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關於耶穌的青少年時期
〈路加福音〉二章21-52節共三十二個經節提到耶穌從出生到12歲這段成長過程、信仰有關的記載,第五十二節「耶穌的身體和智慧一齊增長,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更是成了用來祝福主日學學生的經典經節。
只是,《聖經》及其他史料都並沒有記載耶穌12歲以後的成長與學習,耶穌再出現時,已經是30歲的成年人,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洗禮(〈馬太福音〉三:13、〈馬可福音〉一:9-11、〈路加福音〉三:21-22 )
耶穌的人生當中12歲到30歲之間的耶穌究竟去哪裡?他的青少年信仰是如何養育的?
※誰來接手12歲以後的去向
儘管《聖經》中出現這一大片記實上的空白,但我們相信12歲之後的耶穌,持續信仰的追求,所以耶穌在三十歲時再度出現在《聖經》的記載中,他進入聖殿就拿起聖經馬上找到他要說的話。
筆者於1991-1995年曾在總會教育委員會服事,編寫過主日學教材、主編《小羊月刊》,也經常前往各中會、地方教會作主日學的師資訓練。那時有一個困惑,為何我們的主日學教育從幼兒級開始,只發展到小學階段,之後的青少年階段呢?
實際當過三年的少年團契的輔導,感受到青少年階段的信仰養成教育不如小學階段及學齡前兒童在體制上有主日學系統之看顧、在教材上有完整的配套,少年團契多是由地方教會(其實是輔導)自行設計、安排聚會內容,少年團契的性質與內容,模糊於在辦團契活動與給予信仰教育之間。所幸在這十年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少年的教材在教育委員會成立教材中心之後,有著力青少年教材,比如「生命教育」系列已經發展青少年級,但無法全面補足這部分的需求。所以過去三十年以來,長老教會所屬的中學會和其他教派合力編寫高中級的「人生哲學」;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編輯國小級夏季學校教材、也自行研發國中級的夏季學校教材,並與其他教會分享。
1998-2002年之間筆者於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服事時,參與過的研究方案之一是「組織再造」,雖然當時研議的方向僅以總會事工屬性的分類、行政體系的專業化為主要發展方向,但讓我有機會更瞭解整個長老教會組織及事工分配的走向。
若把整個發展教材、養成教育的責任歸屬到教育委員會,認為關顧青少年階段為教育委員會的權責,從總會事工結構來說好像不是這樣。總會的結構的分類是混合事工屬性、族群、性別、年齡層。所以單以主日學、青少年的系統來看,國小以前的階段屬教育教育委員會,國高中階段以上屬青年事工(不知是否與法規界定青年為12歲到40歲有關),進入大專階段屬大專事工,大專部分又有原住民大專;大專之後或是沒讀大專的又回到青年事工。本來我們的教會生活和信仰教育本來就該在不同階段屬於不同的團體,在體制上屬於不同的事工單位。但是國小以上、12歲以上的青少年直接歸屬「團契」,他們的信仰多半還處於初信階段,在團契的聚會與活動之外,其實是需要有主日學的延伸、完整的教材,達成一個完整的信仰養成系統。
※青年事工的青少年教育
從長老教會組織結構來看,青年事工概括青少年的信仰教育養成,因此筆者就以下幾個面向請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幹事伊誕傳道,分享目前青少年事工、青少年信仰養成規劃:
1.給青少年學習、成長的標記
「以『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營造信仰與生活共同體,落實上帝國』為基礎,致力推展『青年倍加運動』的理念,使教會青少年團契不但有量的倍加,也要在生命內涵的質及整全性倍加。」伊誕傳道以長老教會宣教策略為主軸,發展青少年教育事工,持續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中強調的『整全的宣教』,其中包含:宣揚福音、培育上帝兒女、愛心的服事、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等面向,藉整全宣教的推展形塑青年認同、委身、成長之整全生命,讓青少年養成信仰與生活共同體的生命,並在上帝國度裡實踐愛人民、愛鄉土、愛上帝的誡命,成為台灣與教會的盼望記號。
2. 如何落實青少年的教育理念?
既然有清楚的理念架構,在事工體系上又該如何落實?伊誕傳道先解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組織來看,青年的年齡範圍自12至40歲,在總會的事工分擔又分「教會團契」及「大專事工」這二個主要系統,而青少年(國、高中生,12至18歲。)的年齡層大都規屬教會團契,大專學生則由大專事工來負責。青少年事工在組織的連結上分為教會青(少)年團契、中會青年事工部及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成立總會青年事工中心)。就現行的組織架構下,總會青年事工中心的五個專案事工中,青少年專案以『日光少年營』為名稱,籌劃推展每年寒暑假的日光少年營會,希望透過體驗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使上主的『光』遍照在全國各地青少年的心靈。
3. 日光青少年的體驗教育
「日光少年營」以三部曲進行,首部曲由總會青年事工中心於寒假主辦示範營梯;二部曲是連結各中、區會及教會籌劃暑假營會,並由總會青年事工中心提供活動、輔導等同工訓練;三部曲為遍地有日光營會,也就是在不同的地方舉行結合主題信息與在地特色的營會活動,使全國遍地都有日光少年營。日光少年營的營會理念,乃透過營會間安排進行體驗教育活動達到「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使學員從實際經驗中學習,並且透過體驗引導員的引導達到信仰反省與思考的預期目標。
青年事工藉著日光少年營,邀請全國各地的教會團契動起來,讓遍地有『日光少年營』,邀請社區或部落的青少年自在的、喜樂的參與學習,並且在日光少年營的體驗教育可以和教育事工已經推行的生命教育連結,探索生命歷程,思考生命的內涵。
※整全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在伊誕傳道就青年事工的角度來探討、分享青少年信仰養成教育後,筆者再請教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曾任總會教育委員幹事),以教會教育事工、總會與教會結構的立場,整體性的分享青少年信仰教育之現況及未來。
1. 對目前總會體制的事工切割的方式,有無改進之處?
張牧師表示,用年齡層來區分委員會、分別事工有其優缺點,最大的缺點是,限制了教育事工的發展,讓教育委員會的功能停留在兒童主日學階段,未能往青少年及其他年齡層發展。
以整全宣教、全人信仰教育的觀點來看事工,事工是無法分割,不能只強調某個階段或是年齡層。主日學教育應該是從兒童到成人都關顧到,但是我們目前的現況就是青少年和青年階段被忽略了。儘管青少年和青年階段可以參加「團契」,但是團契又和主日學不一樣,團契更注重互動、交誼、活動、關懷等多樣性的功能,信仰教育不是團契的主要功能,青少年無法在團契中接受系統性的信仰教育。
2. 青少年信仰養成是否適合繼續以主日學方式來進行?
張牧師認為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回歸到主日學系統是可行,但不是要取代團契或是把團契活動教育化,可以將主日學教育延伸到青少年階段,以其他形式呈現,比如週末營等等。他呼籲父母也要重視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很多父母多注重升學與學校教育,孩子進入國、高中階段,父母會要孩子以功課為重,減少參與教會活動與信仰追求。父母這種只注意孩子的「知識」增長的態度,忽略了孩子們在信仰中的智慧,只有知識而沒有智慧,無法得到上帝和人的喜愛。
張牧師同時也提醒地方教會的牧師要多關注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很多教會的青少年團契都是委任給實習的神學生來帶,或者是找教會的青年來當輔導,所有的聚會內容與發展都讓輔導們去安排,牧師跟長執並沒有參與或是關心。張牧師分享自己曾在地方教會服事過的經驗,牧師及長執一定要參與教會的青少年團契與信仰教育,讓他們順利銜接到青年、成年階段,教會才有延續的盼望。
3.總會體制如何幫助青少年信仰養成?
青少年信仰養成是教會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張牧師不但是現任總幹事,也擔任過八年的總會教育幹事,故筆者請教就這議題發展跨委員會合作的可能性。張牧師的回應是,若從體制上來看,唯有發展系統的、整合性的全人教育,教會和信仰才可以永續發展。以目前的編制,教育委員會、大專、青年事工分割了從兒童到青年的年齡層,青年與大專事工委員會彼此在發展上又不互補;又有婦女、松年等事工因性別、年齡層在發展其他教材;附帶一提婦女事工也沒有關顧到年輕層面的婦女。
從委員會組織來看,委員會太多,讓幹事們耗費過多精神在行政、開會。另外委員、主委、總委們每年更替,事工理念無法傳承。期待委員、主委、總委們可以全然信任幹事,讓幹事發展事工規劃,委員、主委、總委將訊息和理念傳遞到中會、地方教會,事工更容易整合、推廣。
張牧師說他一直有一個組織再造的構想,就是整個總會體制不以事工委員會做分類,而是依照事工性質份成以下幾個體系:事業(比如醫院和學校)、事工、宣教和教育。體系之下再分組去合作、配搭。但是組織再造不只是體系改變,而是大家要有共同的異象。就宣教理念來看,在委員會、總委會甚至是總會年會裡,不要有分歧,會議中關注焦點跳脫事務性的討論、解決紛爭,多關注在宣教、事工發展,才有討論整合性事工、全人教育的可能。
就目前的青年事工發展來看,針對青少年部分,有輔導培訓、日光少年營、還有其他的活動。但是多數教會牧長對此事工並沒有認識也沒有參與,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可以再繼續把這些活動的精髓發展成運動,在青少年當中深耕、造成影響力,形成持續性的信仰運動,讓青少年有感動,願意長久的參與。
※結論:身體和智慧一齊增長
當《新使者》在研議青少年信仰教育養成的議題時,不是從評論的角度做口頭上的討論,而是從教材、教會組織、宣教異向、事工推動的幾個角度來關心。既然在文中、實際的事工發展上,青年事工與教育事工都發展某種程度上的教材,但為何在落實青少年的信仰教育上,仍然覺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