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五章 1~20 節不單單是耶穌的一次趕鬼行動,更是藉著趕鬼的故事,展現耶穌如何運用「不做,卻同時做到」的方式。經文尤其要突顯的是:不僅要有策略,還須包含彈性,才能夠更好地達成目的。
對立的兩種人
在馬可福音的許多註釋書中,面對五 1~5,學者通常會將焦點放在被污靈附身的男人身上。不過若對照馬可(五章)、馬太(八章)和路加(八章)的格拉森故事,我們會發現,馬太對污靈的描寫十分簡短,而讓污靈看起來非常的殘暴。路加的記載雖然跟馬可很像,但寫作的手法卻不一樣,先敘述污靈向耶穌俯伏,再描述被附身的人的痛苦。馬可則是先述說被污靈附身的人的慘況,隨後說明原因,因為「他日夜在墳地和山野間大喊大叫,又拿石頭擊打自己」。藉此我們可以看到,馬可是有意地描述污靈所遭遇的情況。在筆者的分析下,發現 1~5 節有兩種人在爭鬥:被污靈附身而做出怪異舉動的人,以及因害怕而要用鐵鍊綑綁那被污靈附身的人的村民。這兩種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根本不管對方,反而讓彼此陷入問題。
被霸凌的污靈
耶穌一到格拉森地區,污靈立刻從墳墓跑到耶穌面前跪下。他為什麼會跑出來呢?因為他害怕!污靈在格拉森為所欲為,想去哪裡大叫,就去哪裡大叫,甚至拿石頭打自己,現在居然在耶穌面前求耶穌不要讓他受苦。這究竟為什麼?其實我們在 1~5 節就可以看到,污靈其實是被霸凌的,因為他做了怪異的舉動,讓村民感到不舒服,所以就用鐵鍊綑綁他,就像總有人會去欺負一些與常人不同的人一樣。而污靈也是這樣的處境,只是他力氣大,可以掙斷鐵鍊。但當耶穌來到,污靈知道更強的人出現,所以他才會害怕。
耶穌的目的
村民中沒有人與污靈溝通過,都只想制伏他;但是耶穌卻沒有馬上強迫污靈離開那個男人身上,反而先問他的名字。之後,污靈再三地要求耶穌不要讓他離開,這是因為污靈還沒有意識到耶穌問他名字的含意。其實,耶穌問污靈的名字是在跟污靈溝通,是表達善意,不然耶穌直接趕走污靈就好。發現耶穌善意的污靈,於是央求耶穌將他趕進豬群裡面,耶穌允許了。那群豬就衝下山崖,掉在湖裡淹死了。
雖然死了約兩千頭豬,豬農損失慘重,但當村民看到那曾被鬼附的男人已經恢復正常,又看/聽見耶穌所做的事,他們反而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地區。耶穌照做了,因為他知道這群人的想法(畢竟對村民來說,耶穌是個有能力趕鬼的怪人)。這時,那個曾被鬼附的男人想要跟耶穌走,卻被耶穌拒絕了;耶穌要讓那個男人去做見證。耶穌的目的就是希望那個曾被鬼附過身的人,不再被周圍的人排擠;當他開始做見證,就會發現周圍的人不怕他了,而那男人既不叫人害怕,也就能回歸家園了。
在這個故事中,耶穌像是配合村民一般,離開那個地區。但其實耶穌的目的已經達成——將污靈趕出去,並在當地傳福音。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在達成目的的同時,也願意傾聽、回應人們的需要,並給予空間,尊重人們的決定。耶穌在這裡讓我們知道,想要達成目的不一定需要威權,有時候放手也可能達成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