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一日台南的太平境教會禮拜堂擠滿了人,帶著哀傷和不捨之情參加告別禮拜。結束之後,送殯的行列蜿蜒將近800公尺,眾人陪伴萬真珠姑娘走人生的最後一程,讓她安歇在台南基督教公墓,祝福她榮歸天上的家。
引人歸道 和藹可親
萬真珠姑娘(Ms. Margaret Barnett, 1859-1933)來自蘇格蘭的亞伯丁,有父母、一位長兄,還有弟妹各一位。在亞伯丁的小學畢業之後,萬姑娘南下到倫敦就讀中學,為了擔任宣教師為主做工,萬姑娘也接受神學方面的訓練,裝備自己。一八八八年的年底,她受英國長老教會女宣道會差派到台南,參與在長老教女學校的事工,為了台灣的女子教育貢獻她的才能和青春。
剛抵達台灣的第一週,初初接觸福爾摩沙的風土民情,萬姑娘在這時候接到家書,沒想到裡面是令她悲慟震驚的消息,在她啟程到台灣之後,她的兄長和小弟因感染疾病都過世了。然而,萬姑娘沒有忘記上主對她的呼召,她堅強地面對哀傷,努力學習對她而言腔調拗口的台語。後來,她終於可以運用台語流利地和人溝通。
雖然初到台灣,家裡就遇到變故,礙於路途遙遠又交通不便,根本無法回家鄉安慰雙親,悼念兄弟。萬姑娘並沒有因此消沈、抑鬱,相反地,因著上主的愛,她的臉上總是帶著和藹的笑容。她天生的幽默感以及親和力,讓許多人都樂意親近她。
安步當車 殷勤探訪
萬姑娘到台灣時,長老教女學校才開辦一年多而已,負責女學的文安姑娘和朱約安姑娘得到一位生力軍加入她們,女學的師資比原來充裕,三位姑娘輪流教女學,輪流到醫院和各處的教會探訪女信徒,傳揚福音。和藹親切的萬姑娘擅長探訪未信主的朋友,引領他們信仰耶穌基督,有些人後來成為教會中熱心服事的信徒。
初期的女學在招生時常常遇到困難,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家長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孩子沒有受教育的必要。萬姑娘總是不辭辛勞地到信徒家探訪,殷勤地遊說家長讓女兒入學接受教育。像是曾經擔任女學校友會會長的石舜英長老,即是因為萬姑娘不斷到家中探訪說服,才得到母親的同意讓她進入女學就學。畢業之後,石長老在教會中熱心服事傳揚福音,見證了接受教育的女性也能夠為主做美好的工。
身材略為豐腴的萬姑娘出外探訪時若能坐人力車代步,較為輕省。但是,人力車伕因嫌費力而不願載她,她也不以為忤,安步當車,自己慢慢地走,忠實地完成探訪工作,她的到訪總是為姊妹們帶來無比的安慰和鼓勵。有時候,行走速度緩慢的她,探訪結束後回到家都已屆夜深時分。
一九一0年盧仁愛姑娘正式就任女學校的校長之後,萬姑娘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婦學事工。設立於一八九五年的台南婦學招收幼年失學的年長婦女,教導她們成為白話字的師資,到各教會去協助婦女識字讀聖經,將基督信仰的好消息分享給上帝的女兒。
要管理和教導這群年長的婦女不是那麼容易,擔任校長的萬姑娘總是用無盡的耐心鼓勵她們,用無窮的愛心包容她們。有好幾位婦學的畢業生在教會中服務,成為教會牧者得力的同工和助手。
散財濟貧 其義永存
萬姑娘的年事漸增之後,健康狀況開始走下坡,一九二六年她正式退休。出於對台灣的愛,以及在英國的家人已經相繼過世,萬姑娘選擇台灣做為她最後的家鄉,在這美麗島上終老。她留住在台南,精神不錯的時候把心力用來關懷人,教導白話字,寫信鼓勵信徒,寄送屬靈書籍給朋友,用這些方式幫助有需要的人。
一九二九年南部教會成立女宣道會的時候,萬姑娘相當關注此事,她不僅協助鼓吹婦女應該組織起來,同心合意為傳揚福音而努力,甚至在過世之前,奉獻了一千元做為女宣道會的經費。她絕對不是富有的人,可是她全心全意地愛台灣人,用真誠的行動將基督寶貴的愛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我們。
萬姑娘人生的最後八年在病痛中度過,身體狀況時好時壞。一九三三年三月八日安然被主接回天家,她在台灣45年的服事到此畫下句點。她雖然離世,她的笑容、耐心和愛心還是深印在許多基督徒和朋友的心中。長老教女學和台南婦學的校友更是懷念她,特別出面為她處理喪葬事宜。
難怪,林燕臣牧師有感而發地說:「萬姑娘之死重於泰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