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會對海外宣教的看見,早在第一代西國宣教師的時代就已發出呼聲。百多年前,第一位在台灣北部的宣教師馬偕博士 (Reverend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出的第一位宣教師,1987-1901在台30年)在其自傳《台灣遙寄》(From FarFormosa)就曾高聲疾呼:「我們深切期待時候將到,本地教會有能力支持本地事工而不需國外援助,而且有能力幫助同在罪惡塵世其他地區的需要。」然而,這個百年前的先知性呼聲直到1960年代才得以實現。
台灣、星馬締結宣教夥伴關係
1960年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星馬長老大會締結宣教夥伴關係,互相交流宣教人才。那時台灣才派出第一批宣教師:鍾啟安、陳效贊、陳富生、邱以正、董群家,後因移民條例的限制及其他的事故,使得雙邊的合作關係中斷。(註1)感謝上帝的恩典帶領,2007年4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與基督教新加坡長老大會(PCS)正式簽訂「宣教合作協約」,雙邊的宣教夥伴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當時我人還在印尼事奉,得知後十分興奮,卻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成為第一批人才交流的一員。2008年8月PCS差派陳益慧博士前往台灣神學院協助聖經神學的教學,我則在7月離開台灣神學院接受PCT差派來嘉恩堂接任主理牧師,而我們兩位都是在世界傳道會(CWM)的資助下順利完成交流計畫。
因此,我個人感到十分榮幸能參與在這波的交流計畫中(註2),這是歷史傳承的重要一刻。知道此非空前,因之前已有一段美好的合作歷史;也深信並非絕後,期待往後有更多合作交流的計畫。既非空前絕後,就有著承傳歷史及歷史傳承的重要使命。去年適逢基督教新加坡長老大會設教130週年,大會安排了許多慶祝活動:歷史尋跡、區域宣教研討會、以及7月17日在新加坡室內體育館舉行130週年感恩慶典禮拜,匯集一萬一千名信徒齊來同心敬拜。整個慶典的議程主要帶出的兩個宣教主軸即是「社區宣教」和「海外宣教」,這些宣教議程都非新事,而是「是舊永新」的課題,往往面對的挑戰都是在於「教會觀的視野決定實踐的境界」。本文將從這兩個宣教議程來分享我們全家在新加坡的宣教事奉,盼能讓更多人了解新加坡的宣教處境。
一、在城市國家從事偏遠新興發展地區的社區宣教
我們全家是在PCS華文中會屬下的嘉恩堂服事,這是一間200人的自立堂會,座落在新加坡的東北角盛港區(SENGKANG)。這原是較為鄉鎮偏遠的區域,民風純樸,近年來新加坡政府積極造鎮,蓋了許多組屋(類似台灣的國民住宅),吸引了許多新婚的小家庭進住此一社區,這些新的年輕人口就成為嘉恩堂新的屬靈負擔。除了這些新的創業人口之外,盛港原本就有許多以勞動力為生的人口(包括中國客工),以及原本居住的老年人口,這些也都是嘉恩堂的主要牧養關顧對象。三年來我們努力陪伴嘉恩堂投入社區宣教(註3),使原本與社區互動不多的教會,開始動了起來。以下就從一些社區牧養事工的發展逐一分享:
1.中國客工(2009開始,註4)
隨著政府興建組屋的工程啟動,許多建築工人湧進社區。2009年我們開始做中國客工的事工,聚會人數起初大約一、二十人。是年春節來臨前,我們按著聖經「好款待出外人」的教導與他們一起吃除夕團圓飯,一解這些異鄉人的鄉愁。在異鄉雖然思念遠方的家人,但藉著這樣彼此關懷的舉動,在主的愛裡享受愛宴及團契的喜樂。那一次的年夜飯後,也促使我們成立家恩團契(取嘉恩堂的諧音,意指在上帝的家裡恩典滿滿),主要是給中國客工參加。聚會人數大約20人左右。
我們知道這群客工是上帝賜給教會的禮物,我們不能輕看這樣的服事。因著人數愈來愈多,我們也感受到開設第三堂崇拜勢在必行,於是2010年11月開始,我們正式有主日晚堂崇拜。此堂崇拜除了專為這些客工預備,也給早上無法來教會的弟兄姊妹多一個參與崇拜的機會。在晚堂崇拜之前,我們都有為這些客工預備愛餐,由教會的姊妹輪流服事。雖然只是粗茶淡飯,但也讓天天吃外食的他們,可以好好坐下來吃一餐有家鄉味的好料。
回首從開始服事中國客工至今,從少少的幾個人開始,至今已達近百人,其中也不乏有人決志信主、受洗成為基督徒(目前已有14人受洗)。這個過程是我們從來不敢想像的,在服事的過程中也曾信心軟弱,有時幾乎要打退堂鼓。在此一歷程,上帝讓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課,就是上帝有祂自己的安排及時間,我們信靠祂的人當學習耐心等候,因為上帝一直參與在我們的服事中。
2.課業補習事工(2009開始)
近年來因著教會附近組屋一座一座逐漸落成,新住戶也隨之遷入該區居住,社區鄰里小學的學童也逐年增添。2008年到任後,我著手協助宣教部規劃落實開設增強課業的補習事工,以協助社區有需要的孩童。從一開始兩班(一班最多8名),到現在已推動到6個班級,藉此將社區孩童的家庭帶入教會,進而慢慢認識福音。期盼往後也能開展中學生的班級,接觸社區中的青少年朋友。
3.社區繪本事工(2010年10月)
除了把人引入教會的服務性事工,我們也嘗試把教會帶進社區(註5),2009年的復活節我們舉辦社區復活彩蛋尋寶活動,把兒童主日學搬到社區公園去上,動員各年齡層的會友一同前往協助,讓社區的孩童、家長一起歡樂慶祝。當中還有社區老年人詢問:「有沒有給老人參加的節目?」之後,我們每年都會利用各種節期安排各類社區講座、節慶活動與民同樂,並尋求分享福音的機會。在幾次經驗累積後,我們開始固定每週三下午到社區公園陪孩子讀繪本故事,藉此與社區孩子建立關係,並以繪本從事生命教育,關心他們的生活。一年多來,社區的孩子開始來主日學,也有家長一起跟著來主日崇拜,當中也有人接受洗禮歸入主的名下。
二、看重宣教人才的培育
當我回顧2008年12月就任嘉恩堂主理牧師時所提出的述志重點,其中一項是「看重宣教人才的培育」。由於一開始就清楚認定自己是陪伴教會成長的角色,因此期待在任內盡力做到培育人才承接各種事奉崗位,為教會下個階段的發展預備可用的人才。
1.培育主日學師資
2008年底在規劃2009年度事工的人力分配時,發現兒童事工的人手處於青黃不接的困境,於是我和內人一起探討培養新手的計畫。2009年我們開始分享異象、物色人選,徵求一批青年人手後接著進入培訓,包括聖經、神學、教學法等各種相關課程。之後,也因著施貞同牧師帶領福澤教會青年短宣隊暑期前來協助兒童事工,使新加坡教會開始接觸日本愛鄰教會研發的MEBIG教學法,一直到現在我們已舉辦了兩屆的MEBIG研習會,使老師受更有系統的訓練,也開放與眾教會分享教學資源,得到相當的迴響。這一切的努力,也使兒童事工有穩定的成長。
2.海外短宣培訓
我個人受益於短宣隊的學習,讀神學院時不論本地或海外的短宣我都有很好的操練機會,我深信這是培育教會宣教人才最實際的操練方式。因此,每年我都會規劃幾次短宣的機會提供青年學習操練宣教心志,不論到台灣鄉村、馬來西亞、緬甸或柬埔寨,我都親自帶著青年人一起學習,並給予宣教神學相關的基礎課程,使他們在做中學,並經驗上帝在不同土地上所行的奇妙大事。當然,更深的期待是當中有人願意回應呼召,成為傳道人、宣教士或支持宣教的人。
3.差傳年會/宣教神學講座
新加坡教會普遍都有一個良好的傳統,就是每年都會舉辦差傳年會,教育信徒認識普世宣教,也讓信徒參與差傳認獻,學習關心支持宣教事工。嘉恩堂也不例外,每年差傳預算約略台幣150萬元(約經常費的五分之一),在年會中會介紹教會支持的宣教機構、宣教士所做的各項事工,更藉由差傳講員的激發信徒關心宣教的心志。前年開始,我們嘗試於差傳年會期間舉行宣教研討會,邀請眾教會一同領受講員信息,藉此彼此切磋、分享。
三、配搭中會、大會事工
由於宣教師差派是在總會、大會的合作架構下,因此在新加坡的事奉也必須配搭中會、大會事工,去年起我開始擔任華文中會常委(類似PCT的中委,註6),參與關心中會事務。另外,也受中會委託擔任福建事工委員會主席,負責推動PCS的講福建話(南洋一帶都如此用)的福音事工,去年中秋我們舉辦一個聯合性福建話的詩歌見證佈道會,約有1200人出席。而在大會層面,我主要參與史料整理及口述歷史培訓等相關工作,去年4月應本地樂齡學院邀請開設「口述歷史與檔案管理」的課程,提供各教會牧長、同工一起學習如何推動保存管理教會史料,為新加坡教會歷史的建構盡棉薄之力。
結語
我們全家在新加坡三年來的宣教事奉實在經驗上帝恩典滿滿,特別在事工忙碌之餘,兩個孩子(恩約、恩予)的成長更是要為他們獻上感恩,從台灣到印尼,再從印尼到新加坡,他們都在天父的聖手扶持下平安長大,也常常成了我們的好幫手。我和妙萍心中的禱告是「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記24:15b)
代禱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