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陪同中會松年大學學生到峇里島畢業旅行。語言限制的緣故,他們要求我隨著他們逛街,我兼臨時翻譯官並幫忙提東西,發現阿公、阿嬤們超愛買東西,已經好幾個的袋子了,嘴裡還念念有詞的說:還有誰的沒買到……。
後來我好奇的問:「你有這麼多家裡嗎?」他才解釋說:「這是我第一次出國,村莊的弟兄姐妹都替我預備錢,怕我在國外缺錢用,所以我也要為他們預備禮物。」
這是典型的排灣族生活寫照:你我的生活是互相照應的,部落任何一個人跟我都是一體的(如排灣族長者常教導孩子吃東西時,絕對不可以獨享,東西若不夠大家吃情願不要吃)。因為部落生活長期以來是整體營造的經驗,正如今年大家努力耕耘,到豐年節慶時,即時你收成不好,一切農作是大家平分享用的。而今卻是個人化,且都以原住民很陌生的貨幣交易,可以理解理財、消費是我們的必修學分。
原則一‧簡單是美
1. 吃的好、吃的飽就夠了,不一定要吃豬肉或五菜一湯。講究人情、門面的原住民,總是想將最豐富、最美的呈現於眾人前,這是我們的美德;但在一切都用貨幣代支的今天,人情、門面卻成為經濟負擔。也許可以思考,?何一定辦桌才體面呢?若推崇精緻的傳統美食,或簡單的菜餚大家圍爐寒喧,不也是達到團聚的目的?甚至居家用餐一菜一湯,若可以有氣氛享用不也很幸福嗎?
2. 廚具夠用就好。廚房用具、家庭飾品根本用不上時,辦個婦女跳蚤市場,交換各家用品使用,達到物盡其用,不致有太多閒置的物品。
3. 雖然女人衣飾永遠少一件,但買衣物時考慮同色系組合(若可以買素面再以胸針、絲巾、外套更好搭配)。一件衣物考慮可以配搭家裡至少三件以上衣服才值得。有習慣買書、報紙、雜誌的,若可以到圖書館借或在書店看完就好,不但省錢也不帶回給家佔空間。
4. 行車是代步用,不一定是名牌或大車,也不一定真的需要車。將分期付款之利息、稅金、每月保養費及油費加上去再考慮。買房子要考慮生活品質會不會受影響,只因?想住新房子,過負債的一生,不值得。
原則二‧量入為出
原住民習慣用腦思考、感受美事,並只會用語言表達,對文字使用很陌生。但金錢運用需要在紙上精準盤算,文字化記錄每個月的收支。用333原則「存款、必須支出、生活費」,準確算出存款金額(無論月薪多少,存款一定要,存款包含定存、基金、預備……),再將必須支出中規劃奉獻、保險、教育、水電費等,其次生活費才是最後考量。學習剩多少生活費用,就過多少錢的生活,而且要求自己記錄每筆開銷並反省錢都花在哪?如果薪水扣除必須支出及存款後沒有剩餘的錢,就要想辦法在那個月省吃儉用。我們習慣先考慮生活費用,若為了生活費動用其他當月該付的費用,就等於提早領取下個月的薪水,而進入財務的惡性循環。
原則三‧精打細算
在排灣族部落,凡事斤斤計較、唯利是圖會招人討厭,遭受輿論攻擊。可以不要斤斤計較,但一定要精打細算。精打細算正如人說的:錢要花在刀口上,如果置裝費是必須支出就要有計畫的購置,選擇有品牌的公司於換季時購買(雖然是去年衣服同樣有價值,不要買穿一次就丟的衣服)。留意生活中小錢的流向,如沒有預期的飲料(公關)錢、孩子們每天伸手要的零用錢等(扣除必須支出,生活費分散於每一天應該沒有多少可以揮霍了?)。若可以DIY完成的事,絕不假手他人,而多一筆開銷。
雖然現代人必須與銀行建立關係,信用卡公司也提共許多消費的附加價值,但信用卡的使用是先享受後付款觀念,容易在消費信用卡上讓自己的信用擴張,而使信用破產。因此,在自己有還款能力下,用心尋找低利率銀行公司,並且注意繳款期限。不做自己能力承擔不及的事,如避免為了人情擔保任何人。
原則四‧投資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