。當人能夠被愛,她就會學習去愛人;當她在團契被服事,她就會學如何去服事人;當參與團契不只是增進彼此的關係,而是因著耶穌基督的愛,生命在這裡流動的時候,這個地方會有活水,人自然就會靠近。
『新的異象,新的方向』
因著疫情,教會中團契、禮拜的聚集都受到挑戰。我想,這是一個促使教會重新思考婦女事工的時刻。或許我們該著眼的從來不是方法和架構,而是價值與意義;婦女事工也不僅止於婦女團契的興衰,該探討的是我們認識這個族群嗎?我們是否以婦女的需要來發展事工?是否有服事、牧養了這個族群,不論她是不是信徒?保羅勉勵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世界要我們追求的是方法、是架構、是有形可複製的外衣;然而上帝的話帶來啟示、意義與真理。所以不論時代如何變遷?聚會形式未來是實體或線上?組織架構主要是團契或小組?在這些事工中,我們能經歷上帝按著我們的本相愛我們,我們也在自己的本相中與他相遇的美好。我想這才是婦女事工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