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14期 新科技傳福音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科技發明對福音傳播的影響
兼論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關鍵字:
◎ 作者 /鄭仰恩 (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我們都成了現代科技人?
 
生活在現今的世界裡,我們猛然發覺,放眼望去,幾乎人人都已經成為「科技人」,智慧型手機、筆電、相關3C產品時刻不離手,這當然是一個科技與資訊充斥甚至爆炸的時代。科技發明固然帶來便利,但也開始製造不少個人或社會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虛擬世界、低頭族、人際互動失能、宅男宅女症候群等現象。
 
做為信仰團體的教會也不例外,在禮拜或各種聚會中紛紛使用高科技音響設備,以大螢幕播放投影片,信徒則是滑手機閱讀聖經,若再加上大眾媒體(文字、廣播、電視、網路等)所提供的便利通路,我們不禁要問,新的科技發明對福音傳播有何影響或衝擊?是利是弊?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疑問背後的一個更基本問題:在現今科技文明背後的全球化運動,是否僅是一個全然中性、不具意識形態的傳播網路?或也是一個可能掌控人心的文化價值體系和經濟宰制體制?特別是我們往往只注意到它在資訊流通上的便利面,而未檢視其更核心的社會、經濟,甚至文化的面向。
 
科技文明對福音傳播的影響 
 
事實上,在過往的歷史裡,基督教曾經成功地借助新的科技發明或類似「全球化網絡」來為福音傳播提供便利之處,在此僅舉三個例子:
 
一、以初代基督教的發展經驗來看,羅馬帝國的太平盛世為基督教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宣教環境和契機(kairos,指「關鍵或適切的時機」),包括一統化的語言(希臘文、拉丁文)、文化(整個地中海世界受到希臘化運動的洗禮)、制度(羅馬法及行政體制)、交通(通往各地的條條羅馬大道)等因素。
 
二、歷史家指出,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1450年代起古騰堡(Gutenberg)印刷術所帶來的「文字媒體革命」,讓改革的思想得以快速傳播,因此印刷術又被稱為「改變的媒介」(Agent of Change)。
 
三、最戲劇性的例子應該是十九世紀的「大宣教運動」了。相對於十八及二十這兩個動亂的世紀,十九世紀是一個和平穩定的時期,加上歐洲的國家首次發現她們能控制在亞、非、拉丁三大洲的殖民地並在這些地區建立統治權。最重要的,是科技(例如蒸汽機以及火車、輪船甚至飛機的發明)和經濟的發展使得宣教人力和資源得以借助前所未見的速度和動能來跨越邊界、推展宣教工作,這也大大地激發、鼓舞了冒險、拓展的宣教心理。
 
上面三個例子顯示,不管是太平盛世、新的傳播媒介,甚至速度與動能的改變,新的科技文明確實會刺激、增進福音的宣揚。以我自身為例,我是facebook的使用者,常常在fb平台上和友人討論包括信仰在內的各種問題,不管是資訊快速且廣泛的傳遞、思想的交流與互動、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和倡議等,都是無比便利,超乎想像。
 
讓我再用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明,九月中我去參加彭明敏教授師生發表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五十週年」研討會,會中有一位太陽花學運的青年代表如此表示:「彭教授,當年你們辛辛苦苦地秘密聚會、撰稿、送印刷廠,還要想辦法寄發出去,結果半途就被攔截了,我現在只要按一個鍵,從fb上發出去,全世界的人就都看到了!」這樣的對比讓人感到既心酸又諷刺,卻又不能不對現今無遠弗屆的科技發展感嘆不已!
 
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然而,在另一方面,科技文明儘管便利,但在使用或傳播過程中卻也可能帶來價值觀念的扭曲與誤導,甚至是文化行為的型塑或意識形態的灌輸,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全球化運動以及它背後所代表的「市場經濟」思維和消費文化行為。
 
我於1996年底在巴西薩爾瓦多(Salvador, Bahia)參加普世教會協會(WCC)的世界宣教大會(CWME),主題是「受召見證合一的盼望:在多元文化中的福音」。當時,與會者認真地探討全球化對基督教會及其宣教工作的衝擊與挑戰,主張教會應學習分辨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有哪些是解放性的要素?又有哪些是毀滅性的要素?我分享幾點大會報告書的重點:
 
♦全球化在經濟層面上明顯帶有侵略和殖民的特質,「北方」的國家以強大而先進的經濟優勢主張全面的自由貿易,這在不斷增強的競爭市場裡帶給她們更多的特權和財富,相對地,「南方」的國家則是繼續經驗到更多的剝削、壓迫和邊緣化。
 
♦全球化也帶來種族間的愈趨分離,形成一種「全球性的種族隔離制度」,特別是南與北、貧與富之間不斷擴大的差距。在經濟效應所帶來的兩極化情形下,暴力事件與政治不安不斷高升,移民、難民和失根子民激增,狹隘的民族主義與排外情緒高漲,在膚色、族群、社會地位歸屬,以及在年齡、性別、性傾向上與主流社群不同的「他者」就成了公然受壓迫的對象。
 
♦資訊與媒體的快速流通造成「在地」社群與認同的喪失。媒體的信息不斷教導著:「消費就是救贖」、「能夠消費就代表成功」、「只要連接上了就成為夥伴」,這和基督教信仰所主張的「以共同的盼望來連結的上帝子民之生活團體」是截然對立的。
 
針對這些挑戰,大會也提出下面的省思和建議:
 
♦教會應以「上帝的主權」的信念來抗衡市場經濟的全面獨斷訴求,基督徒更應全面反抗「市場」的偶像化和絕對化。將市場和消費生活方式尊為「彌賽亞」是現今世界最大的偶像崇拜。
 
♦教會應檢驗全球化過程中對家庭、社群、教會具有「同質化」型塑力量的文化要素,並研擬抗衡的方法。教會也應在媒體傳播上尋求公平均勢的雙向溝通模式,特別是拒斥主流媒體對弱勢者的負面刻畫形象。
 
♦教會應堅持人性化的、面對面的溝通模式,特別是抗拒在教會事工或宣教上運用「市場」的方法。
 
結語 
 
上面這段論述或許會讓人覺得太沈重了,太過「意識形態取向」了,難道用用手機、筆電及新的科技產品就一定會涉及全球化所造成的南北差異或不公平的經濟分配體制嗎?難道使用新的媒體工具或網路就會減損人性或變得太商業化、市場化嗎?當然不一定會,且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也不容易論證。但是,當我們因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而心滿意足時,除了應對現今世界經濟秩序的不公義有所理解外,更應該時時以敏感的心自問:我是否會以信仰反省的態度來看待這一切?我的文化、經濟甚至宗教行為是否直接或間接和這些不公義的現象有關聯?當大眾媒體以刻板印象醜化社會邊緣人或帶著偏見來看待「他者」時,我能否有所察覺並提出批判?
 
活在看似美好的科技時代,我們更需要成為一位深具反省能力的基督徒!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宣教再思-成為健康且忠實的教會 (第 451 期)
主題探討/百年老店如何翻修? (第 441 期)
主題探討/自我實現?榮神益人? (第 417 期)
主題探討/科技發明對福音傳播的影響 (第 414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14 期 新科技傳福音 (5-17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14期  2014年  11月 新科技傳福音 414
本期主題:新科技傳福音
發行日期:2014/1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化敵為友
幹事的話/吐故納新,主愛同行
主題探討/教會中的低頭族現象與牧者的應對之道
主題探討/用LINE靈修
主題探討/科技發明對福音傳播的影響
主題探討/勿讓有限的實體取代上帝
主題探討/利用網路,帶來傳福音的長尾效應
開懷篇/妙事一籮筐
婦女新眼光/〈西番雅書〉
海外宣教事工分享/東京牧會雜談
生活見證分享/用愛拆毀高牆
中區會長短波/柔軟女力鬆開福音硬土
中區會長短波/恩典的同在
中區會長短波/信靠主的愛
肢體交通/建造包容性的社群
肢體交通/第一次與日本基督教團UCCJ對話
舉起禱告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禱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