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56期 獨特台灣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共享、共好、共承擔-成為育兒家庭的好幫手
關鍵字: 
◎ 作者 /鐘文君 (助理教授/台南神學院基督教研究所社會工作組)

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若每名婦女生育率達2.1人以上,能使世代間完全交替,達成「安定人口」。台灣若因少子化,國民人均消費水準下降、勞動力下降、內需市場疲弱,將面臨很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歷年生育率持續降低(見表一), 2020年有165,249名新生寶寶,可是,今年截至8月底,誕生的寶寶只有99,006人;疫情嚴峻之下,出生率更低了。台灣在全世界國家的婦女生育率排序中是墊底的,平均每名婦女生育1.07人;南韓1.09、新加坡1.15、香港1.22、日本1.38人。

表一   台灣歷年出生率 
 
年別 出生數 出生率 男性 女性
2016    208,440      8.86    108,133    100,307
2017    193,844      8.23    100,477      93,367
2018    181,601      7.70      93,876      87,725
2019    177,767      7.53      92,237      85,530
2020    165,249      7.01      85,704      79,545
2021年8月31日止      99,006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
 
雖然少子化的危機,政府很早就開始研議對策,但卻使不上力。社會變化太快、問題多而且太複雜,晚婚、不婚、離婚、工作發展、使用避孕等各項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即使政府已規劃諸多鼓勵生育的相關政策,但民眾不買單。舉例來說,2012年至2018年國家推動家庭育兒津貼,但是出生率仍然直直落。中央研究院在2011年出版人口政策建議書中指出,少子化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婦女婚育步調不斷延緩所導致的晚婚、不婚及遲育。這也和青年經濟能力有關,年輕人面對成家、買房、生育等的經濟壓力,選擇不婚,只要一人飽、全家飽。
 
育兒友善政策
 
目前政府所推動的育兒資源相當豐富,大致可分為:(1)育兒津貼,(2)公共托育服務,(3)勞動條件支持育兒之相關政策,例如:育嬰留職停薪(前6個月有津貼)、家庭照顧假1年有7日、企業受僱者100人以上之雇主應設置托兒設施,以營造友善職場環境,促進工作與生活之平衡。今年6月,政府更擴大有關生育的具體措施,包括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增加產檢次數與增加檢查項目、有薪產檢假增至7天,以及加碼育嬰留停津貼至8成。
 
但是,從民眾的角度來感受這些生育政策與育兒資源時,仍有極大的落差。例如公共托育資源,對弱勢家庭有保障名額,但一般家庭則要碰運氣抽籤,抽不到,還是得安置在私立機構與學園;與公立幼兒園、托兒中心等相比,每個月的育兒支出多負擔30-40%。再者,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勞動者,在權衡家庭經濟及幼兒照顧需求的同時,仍會擔憂回到職場後的適應問題,例如:工作崗位或技術已被取代、調職後的適應問題。因此,營造友善的勞動環境仍待突破,企業主對於安家政策的落實,能幫助員工在工作上發揮較大的成效,這種觀念仍需倡議。
 
那麼,以目前台灣的生育政策有哪些需要改善的?教會又可扮演什麼角色,提供支持的環境呢?本文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點討論:
 
一、重視家庭價值,提供以家戶為主的家庭服務與資源
 
台灣的社會政策規劃是建構在以家戶為主的親屬關係之中,但在福利服務輸送的設計時,則囿於專業資源及人力的不足,僅能提供以「個案」、「個人」為主的服務。例如「育兒」這件事,涉及家庭如何「照顧」和「教育」的諸多層面,也涉及家庭主要照顧者的「工作」與「照顧」角色的選擇,這些議題仍需被包納在育兒家庭的思考中,善用政府及社會資源,以利提出有效的服務方案。
 
二、建立友善的職場環境,讓企業成為育兒的支持系統之一
 
營造一個友善環境,使之成為公共財,讓普遍有育兒資源需求的家庭,能充份運用,更勝於各式各樣的育兒津貼。本文以為,友善的公共環境,需要以育兒家庭的需求來思考,以求最佳化的育兒服務,特別是現代社會都講求幸福企業、社會企業、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就是在談一件事情:員工的生活需求,不必然要和工作劃分為二,因為,生活也是員工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倘若這個觀念可以突破,那麼,企業應是鼓勵生育的幫手、而不是殺手。
 
三、教會不僅扮演牧養的角色,積極營造青年成家
 
青年是身心成長成熟的階段,準備進入婚姻建立家庭。雖說學校和社會提供不少婚前準備的相關課程,可供青年學習預備其身心空間,但是卻只是以人的觀點來規劃課程,缺少信仰的層面。教會提供的牧養角色即可補足此一缺口,使信仰的精神可以落實在實際的生活中,提供人際互動、自我覺察、生命終極意義的印證課
程。教會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來面對青年情感的需要,不論青年的私自或者公開聚會,教會可扮演青年成家準備之牧養角色,婚前的自我探索、建立友善的性別空間、兩性關係的建立與互動,以促成青年有更多資源預備進入婚姻。
 
四、教會可以營造更友善的親子禮拜空間
 
耶穌講道時,跟隨耶穌前行的眾人是不分男女老幼,因著天候已晚而且在荒地上,無法提供眾人的食物時,卻因耶穌施行的五餅二魚的神蹟,餵飽眾人的肚子。當
時食用的人數扣除婦人和孩子約有五千人,也就是全部的人數是超越五千人。除此驚人的人數之外,這也提供一個全家共處的時刻,並且是個奔向真理、信仰道路的過程 (太14:13-21、可6:32-44) 。耶穌的講道過程所面對的對象,涵蓋各階層年紀,甚至嬰兒、小孩都包括在內;想必其場合是無法出現絕對安靜的時刻。
 
現在大部份的教會禮拜,講道的內容及呈現的方式,常常是以成人為主體的。。而本文認為,營造一個共融的親子禮拜場域空間,考慮如何使各年紀的人都能滿足其內心需要,這除了明確清楚的訊息之外,穿插搭配不同的表達技巧更是重要,精深的真理能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詮釋出來,才能進入到人的內心深處引起共鳴,帶出真正的回應行動。
 
教會如何在現有的禮拜中落實親子共融禮拜?可以視各教會的屬性條件,在每季擇定一周作為親子的禮拜時刻,而且持續進行一年以上,以輕鬆溫馨的模式進行禮拜,當中的程序以親子同時滿足為基礎出發點,抱持以最大的容忍度和最低微的限制性來規劃。搭配的設施也將跟著調整,及時增添適當的用品以增強安全性與舒適性。
 
五、以孩童為出發點的友善環境
 
嬰幼兒的成長環境與成人的需求如何取其平衡點,提供安全的空間供活動與學習,是需要成人降低視野高度,以孩子的高度來思考對外的一切舉動,進而檢視環境
中的硬體設施的配置是否合宜。提供孩童的安全環境,不單保障其身體健康,同時會降低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免除分心狀況所帶來的情緒與效能的低落。
 
當我們以育兒家庭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營造一個共享資源、共同承擔育兒使命的信仰團體時,就是在見證神所創造的美好。將友善的育兒環境,實踐在妳我的教會、社區、家庭、職場、社會之中,那麼,少子化的議題,就不必然感到危急,因為那美好的環境,自然會吸引人們生養,孕育下一代,生生不息。
同作者相關文章:
肢體交通/CWM EAR東亞區會員教會宣教論壇 (第 466 期)
主題探討/從生殖醫學補助談好生養 (第 464 期)
主題探討/共享、共好、共承擔-成為育兒家庭的好幫手 (第 456 期)
主題探討/單身的社會現況及成因 (第 450 期)
肢體交通/「CCA-加強HIV病毒預防與愛滋人權倡議」工作坊 (第 445 期)
幸福家庭徵文/兩家併一家的幸福工程 (第 434 期)
肢體交通/定意與神和好 (第 432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56 期 獨特台灣 (5-18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56期  2021年  11月 獨特台灣 456
本期主題:獨特台灣
發行日期:2021/1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獨一,無二
主題探討/讀五經 談公衛 看台灣防疫
主題探討/生物文化多樣性中的婦女力量: 以泰雅小米文化復育為例
主題探討/台灣鯨豚的豐富與保育 人應扮演的角色
主題探討/共享、共好、共承擔-成為育兒家庭的好幫手
主題探討/科技之島的美麗與哀愁
婦女新眼光/帖撒羅尼迦前書 在患難中操練喜樂
人物專欄/腳踏車上的洪黃碧玉傳道
小錢祈禱網/不再被奴役
小錢祈禱網/讓我們悔改
肢體交通/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母親節親子野餐活動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相約在主裡‧經驗神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慈繩愛索圈起來的愛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順服帶來祝福
幸福家庭徵文作品/幸福在我家
幸福家庭徵文作品/謝謝神讓我領受祢的醫治
舉起祈禱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祈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