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神話故事中,有關鄒族人的誕生有以下的傳說:哈默天神(hamo)降臨在玉山(patungkuonu),造了「人類」(tsou)的祖先,他們與野獸萬物共居玉山。之後人類人口漸多,土地狹小,於是下山,尋覓耕地和獵物。不久洪水氾濫,淹沒大地,僅留玉山,人類和動物只得逃回玉山,等待洪水退卻,才又下山逐獵遊耕,直到今日(佐山融吉等1923:23-24,104-124)。
這個神話傳說交代鄒族的發源,一為天神於玉山搖動楓樹,楓葉落地成為鄒族人的祖先。其次則說明玉山為鄒族的發源地,洪水期以前鄒族的移動以玉山為始,也以玉山為終,二度皆聚集於此,因此玉山對鄒族是具有「聖地」的意義。洪水期之後的遷移,是以各氏族或亞氏族為單位遷移,尋找耕地和獵場,在鄒族各氏族的口述傳承中也都有確切的地名路線及過程。
根據八個氏族的遷移途徑,可以知道鄒族活動的領域,這便是鄒族所稱的hupa,即「領域」之意。北界至濁水溪北岸脊嶺,西界又有斗六、民雄、嘉義至赤崁一帶的平野,南界自赤嵌向東達荖濃溪東岸之中央山脈脊嶺,東界則為中央山脈北至玉山脊嶺。
鄒族的Tsou字,在鄒語的原意是「人」或「人類」的意思。鄒族自稱Tsou Atoana (意即:我們這群人),以此有別於異族人。過去在許多文獻記錄中,稱呼鄒族為「曹族」,自日據時期以後的文獻,都記著「曹」而非「鄒」。Tsou,或Cou,事實上,若以羅馬字標音時,「鄒」顯然比較接近鄒族人所發出的原音。1998年鄒族人達成共識,認為應將族名從曹族改為鄒族
由於基督福音的傳入,鄒族族人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長老教會、真耶穌教等等。但鄒族的傳統宗教儀式仍持續存在與進行著。
鄒族一切傳統儀式活動原來都在大社(達邦、特富野)舉行,居住在附近小社(里佳、樂野、來吉、山美、新美及茶山)的族人必須回到大社的本家(emo和monopesia,近漢族所謂「祠堂」相似),
參加傳統儀式活動。
1. homeyaya,鄒族的「小米祭」,約在每年7-8月之間在各氏族本家舉行。鄒族人認為小米神是女性,所以在早期農業生產角色主要是由族裡的女性來扮演,而homeyaya對女性則更是重要的儀式。在homeyaya傳統儀式中,鄒族部落長老乃依據當年是否有所獵獲、整修會所,和發生許多不幸的災難或疾疫,來決定mayasvi(戰祭)的舉行與否,以及舉行的確切時間。
2. mayasvi「戰祭」。戰祭的儀式過程已大為簡化,僅保留簡單的「道路祭」、「成年禮」。戰祭約在每年2-3月間於達邦、特富野兩大社的KUBA(男子集會所)輪流舉行。「戰祭」的盛大儀式主要是「紀念過去的戰爭,也祝禱將來所有不可避免的勝利」。其對象是諸神的最高天神HAMO、掌管軍事的軍神iafafejoi,和掌管生命的司命神bosonfihi,所以此儀式亦有「邀魂以安魂的意義」。
鄒族在全台灣原住民族群裡為少數中之少數,族人大多分布在本鄉達邦、特富野、里佳、樂野、來吉、山美、新美及茶山一帶。
根據內政部在1991年的統計,鄒族人口共有6192人,而設籍於阿里山鄉的鄒族人共有3664人。
長老教會與鄒族的淵源要追溯到1946年,當時的鄉長高一生及鄒族先覺者到台北找孫雅各牧師,希望他能派人到鄒族地區傳福音。孫雅各牧師立即隨同美南差會海牟登牧師及嘉義中會東門教會陳惠昌牧師到達邦,此後就派遣嘉義中會熟諳日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