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372期 上帝很公平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苦難中的尋思
關鍵字:
◎ 作者 /潘美惠 (台北馬偕醫院院牧)

一、 前言

苦難是什麼?苦難是一種因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一種內在情緒的煎熬。當苦難來臨時,人們會尋求答案,常問的三個問題是:上帝公平嗎?為何上帝不說話?上帝在哪裡?這三個問題的焦點都在「為什麼?」。先知哈巴谷在面對壓迫、攻擊時,曾四次質問上帝—「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你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呢?行詭詐的,你為何看著不理呢?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你為何靜默不語呢?」(哈巴谷書1:3、13節)。

聖經將人遭遇挫折、苦難時的「無助、徬徨、焦慮、灰心、埋怨、生氣、苦毒…」,所感受的悲傷歷程呈現出來。基督徒在面臨苦難的時候,不容易相信上帝的美善,也會質疑慈愛的上帝為何容許如此的苦難發生。苦難確實是人類一個很基本、也很切身的問題,面對世上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我們該如何來看待「苦難」?

二、何謂「苦難」

1.苦難的定義
「苦難」可能發生在身體、心靈、情緒、環境。中文裡「苦難」一詞,字面解釋為「困苦與災難」。在聖經中,「苦難」則有不同的定義,舊約希伯來文的用詞是「痛苦」或「疼痛」(ke'ev)。在新約希臘文用詞中是「苦楚」(Pathema) {path'-ay-mah}。在英文裡,相關的字彙則有 「suffering」(受苦,源自拉丁文 sufferre,「在重壓下忍受」)、「distress」(憂苦)、「agony」(痛楚)等等。

所以,苦難通常只能是被動地忍受,如同突遭重壓一般,往往令人感到萬分痛苦,喘不過氣,以致喪膽、灰心、失望。而耶穌自願走向十字架,默然接受眾人置之於死的苦難,實非「常人」所能忍受。

2.苦難問題的由來
為何上帝是慈愛的,卻讓苦難存在?好人為何要受苦?為何上帝見死不救?為什麼一個不該死的人死了,罪該萬死的人卻長命百歲?面對這些問題,首先來探討苦難的由來。

斯托得(John R.W.Stott)在<當代基督十架>一書談及苦難問題的由來:a.苦難是來自撒但的毀滅性攻擊和與造物主作對。b.苦難常因罪而來,最初的疾病與死亡,都是透過罪進了世界。c.苦難是因我們對痛苦的敏感而引起。d.苦難是因上帝安置我們的環境而來。

上帝的存在與我們對苦難的看法有關係嗎?是否苦難與上帝不能並存,還是因為有苦難的存在,使我們更可以相信有一位全能慈愛的上帝。

上帝並沒有叫我們一定要解釋苦難的原因,上帝只要我們與哀哭的人同哀哭,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要記得與受苦的人同在,因為我們的愛白白得來,也要白白地分享給別人。解釋受苦的原因未必能安慰受苦者,惟有認同、體會、接納,才能使悲傷的人得著安慰!

3.上帝與苦難
「苦難」是人類共同的疑惑和困擾,特別在這個苦難連連的時代。基督教信仰乃是以「愛」為中心,它該如何解釋苦難的發生呢?很多苦難之所以「苦」,是因為「無解」,特別是當「好人」受苦時。

總有一些時候,我們的心因痛失親愛的人而向神吶喊;總有一些時候,我們因難以承荷的痛苦而跪倒於地;總有一些時候,苦難剝奪了生命的美麗與歡愉,徒留慘境,失望與懷疑。這些時候人需要超越的神來超越苦難。

對受苦的人來說,上帝不是從天上給他們安慰,而是安靜地參與在受苦者的苦難之中。對受苦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人了解他的痛苦,認同他的處境,與他一起吶喊出心中的抗議。上帝沒有應許信祂的人會一帆風順,卻應許「與他們同在」,這種「同在」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三、神學家看苦難
「苦難生盼望」不是人類為何受苦的問題的解答,「苦難生盼望」乃是見證上帝臨在人類的苦難之中。為什麼人類必須有苦難?這是千古以來受苦的人都想得到解答的問題。 苦難乃是「正在形成中的新創造」,十字架告訴我們,必須經過激烈的苦難才會產生新的創造,受苦只能在耶穌的受難和受死中獲得某種意義。這意義即:在黑暗中,在悲傷、痛苦和不幸中,受苦者才能遇見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無論什麼苦難和不幸都不能扼殺上帝在耶穌的受難中啟示給我們的拯救之愛和希望。

1. 馬丁路德--苦難就是得勝
有些人認為,「苦難神學」算是近代神學。馬丁路德在1518年說明「因信稱義」的十架神學時說:「十字架上的上帝不是通過力量和榮耀來彰顯自己,而是在苦難和十字架上顯示給人,使罪人能因信稱義」。他強調,十字架代表上帝的憤怒與咒詛,也代表上帝的祝福與慈愛。他說人生沒有任何苦難是上帝勝不過的,十字架的苦難和死亡就是最大的勝利。

2. 潘霍華--人類的苦難是參與上帝的痛苦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 ( D. Bonhoeffer )以「參與」的觀點來看苦難;他認為,痛苦正是基督徒與異教徒不同的地方,因為我們透過苦難可以參與上帝的痛苦,分擔上帝的痛苦。因著此觀點,這位年輕的神學家,死時年僅39歲。潘霍華說:「基督徒可以參與上帝的痛苦,分擔上帝的痛苦。」

3. 卡爾.巴特--苦難的經歷可以改變生命
瑞士新教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是新正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巴特認為,苦難神學是一種「經驗神學」,受苦的經驗可以帶給人類全然不同的感受,使人生命改變,離罪向善。神學家應該幫助基督徒理解苦難的目的和意義,基督教信仰讓人積極面對苦難而不逃避。

4. 莫特曼--透過苦難認識上帝的愛
莫特曼認為,人是從「苦難」和十字架來認識上帝,這樣的啟示是隱藏而間接的。他強調,「苦難」要由「苦難」克服,創傷要由創傷治癒。因為「被棄的痛苦要由愛的苦難來克服,這種愛的苦難不怕病和醜的東西,而是接納它們,接受它們,從而治癒它們」。莫特曼指出,在人類的痛苦中上帝沒有隱藏,祂總是與受苦的人同在,以賽亞書六十三章9節所說:「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因此,沒有苦難就沒有愛!

四、代表性的苦難

把基督教的苦難觀寫得最清楚的就是「約伯記」,它是講到人生的生、老、病、死,及一個人永遠不能解決的問題──「苦難」的書卷。約伯所經歷的苦難是人類受苦經驗的最高峰。上帝在這裡藉著約伯所帶給我們的教訓,其重點不在苦難,而是以苦難為出發點,叫我們看見上帝的作為。聖經實在是本提供受苦的人最好的解答與安慰的書。

約伯記有特殊的文學體裁和結構,它是聖經中唯一以詩與散文混合在一起的一卷書,它的主題是詩,而前面的序及後面的跋則是散文。這種特殊的文體結構,其中蘊含很深的屬靈教訓及功課。

1. 詩與散文的結合:約伯記第一、二章是序,用散文寫成。第三章開始就是詩了;詩是從約伯的咒詛開始(伯3:1),但是以懊悔來結束(伯42:6)。這是一首很長的詩,有約伯的失敗、得勝、軟弱、剛強;有黑暗的一面,也有發亮的一面,酸甜苦辣各樣的人生滋味都有。約伯用詩來述說自己生命裡面的光景,約伯所吐的苦水,能引起我們心底深處的共鳴。從四十二章7節到末了是跋,也是散文。上帝啟示自己是耶和華,祂是全能、全足、全豐的神。約伯記以散文和詩敘述約伯的生平與遭遇,探討與人生、苦難、人生真義、上帝等等方面有關的重大問題。

2. 獨白與對白的交織:傷心人的吶喊─—「上帝哪!為什麼?為什麼這件事臨到我?好人為什麼會受苦?上帝為什麼不伸出手消除苦難?我從何處可以尋見祂?我如何才能了解我人生的意義?」約伯記的目的是要解答這些人人都必須面對的深切問題──疾病、損失、悲慟、失望、苦難、死亡。

約伯的三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瑣法,在約伯失去了財產和兒女之後,來安慰他,於是和他展開了一場論戰。約伯述說自己面對的不幸(伯19:9-20)。約伯受了這麼多苦,他對友人的期望是什麼?(伯19:21-22)。約伯期待什麼?在約伯記十九章25-27節中,他表達了什麼希望?

特別有一個新角色上場:以利戶,這位青年嘗試反駁前幾個人的言論。最後上帝在旋風中發言,約伯也回答了。終場時,我們看見約伯一生的結局。

五、結語

耶穌基督離世前安慰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期盼我們能成為一首詩,讓人來讀,幫助別人,叫受苦的人看見我們的主充滿了慈愛,與受苦的人同在。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苦難中的尋思 (第 372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372 期 上帝很公平 (1-15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372期  2007年  11月 上帝很公平 372
本期主題:上帝很公平
發行日期:2007/11/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主題探討:苦難中的尋思
主題探討:起而行動
主題探討:公平嗎?
主題探討:生命屬於主,服事滿喜樂
主題探討:貧窮人的上帝
婦女新眼光:列王紀上下(三)
生活見證分享:心意更新變化
中區會長短波:新竹中會婦女事工部2007年度靈修會
中區會長短波:泰雅爾中會人才訓練大會
中區會長短波:客家中會母親節慶祝活動
肢體交通:在上帝的花園裡綻放原住民婦女的花朵
肢體交通:「當宣教與領導遇到性別」座談會實錄
女人新事:婦女角色的衝突
電影櫥窗:艾琳布洛科維琪的愛與勇氣
書香園地:有話問蒼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