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綠食育」?
從2011年發生了塑化劑事件以來,接連幾年的食安風暴至今已稍微平歇,食物安全也已經是全民追求的目標,具有高度的社會共識。但是,我們除了要求食物安全無毒、無礙身體健康之外,是否可以更深入的理解,除非守護上帝創造給我們的美好星球,才可能有安全無虞的綠色飲食生活?
在國內長期關心食物安全的NGO—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於2011率先提出「綠食育」(綠色飲食教育)一詞,倡議非基改、反瘦肉精美牛、拒絕人工添加物濫用與農藥等工業化食品等食安議題。對於「綠食育」的定義為何?也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嘗試把消費者帶回「食物生產的現場」並認識食物原貌:「以教育目的和方法,達到環保、永續、正義意涵為主軸的綠色飲食實踐,並可分為農業教育、飲食教育和環境教育三大領域,內容囊括飲食、農業、生態、營養、文化等五大面向的整合教育概念,範疇擴及食物生產、運送、消費到製作和食用等部分。其以促進滿足個人營養需求和身心健康的飲食觀念及實踐為起點,立基於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觀照,提倡土地永續和社會正義的農林漁牧施作方式,延續並發展在地的、社區、富有歷史傳統的意涵及多元的飲食文化特色。」
生命的源頭是「飲食」,而支持飲食的是「農(漁牧)業」,因此,食與農是一體的。目前全台各地有許多校園正在落實推動的「食農教育」,即是「綠食育」的延伸,食農教育是一門非常看重「動手做」的跨領域學門,以「教育」為方法、強調「親身實踐」,也就是說,必須在飲食與耕作之間,透過親身的料理、耕作體驗,深刻理解人與自然、農業、生態、飲食的關聯,是一門重新連結「人」與「食物」關係的教育。食農教育,更必須建立在友善環境、保護環境的永續發展前提之上,我們並非人人都是生產者,但卻都是消費者,如何透過「消費端」的具體作為實踐綠色飲食生活,是現代公民必須有的能力與素養。
現代人的飲食現況與隱憂
在此,先簡單歸納幾點現代人的飲食現況:
1.追求色香味俱全,講究精緻烹調,物美價廉CP值高是民眾最在乎的,食材本身是否是友善環境農法所產出,經常不是打卡分享的重點。
2.對於食物的原貌、製作過程掌握越來越少,我們甚麼都吃過買過,但經常無法確實了解其中的成分為何(所以連蘿蔔糕都還有人以為是太白粉做的)。
3.加工食品越來越多,對眼前食物與食品潛藏的風險渾然不知,不認識的成分充斥在成分標示中,但卻被這些添加物形塑了重口味。
4.高油高鹽高糖的西化飲食,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癌症的罹病率逐年上升,罹病平均年齡逐年下降。
以上的樣貌突現了「當代食物體系」出了極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糧食生產工業化」、「食品生產工業化」—要用最小的成本,量產出最大量與最低廉的食物:蔬菜水果的栽培過程中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加工食品大量運用人工化學添加物、大型畜牧業運用動物用藥控制疾病、以基因改造的黃豆玉米作為飼料快速肥育,甚至是糧食作物經過基因改造,宣稱可抗除草劑抗蟲害等等,都變成了當代食物生產的主流方法。但是我們往源頭一一追溯後,也才能發現當代食物體系的問題關鍵,在於高度運用石油化學工業(農藥、化肥、許多人工添加物都以石油為基底物質)、倚賴各類藥物管控疾病或生長速度、取代上帝的作為而以人為科技改變生物體DNA、高度污染環境為代價所得來的結果。也因此蔬果有農藥殘留、魚肉蛋奶內有動物用藥殘留、玉米黃豆棉花等基改作物成為大宗,甚至連農田也會遭受工業排放的重金屬污染水體與土壤,工業製程產生的毒化物進入食物鏈,造成體內出現各類環境賀爾蒙,導致生殖系統的癌症病變。若我們沒有對於現代食物生產各種類型與源頭的掌握與認識,我們就無法進一步找出如何改變、如何翻轉、友善環境,同時也友善人類健康的方法。
正確的飲食選擇 也能守護環境
沒有環境安全,就沒有農業安全;沒有農業安全,就沒有飲食安全。環境如果健康,人類也會健康。我們若照顧環境友善環境,土地、水源、空氣就無污染,沒有污染的水源與土地,自然就會恩賜給我們安全無毒的食物。「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哥林多前書 3:9)。在創世記第一章,開宗明義的看到神創造萬物後第七天才造了人,就是為了將管理世界的責任,交給人類,「每個人要照著自己所領受的恩賜來彼此服事,做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10)。但是,在環境守護的職責上,人類真的善盡了好管家的職責嗎?
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說:「一天三餐,每個人每天都有三次改善健康、改善地球的機會。」一個人錯誤的飲食習慣,代價是犧牲健康;一群人錯誤的飲食習慣,代價是犧牲地球。所幸我們還有另外的選擇,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綠色飲食生活的行動實踐,釋放消費者喜悅友善環境的訊息,讓我們吃得健康安心,同時幫助地球永續發展:
1.綠色消費:支持不施農藥化肥的小農市集,以及使用各種友善環境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秀明農法、樸門農法、韓國趙漢圭自然農業、BD農法……)的農夫,購買他們的農產品。
2.實踐低碳飲食:吃在地,食當季、地產地消,少買為了長期保鮮會使用農藥的進口蔬果,同時縮短食物里程,減少更多碳排放。
3.購買非基改、少人工添加物的加工食品。
4.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高,應減量食用肉類,少吃使用動物用藥的集中式飼養的肉類。
5.在店家吃或外帶時,自備餐具,減少使用免洗筷、塑膠湯匙及餐具等一次性餐具。少買飲料,減少糖分攝取與一次性塑膠用品的產生。
6.「自煮」勝於外食,可更多選用友善環境的食材,並且落實減油減鹽、節能、適當份量不產生剩食的健康料理方式。
7.關心台灣的農業發展,支持小農各項活動,因為我們的糧食來自於台灣這塊寶貴的土地。並參與和環境、飲食相關的公民議題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