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已介紹台灣客家人的歷史、人口分布、客家語、性格特質、客家婦女、遺傳特徵,及客家人之三大;今續介紹:
七 客家之飲食習慣:
一般客家人都起得很早,起床第一件事是泡一壺茶供神及自己享用。客家人因勤於勞動耕作,所以除了三餐外,在上午十時左右和下午三點左右,都會吃點心。點心是吃一碗一碗的粄條、米苔目,或水粿(如同碗粿)等。客家人多勞力,配飯的菜較鹹、香、油的重口味,這樣才下飯,吃飽了才有力氣做工。每逢喜慶喪事,總少不了一樣客家美食,就是米麻糬,其實是齊粑(沒有包餡)。吃的人先用筷子夾斷,然後一塊塊沾花生糖粉一口一口地吃,邊吃邊與親友交談等正式的開飯時間。所以,齊粑不要吃太多,以免正飯吃不下,淺嚐即可。等到散會的時候,主人還會為每一家準備一份齊粑,讓你帶回家和家人分享。
八 台灣客家人的信仰:
大都是沿襲原鄉的信仰,就是敬拜祖先、媽祖,及三山國王。三山國王是移居的客家人的守護神,是把潮州之三座山,就是獨山、明山、巾山奉為神明來敬拜。在台灣各地若有三山國王廟,就表示早期有客家人聚居之地。
義民爺是台灣客家人所信仰的神,是祭祀在台灣因戰亂陣亡的客家人士;據統計,全國共有廿一座義民廟。
九 台灣客家教會簡史及展望
英國宣教師馬雅各於1865年在南部設教;1872年加拿大宣教師馬偕北部設教;1895年英國宣教師蘭大衛在中部設教。陸續抵達台灣之三位宣教師皆以其專長在台灣的南部、北部、中部展開醫療傳道,不論南部或北部宣教師,都曾踏入客家地區宣教。1872年李庥牧師在屏東竹子腳教會為幾名信徒施洗,其中有四名是來自南岸(今之新埤鄉南豐村)的客家人,他們就是台灣最早相信耶穌的客家人。其中一名叫張龜?的信徒,於1875年獻上他位於南岸的宅地為建堂用地,而設立了南部第一間客家教會。北部第一間客家教會是獅潭教會,在1873年設立;但有另一說是獅潭教會設立於1879年。不論如何,我的重點是台灣客家人在宣教初期即有歸信基督者,也有感動獻地建堂者。初代客家信徒中獻身傳教的人也不少,如北部的鍾亞妹傳道、劉阿秀牧師、鍾天枝牧師;南部則有邱增發傳道(筆者之祖父)、張純恩牧師,及方廣生牧師等。既是這樣,為何客家教會百年來未得增長?客家基督徒佔客家人口數(約四百萬人)的0.03%而已,真是不成比例。再看其他族群的信徒比例,福佬人是1.4%,新住民是10.1%,原住民是33.3%。從上面之統計數字得知,客家宣教之空間是蠻大的,我在想百多年來的宣教忽視,是要留到本世紀才展開?
為讓大家更了解,特提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客家宣教師的名單,我們從此名單可見端倪: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