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習、樂而忘齡
教育部為了建構長者安全、快樂、健康的在地學習環境,自2008年起與各地方政府合作,結合在地組織及民間團體,建構各鄉鎮市區「樂齡學習中心」,並將樂齡學習資源拓點至鄉鎮市區之村里社區,讓長者就地學習,學習對象以55歲以上國民為主(國內法定65歲為老人之前10年),規劃適性的學習活動,以預防教育之觀點,讓民眾預備將來老年生活。
筆者曾在2018年受邀擔任學習中心的講師,因異動暫停教課之後,在2021年又繼續接觸樂齡的授課工作。近一年多在樂齡學習中心陪伴長者快樂學習、樂而忘齡的學習過程。
肯定政府因應臺灣邁入高齡社會,為提供長者更適合的學習環境,教育部2018年共核定全國368所樂齡學習中心,深入全國360個鄉鎮市區,結合當地鄉鎮市區公所、學校、民間團體等在地資源,執行創新多元的學習課程,提供高齡者學習機會,並鼓勵長者於學習後,能貢獻心力服務社會。
百變女性 真有快樂?
但相對於關注並投入、提供與女性持續受教育的資源就相對的缺少。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身邊有各式各樣女性長輩:有些是全職媽媽在家相夫教子,有些是沒有結婚的事業女強人,當然也有很多職業婦女,在家庭與職場間尋求平衡。我們可否觀察並能體驗在我們身邊的女性家人、朋友們,她們活得快不快樂?如果我們願意聆聽她們真實的聲音,也許可以聽到許多她們的痛苦與悲哀。
有些女性有事業,也結婚生了孩子,但每天都過得生氣、勞累、被誤解。被認為因為她要的太多,無法兼顧事業與家庭吧?也或者是因為她總是大聲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頻頻跟家裡的人吵架吧!更或者是因為她不懂得妥協、不懂凡事退一步,還被說成難溝通吧?!因此身邊女性不是事業家庭兩頭燒,就是因為沒有家庭而被貼上標籤,或因為沒有工作而不被諒解。我們可以說世上到處都是聰明能幹、堅強的女人,但是快樂、幸福的女人卻不多。
女性在職場上以不同的角色發揮她們的能力,而這些充滿動力的女性有些也參與教會的侍奉。以女性會友居多的教會,也因姊妹們熱心參與教會各項工作:如信仰教育、愛餐、清潔、接待、決策等,由裡到外幫助教會如同一個家庭充滿熱絡。由此我們真的要佩服也讚賞這些主內的女性,願意在有限的時間在教會、家庭、職場中貢獻己力。
教會事工 大家一起
給予、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相信只要是真誠的付出,即使疲倦,但心靈的滿足卻是最大的安慰以鼓勵。但是在持續教育、真理的牧養中,也是需要教會更多的關注與努力的方向。很多時候,當所有的事都認為是應當的時候,感恩的心就減少了,也會讓在其中的人認為是工具般被使用,而非用心來彼此扶持與陪伴。這樣的處境就可能讓愛的力量被削減,而影響教會肢體間的關係,造成事工上的延宕。
舉個例子,參與中會議會時,在中會財務收支報告中,核撥給各事工部的事工費,婦女事工部的費用比其他的事工部少近一半,探究原因,因中會費用有限,而婦女在教會中是屬於財力雄厚的族群,也就是指家庭的財務幾乎都是掌握在姊妹身上,能自給自足,因此事工費縮減;也有教會的婦女團契每個月會提供定額的菜錢給牧者。說一個插曲,筆者擔任該教會駐牧時,婦女會原本要取消該筆支出,理由是:我是女性。筆者向婦女會同工反映,女性牧者不用吃飯的嗎?由此可見,教會內普遍還是隱藏著男尊女卑的價值觀。教會內部真需要上主的真理得彰顯,使教會成為合主心意的大家庭,如此教會也才能留下人繼續與主同工,也才能影響世界啊。
姊妹的幸福與喜樂
談到價值觀的問題,女性受教育、不斷受教育,教會內的姊妹要持續得到牧養等工作,是需要教會關心的議題。到底一個所謂「幸福」、「成功」的女性,究竟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很多時候,事業和家庭對於一個女性來說,還是兩股相反的力量,相互拉扯著,再加上教會的生活,姊妹們在三個地方穿梭著,但是如果沒有提供她們身心靈的關顧,她們也會面對burn out(燒盡)的困境。
教會應正視姊妹服事的全人關顧,讓她們能在幸福、快樂的心靈狀態中繼續在教會中貢獻她們的恩賜,也要敏感、體諒他們身為女性遇到的社會壓力—不要認為姊妹們在教會中事奉都是應該的,而是要提供適時的餵養與栽培。我們可以確實這樣做,慶祝母親節的活動時,該活動的一切統籌與呈現都讓弟兄一手包辦,讓姊妹完全休息,在該活動中享受被尊榮、疼愛的幸福感;提供並支持姊妹參與相關女性靈修會、造就會等相關費用;為了讓姊妹們能在團契、小組、營會等中放心的學習與參與,教會弟兄一起分擔信仰教育、愛餐、清潔、接待等事工,讓教會全員都能動起來。當然,中會內的事工費不得縮減,婦女事工部可以善用。以上的行動都是希望教會多關愛姊妹們,讓她們能得著完全的休息與學習,不用擔憂所掛念的人事物,藉教會的行動讓她們領受其栽培與愛的餵養。讓她們能感到自己在教會所擺上的一切,不是因為她們是工具人、不是一切都是應該的。而是因為主的愛在彼此之間、在教會之間流動著。
以主之愛 扶持姊妹
持續的學習、持續的受教育,所謂的全人、全齡教育是社會在努力的方向,職場也不斷安排在職進修,這也是讓所有生產者仍然可以在工作中繼續學習。在教會中,我們有以年齡區分兒童主日學、少年、青年、社青、婦女、夫婦、松年團契之別,也有以居住區域為區分的小組,聚會內容除了信仰栽培之外,也配合主題設計活動,時間也都在一個小時左右內結束,所以比較難有更深入的省思或學習。因此,若教會、鄰近教會聯合為教會姊妹安排她們所需要的課程,可以讓她們好好的學習,是一件勢在必得的事。期望教會能用心牧養姊妹們的靈性,使她們能領受到在主內的愛與祝福。
教育部出版的「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92期」以〈「媽」的力為校苦力/女性分身.分身女性 〉為專題,其主旨要讓讀者看見,不同身分家長為孩子教育所付出的苦力,以及其中因為資源差異或歧視排除而受傷的情感。內容有許多不同女性的故事,希望能讓讀者聆聽,也能因此激起同理,甚至對話;所有的內容的期待就是能逐漸促進鬆動社會結構,也能緩解目前我們所身陷的不平等情境。這樣的渴望與期待同樣也是教會內部深切的願望,我們必須謙卑承認教會內部激盪的性別刻板印象,也是牽扯教會的力量之一,更是扼殺姊妹們信仰生命的一根稻草。在此,邀請眾教會的領導者們,讓我們在主的話語中,為建構性別平等的教育持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