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只想跟你談生命」系列查經目標
筆者藉由現今的性別處境現況,對照聖經裡的實例與信仰提醒,再次重申神愛世人的心意與信仰原則。期待以歷史脈絡的娓娓道來,帶領閱讀者在尊重神與順服神創造的心意的前提之下,因為基督教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唯有能更深地理解「是人神都愛」的信仰核心,才能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單單看一個人是人」不帶任何條件,像耶穌的典範一樣,愛世人。唯有能單純接納、愛一份生命,才能養成對生命一視同仁的態度,並增進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進而使每一份生命都得到善待。
當然,筆者的希望還包括:藉由這樣的信仰與生命議題的造就過程,能提升基督徒的性別意識與知能,最後盼能對台灣社會打結的性別處境,提供一道開解的路徑,將審判權還給神,將一切的榮耀歸給神。
故此系列查經初期,設計為五講,每講50分鐘為限(請自行增減以便配合小組或團契聚會時間),供為期一個月來使用。若有必要也提供基礎閱讀書目,以期待藉由這樣的培育,幫助每一位承認從神而來的生命,都受到祝福,並同享恩典。
二、查經步驟(50分鐘為限)
第一講: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
(一)(10分鐘)主題經文與處
境舉例:
1、主題經文:
耶利米書六章16節:「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期間;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
2、處境舉例:
大家都有在公共場所上廁所的經驗,除了單一男女共用的廁所(譬如:飛機上),試問為什麼,多數的女性在公共場所上廁所,幾乎都需要排隊,而且排很久,花很多的時間,而這樣的現象不僅僅是發生在台灣?同樣的,請問您有看過男性上廁所排隊嗎?為什麼男性上廁所永遠都不必排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議題,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一直發生著且沒有得到處理和解決。
請問在各式賣場裡,不少食物為何冠以女性化的詞彙來命名。譬如:玉女蕃茄、聖女蕃茄,甚至大陸妹?為什麼食物以女性詞彙來稱呼命名?車展裡,為什麼總是以女性袒胸露臂露大腿的姿態來展示車的性能,這樣的商業行為,你怎麼解讀?2017年1月3日台灣嘉義縣前縣長的送葬隊伍出現50部鋼管吉普車送葬奇觀而躍上CNN國際頭條新聞在全世界放送著,身為台灣人請問你有什麼感受,這樣的送葬文化有什麼不對「境」嗎?為什麼一些令某種特定性別「覺得不舒服、不方便…」的現象,在台灣社會都沒有企圖被改善被質問?
台灣每一年,都發生且次數年年劇增的父母帶著孩子自殺,這類父母最常見的狀況多數是經濟與工作壓力,這樣的行為在述說什麼樣的親子關係與統治關係?據統計,虐童案件中七成來自血親/近親所為,這樣的事實在透露什麼訊息?因著親密暴力行為產生為數不少的目睹暴力兒童,他/她們的成長歷程籠罩在黑暗、恐懼與巨大失落中,若成長中沒有光的到來,未來的人生情何以堪。任何一位孩子不僅有活著的權利,更應該被賦予健康沒有恐懼的環境活著的權利。在這樣的前提下,基督徒可以思考「領養」這件事與信仰的關係與意義。
台灣一年到底要發生多少情傷命案,這是台灣在升學掛帥的教育上,缺了哪一塊教育拼圖所造成的?而一個高學歷的孩子因為愛不到對方而毀掉對方的駭人行徑,它摧毀的將不只是兩個家庭甚至更多,因此「情感教育」為什麼一直不被我們看重,它怎麼不是生命教育中的必然課題呢?沒有情感教育知能,怎麼讓人進行情感、愛戀行為,甚至對於要邁進婚約者,如何面對婚姻關係?想想,我們怎麼看一位拄著杖卻開記者會,數十年來堅持離婚的九十歲老阿嬤的眼淚?想想,基督教信仰怎樣談論親密暴力與婚姻暴力,牧者可有牧養離婚者的知能?
2017年至今最撼動台灣社會的事件之一就是一位女性作家的自殺事件。這位女作家要提醒與述說的議題,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隱晦與避談的?勇敢的男性藝術家陳潔皓,現身說法並出書娓娓道來,這三十年來,自己被醫治與自我療癒的性侵的經驗,竟引發大批同是性侵受害者暗夜嚎哭的共鳴。到底台灣社會何時才要面對37分鐘就至少有一個性侵受害者的事實(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一年性侵通報量約1.4萬件,平均每37分鐘就有1件性侵通報案)?因此進一步的,我們需要來認識一件大家忽視卻關係重大的「師鐸獎校長性侵七歲姪女」案件。該案件被法官認定為「合意性交」,因此法官做出輕判。
3、信仰提醒與教導:
耶利米書六章16節,耶和華警告、教導與提醒百姓,唯有真實的走在過去歷史的路徑上,才能開口問、提出質疑、真實的察覺和實境的觀看。信仰若不經歷求問、求證與驗證,何以走在「善道」上?申命記三十二章7節,神頒布了以色列人一套行公義之路的律法,相信唯有如此,人民才終得平安安息。要知道真正的平安是引領人回轉省視與神的關係,就是耶利米提到的「回轉」到神面前,才能帶來真正的平安。
過去先知是神旨意的提醒、宣告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過去曾擔任過台灣社會的先知角色,出題提醒、警訓與前瞻性提醒,如今「時代守望者」的角色可由誰來擔任?
(二)(25分鐘)腦力激盪:
1.以上所舉例的台灣社會發生的許多生命重大議題,為何我們都沒有深度討論、反省,並企圖改變或提出解決之道呢?
2.試問以上所舉的這些實例,都是些什麼樣的生命議題?「視而不見或者習以為常,甚至麻木無感」是怎樣的一種生命態度?到底要喪失多少生命,才能撼動我們願意集體去檢視這些事所牽扯的社會結構?
3.這些社會議題和信仰有什麼關係?
4.教會內的生命教育是「基督教的生命教育」,與社會和教育體制提出的「生命教育」主張有否不同?試著提出兩者的差異和共通之處。
(三)(10分鐘)討論並告白自己能實踐的本課實作:
1.至少,我願意真實地、同理地,站在對方的處境中,去思考。
2.至少,我願意在輕易隨手批判、論斷之前,有查看察驗的作為,而不是「只是聽說、網路通訊看到的」,確實做到神要求的「訪問古道」,也是遵守十誡「不作假見證」的基本信仰態度。
3.培育自己的信仰敏感覺,能分辨哪是善道哪是惡者歹路,擇善行在其中,以便得到真實的平安。
(四)附註或書目:
用「正確詞彙」終止歧視,不是「大陸妹」,它叫「福山萵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