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38期 EQ |
|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育改革研討會之省思 |
|
關鍵字: |
作者/王嘉偉
(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三年級。)
|
|
|
這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所辦的一個研討會,與會者為各中會牧師、神學院教授,及幾位學生、輔導和學校行政人員。而專講者則有師大教授與教革團體從學術、學理和政策面切入討論,最後則有長老教會學校的辦學甘苦談。討論會不斷探討目前教育得失與教會問題,大家說出自己的看法與經驗,進而提出可以改進之方向。我就兩天來所聽、所想,而把所得之感想、淺見寫下如後。
首先,我們在談教育改革的時候,我們就是假設目前的教育是有問題存在的,或是有某些地方不理想,所以才需「改革」,因此我們就要找出問題之所在,才能改革,而要發現問題,就讓我們從教育本質切入,進而檢討比較目前教育現況與它的出入。
一、教育的意涵 教育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引導學習者成長獨立,進而不斷發展的過程。既然不斷,就是說人應該是終其一生的學習,社會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知識在暴增,教育絕不是一成不變,有其盡頭的,就任何一個人而言都是如此。所謂「吾身有涯,學而無涯」。所以說教育是動態的,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而為什麼要不斷終身學習呢?因為人類要進步,個人要生活、要謀生,這一連串的需要正是教育的功能與目的。它使人們學習成長而後獨立。並靠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全面配合,德、智、體、群、美等的均衡發展。把教育和生活結合為一,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當然每一個人都有其特質和專長,教育是使個體適得其所,分司各職,而使社會進步、發展。所以教育資源更需合理配合,使「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理想實現。以上只是簡略的論述教育意涵,相信不只於此,我們以此為前提引發大家一起討論思考教育是什麼?
二、當前之幾項缺失與檢討 就研討會之參與者與我所觀察而提出以下幾項當前教育之缺失,並進而檢討。
1.升學主義與智育取向 這是長久以來最嚴重也是亟需改革的部分,大家知道從小到大,父母們總是說要考XX大學,才有前途,生活才有保障。現在可能是XX研究所了。所以補習式的填鴨教育、體罰強迫讀書等的教育方式就此產生。不管真懂,還是假懂,不管生活教育,就是分數第一,家事可以不需分擔學習,運動、團體課外活動讀完書後,有時間在參加。別的同學成績比我強,我就要提防;比我強的,也不可教太多考試的東西給他,因為以後大家都是要一較長短的。不管其他,反正考試高分就是好學生,收高分的學校就是好學校。但話又說回來,這也不能怪父母師長,台灣幾十年來才出現一個楊傳廣,國家對於運動人員又沒有好的保障,福利制度又不健全。這種情況父母當然不會拿自己的子女前途開玩笑。音樂、美術除了靠天賦以外,學習需要一大筆的「金費」,在台灣沒有發展空間,又要出國深造,對一般的家庭而言,當然是考試才有前途。再說,道德、信仰到最後還是有飯吃、最實際,所以補習當然比做禮拜重要。可是下面又有幾個問題,請大家不妨想一想,一個醫生有很高超的醫術,但沒有「醫德」、沒有「愛心」行嗎?其實大部分的病人最需要的,還是心理上的安慰與關心,而且對於一些沒錢就醫的人而言,有醫術沒醫德的醫生對他們而言也沒用。再者,一個體力差,常生病的人未來能成就大事嗎?而一個國家沒自己的文化、藝術,人民沒有道德、環保意識。教育不強調,不注重。光有錢,大家都商業、利益取向這不是很危險嗎?因此我覺得教育應該從根本做起,把道德和一些生活倫理中的部分強調出來,政府也該讓社會多元發展,讓體制更加健全,讓各種人才都能有所發展,各得其所,此外升學管道也要多元化,讓想讀書的人有書可讀,社會每一份子也不應沉幻於功利社會價值中,以使教育慢慢趨於正常化。
2.升學方式太僵化 由於我們的升學方式都以聯考為主,因此在體制中,大家都很重視分數,總是把個人學習的成果量化(分數化),而分出高低,但分數並不能真正客觀、正確的量出一個人的學習狀況,而且有些行為、心態、想法也是分數量不出來的。一、二分之差就是幾個系、幾百個人,而且統一考試往往也受當時個人情緒和身體狀況影響,如一個人剛好考試當時生病。分數真的就不能測出實力了。而且有些職業如老師、醫生,只是知道分數,但不知其人格特質,不知其是否真的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因此我覺得升學管道、評量方式應該更多樣化,不只是單以統一考試的分數為準,如增加口試、實驗測試等。分數也不需一分、二分的計較,可以分等級或以文字評量。
3.政治與政府政策影響教育 以往戒嚴時代,人民言論、講學自由受到限制,這種一言堂的方式當然影響教育的正常發展,政府政策也有其要達成的目的,對特定的歷史事件避而不談,或是誇張渲染,使得真假不明,混淆人民錯對觀念,加上長期聯考制度,有些八股式的殘害,使得國家認同、國家意識模糊,沒有本土意識,只有過客心態。地理念的是一堆不曾真實看過的中國大陸地名、鐵路,而且又都也不符合當今真正的名稱。大陸每個地方的名產背得一清二楚。
而自己住的台灣卻概念模糊,可能連自己家附近的人文風俗都不知道。沒有人文歷史,何來國家意識,九一八事變大家都記的很熟,但二二八呢?有幾個國、高中生真正明瞭?聯考不考,教材不編,政府有意避而不談,這種教育真的出了問題。大學教育不自主,教育部管的太多,教官長期留在校園中等問題都是政治、政策影響教育的最好例子。因此我覺得政府應該開放教材多元化、高等教育自主化,更加強本土歷史、地理、人文的主體性,並進而建立台灣意識,其實目前已經慢慢朝向這方面進行,只是人民應當督促政府要快更合理的改革。
4.社會價值觀與文憑主義 首先我們應先分別文憑與教育的差別,我們否定文憑,並不代表,我們否定教育。在歐美學生往往是在工作後,或是生活上須再更進一步進修,才去學校學習,反觀台灣,都是先讀起來放著不用,可能以後也用不到,學非所用,教育資源浪費,一切只為了文憑,有文憑就好像什麼都會,而忘卻了真正的教育與學習目的。並且大家總把有出息,有成就建立在分數上,社會價值觀在這上面好像已經牢不可破,在近幾期的《遠見雜誌》就曾調查過美國總統的學歷,其正統學歷,在歷界總統中,上過大學的僅有一、二個,且大部分都只有高中以下學歷,這在台灣好像不太可能發生,所以我們要打破這文憑的迷思。今天教育會發生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大家都是共犯結構中的一員,其在社會價值觀上,更是如此。
三、教會在教育改革中的反省與角色 教會本是一群因共同信仰而結合聚集的地方,尤其長老教會,更是長期投入社會改革運動,不論政治,教育文化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且都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就教育而言,由於教會本著一貫的關懷和包容心態,更由於長期以來所主張的台灣意識,使得我們可以發現在原住民部落有他們的母語聖詩,做禮拜使用母語,同樣客家人,閩南人,皆如此,這種出於宗教情操而發出之對各族的尊重正提供政府教育當局一個很好的榜樣和模範。
之前也強調過政治和教育的關係,長老教會政治上的主張與立場,改變了台灣的一些政治生態,也喚起了人民的意識,因之無形中對於教育,社會當然有所影響。
然而與會者也檢討教會本身有些人也過於強調文憑主義,功利心態,甚而忘了信仰的真諦,這是教會與要再努力加強的部分。
在台灣除了神學院之下,尚有許多教會學校,而這些學校在教育改革中也應該扮演著主動的改革角色,發展其道德與信仰教育,以讓社會蔚為風尚,其中有幾項不錯之舉,如神學院的招生不再過於強調筆試,而讓真正有心的人能做神的工,我想一位牧者最重要的是那份心,而不是在於書本上的理論思想,其實踐重於理論,行動重於想法。長榮管理學院的教師群中,基督徒占有相當的比例,這無形中就影響著學生們人格的養成,在教育體制中當然有著其不可忽視的示範作用。
總之,教育是百年大計,其影響深遠,當今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國民道德,環保意識、本土意識、國家觀念等無不受教育影響。有好的教育,才會有好的社會,所以在教育結構中你我都有責任,都須要一起了解、關心教育問題,一同促使改革,改正,讓教育正常化不再是理想與口號。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台灣教育改革研討會之省思 (第 38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