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創造或是拯救,都是上帝付出自我的愛。可是,墮落的人世總以犧牲他人成就自己來獲取縱慾的資源,施行範圍小自人際大至國際甚至物種之間。耶穌那種「這是我的身體,為你打破的」這樣的愛,人世大多無能如此。而「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乃至「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更遠離「一體受苦,百體同受」的公義之愛。為此,上帝到處展開創建新文化、新人性、與新國家的拯救。而遭逢國破家亡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則領到這本上帝教材創世記。
※編輯啟示:反帝國主義的抗爭
創世記編成的兩個主要參考時代,都具有反帝國主義的意識抗爭之背景。偤太傳統認為作為律法書(指創世記至申命記)之一的創世記,乃是摩西所記。如此,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背景看,所反抗的是奴役人的埃及帝國主義。但若按以斯拉記7:11-14「列王的王亞達設西,寄互祭司以斯拉……你既然是王及伊七個謀士所差的,照你手內上帝的律法查察偤大及耶路撒冷」來看,這本「上帝的律法」內含創世記,應是被擄至巴比倫到波斯統治期間所編成的。這樣,所反抗的是巴比倫擄掠式的帝國主義與波斯懷柔式的帝國主義。
創世記含有反抗巴比倫擄掠式的帝國主義,大概可從幾個地方來猜測。首先,第十一章巴別塔故事的巴別,在希伯來文與巴比倫是同一個字。巴別在創世記10:10,乃是一個國家。而創世記11:1-9巴別塔故事,則清楚地讓我們看到上帝反對巴別一統天下的情形。以斯拉記2:2記載從巴比倫回偤大的大衛後裔所羅巴伯,其意含有在巴比倫生的、巴比倫壓迫的、討厭巴比倫、巴比倫的陌生人等等多重與模凌兩可的意涵。第二、創世記中的創造記事、伊甸園故事、洪水故事.......,都有相對的巴比倫神話。當巴比倫的創造故事(Enumah Elish)是以子神殺父神與母神來創造天地萬物與人時,創世記第一章的創造卻只見上帝的殷勤付出自我而無任何血腥殘忍。當巴比倫的創造故事把天地萬物都描寫成各式各樣的神時,創世記第一章所提到的日月星辰土木動物與人卻無一是神,明顯將萬物去神化。當巴比倫的配偶起源與洪水故事(Gilgamesh Epic)充滿人的荒淫與諸神的自私無道時,創世記的伊甸樂園故事與洪水的故事卻有愛而無淫並且重道而去罪。這種在偤太與巴比倫之間相近主題的宗教價值衝突,也輝映在同樣時代背景的以賽亞書40~55章中。
至於對波斯懷柔式帝國主義的反抗,則散見於亞伯拉罕、雅各、約瑟等族長與埃及的關係之暗示。波斯帝國之名雖然沒有出現在創世記中,但是它祖先之國的名字瑪代則出現在創世記10:3。上述以斯拉帶回五經的時間是在亞達設西王(一世,465~424 BC)第七年(拉7:7),這時間可推算為主前458年。在時間上,其前的兩個波斯王各發動了一次對希臘的戰爭(490, 480BC),但都被打敗。而埃及則在主前525年被波斯併吞,在460~454年反叛波斯。在這國際情勢當中,波斯表面上對偤太人一直都很好,主前539年准偤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主前520~515年助偤太人重建聖殿,主前458年派以斯拉送聖經到耶路撒冷,主前445年再派尼希米到耶路撒冷做省長與建城牆(尼2:1; 5:14)。但波斯卻不准偤大恢復大衛王朝,明顯有意恢復大衛王朝的先知哈該與所羅巴伯則無故失蹤(該2:23)。兩面參酌,我們可猜測波斯對偤大的好乃是一種懷柔政策,意在耶路撒冷建立一個親波斯而反埃及的據點以便替波斯監視埃及。以出埃及記為焦點的摩西五經,正符合了波斯的國防政策。然則,就在這種反埃及的主軸中,創世記卻不明顯地描述在饑荒時,亞伯拉罕曾獲得埃及的支助,雅各家族被埃及收留,而約瑟竟被重用為宰相。這種不明顯地述說著埃及的友善,似乎暗示著對波斯懷柔式帝國主義的反抗。
以這樣的編輯背景來看上帝啟示,則創世記具有反帝國主義與抗爭意涵,透露上帝不贊成拳頭大者就能吞吃或操控弱小者的心意。
※聖種主義與普世主義並具
在台灣的教會界常常會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個問題是,教會祈求普世上帝國臨到,何以又要追求「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就創世記而言則是,大家都是挪亞的子孫,何以在既有的列國中,上帝又要使亞伯蘭後裔成為「大國」(創12:2)?這問題顯示在波斯一統天下與偤太追求恢復大衛王朝的糾結中,形成了普世主義與聖種主義並具的創世記信息。
在波斯一統天下的帝國政策中,與當代的中國帝國主義不同的是,波斯帝國允許國中有國,但中國只准講一國多家多族。在以斯拉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波斯帝國的國王被稱為「諸王之王」(拉7:12)。這個稱號就是後來基督徒拿來用在耶穌身上的稱號,只是會翻譯成「萬王之王」。筆者在美國就曾遭遇偤太拉比的質問,「我們偤太較古的祈禱文會稱呼上帝為萬王之王的王,而不會只稱呼祂為萬王之王。因為我們知道,萬王之王乃是波斯國王的稱號,我們絕不願把神降格到與宰制我們的帝國統治者同尊。但何以你們基督徒卻甘之如飴?」我當時的回答是,我們並不知道這種歷史典故。是的,萬王之王乃是波斯帝王或更早帝國之王的稱號,因為在古代如亞述或巴比倫帝國,可以把別人的國家併吞統一,也可以保留戰敗國成為藩屬國,就像在耶穌時代的羅馬帝國治下,偤太地仍有分封的王希律之類的,造成國中有國的結構,以致於最高統治者就成了萬王之王。這種情形也成了新約社會觀,當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降臨後,「列國要在城的光裏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啟21:24)這表明了上帝國中有國,並使耶穌成萬王之王實至名歸。這種上帝國中有國,就成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反抗中國帝國主義與主張讓台灣成為一個依聖經新而獨立的國家的基本理念。
當代中國併吞台灣的理論根據,主要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觀念上而主張一國多家多族。國只能一個,其他的只能化作國內的不同家庭、民族、或地區。我們常常聽到的說詞就是,誰讓台灣脫離中國就是不忠不仁不義不孝,是民族與歷史的罪人。甚至在過去,也曾一方面說台灣是中國的同胞,另一方面又說台灣若獨立就要血洗台灣。除了霸道暴力之外,這種一國多家的觀念乃是敵對聖經一家可以有多國的信息。
就創世記而言,雖然大家都是挪亞的後裔,但卻能各按自己所處的地土語言成為邦國(創10:5, 10, 20, 31, 32)。在這裡沒有「祖國的統一勢在必行」這種觀念,而是雖只有一個祖先挪亞,但大家都可以獨立建國,包含炎黃子孫也能建立中國,而不需要被祖國以色列所統一。創世記所啟示的乃是一家多國的概念,而不是一國多家的概念。也就是,一個家庭可以建立很多國,而不是很多家很多民族只能被統成一國。不但如此,創世記在一家多國的理念之外,更加上同胞也能建成兩國。當以撒的妻子利百加因肚中雙胞胎兒彼此相爭而難過問神時,「耶和華對她說:兩國在你腹內;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創25:23)上帝親自宣告,同胞也能建成兩國。
列國都是一家人,但是亞伯蘭的後裔要另成一個大國,這是創世記所啟揭示普世主義與聖種主義併具的信息。全世界都是一家人,但是偤太人並不因此要放棄他們獨特的偤太身分。創世記在普世一家的觀念中,同時記載上帝要亞伯蘭的後裔另成一國(創12:2)。這是上帝引導的,還特別與亞伯蘭立約,把他的名字改成亞伯拉罕,規定他所有的後裔都要受割禮,這是「永遠的約」(創17:13)。亞伯拉罕的後裔,因此成為被神所揀選的神聖種類。「後裔」在原希伯來文的意思乃是「種子」,所以被一些學者慣稱為「聖種」而成為聖種主義。它是一種民族主義,但卻不能成為種族偏私主義,因為它的目標在使「萬族得福」(創12:3)。這對我們台灣乃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如何一方面追求台灣的獨特身分認同甚至是獨立國格主權,但另一方面又必須是普世的一份子愛護所有邦國包括中國在內如同一家人一般,是我們所必須從創世記來學習的。
※兄弟情
創世記雖然在巨觀上是在處理列國互相殘殺的罪惡與規劃列國應有的關係,但在表達上卻是採取家庭弟兄關係的微觀手法來刻劃。前述利百加因肚中雙胞胎兒彼此相爭而難過問神時,「耶和華對她說:兩國在你腹內;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創25:23)總結了國際關係應該是「大的服事小的」。但是,創世記卻把這樣的國際倫理縮在各式各樣的直接與間接的兄弟關係裡來暗示。
創世記裡有多少種直接與間接的兄弟關係?該隱殺死亞伯(創4),亞伯蘭與弟兄的兒子羅得的相爭(創13),四王與五王的戰爭(創14),以撒的兒子地位與以實瑪利的被逐(創16; 21),雙胞胎弟兄雅各的鬼詐與以掃的預備報復(創25; 27~28),雅各與拉班的爾虞我詐(創29~31),雅各族戮示劍族(創34),弟兄把約瑟賣到埃及為奴(創37, 39~46),偤大兒子們不盡弟兄近親救贖責任(創38),以色列族寄居埃及、約瑟做宰相卻讓法老獨攬埃及大部分的土地權(創47~50)。總的來說,這些故事都一直在反應一個問題,「什麼是兄弟情」?何以骨肉要相爭到你死我活或是把社會搞成宰制與被宰制兩階級?這些問題不論發生在一家之中或在國際之中,結果都是一樣令人惋惜。
這樣的惋惜,對經歷國破家亡的傷痛與被擄到巴比倫的屈辱之偤大國人而言,特別深刻。人世是可以有不一樣的狀態,在被擄情境中編成的創世記對此提出回應,道出普世源出於一家,並要大家不斷地觸及「什麼是兄弟情」這個主題。如果亞當沒有背叛上帝旨意,如果該隱沒有殺死亞伯,如果約瑟沒有讓法老獨佔了埃及土地,或許就沒有出埃及記的法老奴役以色列人的事了。大家都是兄弟,列國都是一家人,事情可以不一樣,在背叛上帝而殺伐爭奪之外,人可以選擇回來順服上帝而重獲第一章所述的普世安康美好天地。這與亞述、巴別國(巴比倫)一統天下為它蓋城蓋塔,或是與波斯兼併列國的那種普世主義,是不一樣的。
亞述與巴比倫的一統天下是宰制與暴力的,而波斯的兼併列國則是懷柔與操控的。我們看列王記下十七章與廿五章,亞述消滅北以色列時是把沒死的以色列人擄到帝國的東邊,而巴比倫是殺人毀城燒殿後一樣把人擄到巴比倫去。手段是兇狠而殘暴的。但反之,波斯在攻打巴比倫時是到處放話,助開城者得准其返鄉。從以賽亞書四十到五十五章、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我們可以看到波斯不但准偤太人返鄉,還幫他們開路,送路費,助重建聖殿與聖城,還讓他們自己人用自己的聖經來管理他們自己(拉7:14, 26)。比較起來,波斯的殖民主義是比亞述和巴比倫高竿多了。也難怪巴比倫統治偤太人只有五十年,但波斯卻可以統治偤太人兩百年而聖經卻對他們沒什麼明顯抱怨。
雖是如此,創世記兄弟情的普世一家主義卻與波斯帝國的普世主義並不一樣。在波斯打敗巴比倫而一統天下之後,為要讓帝國的一統更落實,波斯的作法首先是建造諸多王道與驛站來便捷帝國中的交通聯繫,其次則是使用簡便的亞蘭文來成為帝國的通用語言。另外,也包含幣制改革一致化,以利帝國經濟運作與整合。在這樣的普世一國的經營下,波斯治下的普世交流與跨國界旅遊興興向榮。這種跨國界旅遊也顯現在亞伯蘭的西移記與偤太人從巴比倫的返鄉記中,兩條路其實相近,並且前者還有鼓勵後者走這條返鄉路的功能。
波斯帝國的普世一國主義政策雖有助長跨國界旅遊交流的優點,但是我們或許會說,這是一種帝國主義式的普世主義,其價值沒什麼崇高性。這對創世記來說,確實如此。就創世記編成時的偤太人處境來看,他們是無法推翻波斯帝國的統治來恢復大衛王朝,甚至在編輯創世記時也不能明顯違背帝國一統的政策。但是創世記對帝國的普世主義卻也沒有照單全收。創世記悄悄地把這種有缺陷的觀念調整成較崇高的普世一家主義。
按創世記的經文內容,普世一家並不來自於波斯的一統天下,乃是來自於上帝的獨一性與萬有出自於祂的創造。由於上帝的獨一性與萬有特別是人類始祖乃上帝所造,所以普世都是一家人。不管你是哪一國哪一族的,大家都是出於一個祖先一個家庭的後裔,所以都是弟兄姊妹。這樣的普世一家主義,並不為任何帝國的存亡來經營,也不是為統治者或是宰制者的利益來組織。所有的國際倫理或兄弟關係乃是「大的要服事小的」,或者「萬族要因你得福」。從創世記的一連串故事來看,上帝不要人為己利來殺人或騙人。上帝要大家採取利他的生活法則,並且祂也會在這一切事上幫助人這麼做。例如,一心想騙取長子繼承權與父親的祝福的雅各,原以為只要能騙到手讓哥哥退位,那他就能擁有家產與權勢。但結果卻是被哥哥追殺,而後返鄉時所帶回的妻兒財產卻沒有一樣是從爸爸那裏來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上帝有很豐富的產業,可以從家庭之外之處來賜給你,人並不須要為爭家產而兄弟相殘。
※結論
不論是創造或是拯救都是上帝付出自我的愛,這也是人世或是國際得以永續生存的法則。殺伐搶奪或許能讓一人或一國能暫時的不勞而獲,但殺伐搶奪究極的成就只是人世的自我毀滅。創世記記載了人類背叛了這位上帝,帶來了一連串的災禍與兄弟間的自相殘殺。但相對於此的,卻有敬神的挪亞獻身建造方舟而使眾生能得保全(創6:19),有順服神的亞伯蘭西遷要成為大國使萬族因他得福(創12:1-3),更有約瑟雖被賣至埃及為奴,卻未怨恨他的弟兄,反倒體認到這是上帝先差遣他到埃及整地務農「為要保全生命」(創45:5)。這一切都預表了耶穌所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打破的」那種自我付出獻身服事的愛,讓我們看到在上古自私殘忍人世中,上帝呼召人以耶穌生命精神來開展新文化、新人性、與新國家的事工,讓混沌黑暗的人世出現美善光明的秩序。今天,我們也應該如此行以蒙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