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17期 在職場榮耀神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自我實現?榮神益人?
淺談加爾文的工作觀
關鍵字:
◎ 作者 /鄭仰恩 (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職業無分聖俗」的新眼光
 
受到宗教改革運動前輩馬丁路德的影響,加爾文同樣強調「職業無分聖俗」,這樣的觀點和中世紀的職業觀有著極大的差別。簡單地說,中世紀的教會領袖或經院哲學家都主張,接受呼召為教會服務遠比從事其他任何職業要來得神聖,社會地位也較高,因此慣稱神職人員為「聖品」,而從事一般工作的信徒為「俗人」。相對地,改教家們則認為所有的職業在上帝面前都具有同等地位。這可以說是一種以「是否具有敬虔的人生態度」來評估所有職業的新眼光。
 
換句話說,宗教改革運動打破了中世紀將聖與俗二分的信仰傳統,在教會中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精神,在社會裡則高舉「天職」(vocation)的信念,這強烈吸引了當時新興城市裡的市民階級(後多譯為「中產階級」)。天職原本意為「呼召」(calling),後來被改教家引申為「受上帝呼召所從事的工作或服事的人生位置」,這深深影響了後世西方世界裡的職業觀和人生觀,也是一種新的世界觀。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指出,儘管加爾文反對出世、禁慾的修道主義,但他的天職觀卻蘊含著一種「世界即是新的修道院」的積極入世態度。
 
換句話說,基督徒選擇職業或工作的關鍵,在於他們是否願意以信心接受上帝的安排和指引。當一個基督徒祈求上帝為他預備終其一生可以委身的職業時,包括教會和社會都應該尊重其選擇,因為這個選擇並非建基於賺取更大利潤或社會地位的提升,而是在於傾聽上帝的心意,並憑著信心跟隨上帝的呼召。上帝對於一個工作的認可,和一個人的經濟所得及社會地位毫無關係。
 
有趣的是,路德十分讚揚農人和工匠,相對地卻貶抑商人,因為他認為前兩者畢竟是靠著自己的勞力和技能生產基本生活物資,而商人則是靠著買賣他人所生產的物品獲取利潤。相對地,加爾文卻不接受這樣的區分,並且認定任何對公眾利益有貢獻的職業在本質上都是尊貴、平等的。可以想像的,這樣的觀點對當時自由城市裡的工匠和商人是深具吸引力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加爾文這位法國人文學者深入解讀了舊約希伯來原文,因此發掘了「天職」一詞的更深意涵。傳統經院學者認為人類之所以要辛勤工作,是因為亞當犯罪所受的刑罰,因為〈創世記〉如此記載:「你要終身辛勞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三章17節)然而,加爾文發現,上帝對亞當的咒詛並非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所帶來的厭煩與挫折。加爾文指出,在墮落之前,亞當的工作原本是愉悅的,好像是遊戲或娛樂一般。因此,他也強調,上帝要求人為生活努力工作,當一個人僅僅依賴他人的勞力和貢獻來過活時,那是很不道德的。
 
正因為上帝已經為每個人選擇了適當的天職,加爾文因而視所有的工作都是被上帝所「聖化」的。也因此,任何剝奪人從事天職的作為,都是違背上帝旨意的。他進一步指出,失業是一種社會的天譴和咒詛,任何人因貪婪的本性導致他人失去工作,是不可容忍的。他主張,教會和政府應共同努力創造就業機會,保障人民的工作權。同時,儘管所有的職業都是平等的,加爾文卻特別嚴格講求「誠實」與「正直」的原則。譬如,商人的工作本身並無可議之處,但卻不能用詐欺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對他來說,「不誠實」不僅反映人的不完全及墮落本質,更糟的是,它違背了上帝所託付予人的管家職分。
 
追求「公平、共享」的經濟哲學
 
宗教歷史學家因惹斯(W. C. Innes)指出,加爾文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教會論和人類共享的團契生活上。加爾文認為,沒有人擁有世界財富的所有權,也沒有人有權剝奪它,因為世上的一切所有都屬於上帝,我們只不過是上帝的管家或僕人。加爾文甚至主張,當有人炫耀財富時,上帝的主權已經遭到破壞。因此,當論到如何分配財富時,他指出,上帝所賜的愛心是我們的衡量標準,也是在經濟事務上做出正確判斷的準則。
 
論到經濟分配的原則,加爾文嚴正地堅持基督「悲憫慈愛之律」(law of compassion)。他引用同時代法學人文學者布德(Guil-Guillaume Bude)的觀點:「儘管法
律要求絕對的公正,但公平原則也調和了法律。」對他而言,自私之愛往往讓人變得盲目或迷失,以致和上帝背道而馳。因此,人應該學習節制,不讓一己的私利超越公義而橫行。
 
加爾文的神學研究也讓他逐漸確信,貧窮的存在是因為人類集體犯罪的結果。他相信,儘管這個世界的資源足以供應所有人的生存需求,但因人的貪婪、自私和剝削,造成了嚴重的財富不均。很不幸地,這證明了人的罪性、對權力的競逐、對物質的奪取,以及因追求短暫歡樂而罔顧基督和其教導的心態。事實上,基督本身的生活方式是簡樸的,但他從不匱乏。他留下的美好典範就是:心靈的豐富並不需以物質的富裕為基礎,而我們的責任就是盡可能地與需要的人共享資源。確實,加爾文深信,為求一個公義社會的建立,我們必須盡力消除愈來愈惡化的貧窮問題。
 
為了達到照顧窮人的目標,加爾文指出,積極輔導就業和訂定合理工資是財富重新分配的必要條件。此外,基督徒群體必須設法消除嚴重威脅窮苦人民之福祉的經濟措施。他特別譴責囤積基本民生物資(特別是食物)以求獲取暴利的行為,因為這將導致物價不合理地升高,並迫使窮人因無法負擔而必須借貸維生,或餓死街頭,甚至鋌而走險、犯下暴行。因此,加爾文直接譴責這些無恥的商人或機會主義者為小偷或兇手。
 
加爾文的人文和法學訓練讓他深信公平、共享的基本原則,他的神學研究則讓他將這些信念和上帝國的團契精神結合起來。
 
通過呼召「榮神益人」
 
論到現今改革宗或長老教會的呼召和工作觀,當然最重要的精神還是要「榮耀上帝」。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以及工作模式的漸趨多元、複雜,我們也漸漸感受到呼召感愈來愈薄弱,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也愈來愈難以確認。面對新時代的諸多挑戰,我們要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沃特史托夫(N. Wolterstorff)指出,改革宗傳統是一個強烈主張「在世界中」落實上帝主權的信念,加上積極參與政治的態度,就形塑她成為一個「改造世界的基督教」。這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敬虔」的人生態度:因為對上帝感恩,所以順從上帝的旨意,而這感恩與順從就表現在社會的天職裡。
 
有趣的是,對沃特史托夫來說,路德的天職觀比較是消極、靜態的,因為他主張基督徒應當儘可能保持在受召的身分裡,但加爾文的天職觀則是積極、動態的。也就是說,基督徒為了更忠實地回應上帝的呼召而尋覓新的工作或職分,是應當且值得鼓勵的。前者傾向維持現狀,後者則致力改造世界。
 
另一位學者布朗(R. M. Brown)則主張,儘管工業革命之後的工作型態愈趨繁瑣、枯燥,其意義性也愈難分辨,但基督徒若能堅持「信徒皆祭司」及「積極入世」的精神,將個人和信仰群體的生活都納入在上帝的主權當中,應該還是能忠實回應上帝的呼召,榮神益人。這不但是上帝的應許,也成為我們的挑戰!
 
參考書目 
 
1.William C. Innes, Social Concern in Calvin’s Geneva, edited by Susan Cembalisty/Innes (Allison Park, PA: Pickwick Publications, 1983). 
 
2.Robert McAfee Brown, The Spirit of Protestant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3.Nicholas Wolterstorff, Until Justice & Peace Embrac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3.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宣教再思-成為健康且忠實的教會 (第 451 期)
主題探討/百年老店如何翻修? (第 441 期)
主題探討/自我實現?榮神益人? (第 417 期)
主題探討/科技發明對福音傳播的影響 (第 414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17 期 在職場榮耀神 (4-17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17期  2015年  5月 在職場榮耀神 417
本期主題:在職場榮耀神
發行日期:2015/5/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榮神益人
幹事的話/述說祂所做奇妙的事
主題探討/分享福音成就他人
主題探討/自我實現?榮神益人?
主題探討/憑信心領受平安
主題探討/如何在職場做見證
主題探討/倚靠聖靈作主門徒
婦女新眼光/〈瑪拉基書〉
開懷篇/妙事一籮筐
女宣教師腳蹤/盧仁愛姑娘
生活見證分享/不怕慢,只怕站
生活見證分享/一場生命的恩典之旅
生活見證分享/與主更親近
中區會長短波/凡事感謝
肢體交通/靈裡飽足
肢體交通/「外邦」女子與恩主對遇
舉起禱告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禱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