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2期 瑪門或上帝?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為公殉職的學者牧師——吳天命牧師小傳
關鍵字:
作者/吳文益 (台灣神學院神學研究所學生)
  我的四伯父吳天命牧師於1960年1月6日中午12時8分,在總會(長春路)主持海外宣道會董事會議後,返回濟南教會牧師館途中,經過立法院門前,遽遭總統府交通車撞傷,因傷及要害,延至同日下午三時,竟魂歸天國,與世長辭,享年六十。當年我才九歲,噩耗傳到南崁吳家,第一次見到家父吳愈信長老痛哭流涕,以後家父若談到他四哥的死,總是暗暗地懷疑,那是國民政府的政治謀殺,台灣民主化以後的今天,回顧家父的懷疑,其實非常合理,但當時只能簡單的以車禍結案了事,殊為遺憾。

  總會以其係前任議長,且為公殉職,乃以總會葬禮遇之。1又以其係馬偕博士女兒偕瑪蓮及女婿陳清義牧師夫妻的女婿,歸葬於淡水馬偕墓園內,吳牧師娘陳碧雲女士,於1982年2月8日安息後,亦葬於馬偕墓園,與吳牧師墓碑同一樣式,並排在一起。

家世背景
  吳天命牧師,桃園縣蘆竹鄉南崁人,出生於1901年4月19日,馬偕博士於同年6月2日病逝於淡水,前一年馬偕博士興建南崁羊稠坑禮拜堂竣工(1900年9 月5日),他的父親吳添友當時擔任南崁廟口庄保正,服務桑梓,迭有功業,於三十九歲(1893年)時信主,協助偕牧師興建羊稠坑禮拜堂,任教會長老,帶領全家歸主,因此,吳牧師出生及年幼時,南崁吳家已經歸信基督一段時間了。

  根據堂兄吳永華牧師(1909年4月23日出生)回憶童年吳家庄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都有家庭禮拜,除了吟詩禱告外,祖父吳添友長老喜歡用白話字聖詩來分享信仰。2可見吳添友家庭信仰教育對吳牧師的影響很深,塑造他一生對上帝忠誠信靠,對人誠信正直,對事執著,言行一致的信仰與生活態度。

  吳牧師的父親吳添友長老並非地主,他的父親吳瑤璋經商失蹤,由寡母徐氏水娘扶養長大,娶妻鍾氏喜,育有五男四女一童養媳,承租吳煌鄰祭祀公業田地耕作,知書耕農,熱心鄰里,注重兒孫教育,以微薄的農耕收入養家,又要供應兒孫讀書,其實相當不容易。吳牧師的大哥吳蘭桂(1879-1953年)年長二十幾歲,協助父親耕作養家,任勞任怨,二哥吳逢春(1884-1937年)台北醫事專科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畢業,回鄉開設第一間西醫院,三哥吳天賜(1896-1956年),在二哥醫院任藥劑生,胞姊鍾亦快、云壬與路得都就讀淡水女校,是當時少見的高學歷,弟弟吳愈信公學校畢業後留鄉務農。

  吳天命牧師年少穎悟,胸懷大志,八歲進入鄉塾讀書,十四歲就讀淡江中學,畢業後深造於台灣神學校,越四年而學成,以志行芳潔,為師友器重,留校任教,旋東渡日本,入明治大學神學院研讀神學,1928年春學成返台,仍任教於台北神學校。3

婚姻與家庭
  吳天命牧師於二十九歲時(1929年)與十八歲的陳碧雲(1912年1月15日出生)結婚,陳碧雲係陳水龍傳道師的孫女、陳信章傳道師的三女,八歲時(1919年)為堂伯陳清義牧師、偕瑪蓮夫妻的養女,馬偕博士的外孫女,1928年畢業於淡水女學院。當年會友懷念吳天命牧師,圓圓的臉掛著眼鏡,露出親切慈祥的笑臉,不僅愛會友,也深愛著家庭,是一位言行一致且令人敬愛的長者。4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與父母到台北,就住四伯父濟南街的寓所,與淑媛姊一起玩,我六歲疑似小兒麻痺時,四伯父母還親自回鄉探視,為我祈禱,至今仍與旅美的淑媛姊經常用e-mail聯絡,互相鼓勵。

  吳牧師夫婦育有三男三女,長子吳憶清牧師,曾任桃園、松山、大橋等教會牧師,兼任台灣女子神學書院院長,現旅居美國洛杉磯;次子吳偉宗英年早逝;吳偉悟兄自德士古公司退休,現住台北石牌。

  長女吳淑蓮嫁音樂家鄭錦榮牧師,曾任李春生紀念教會牧師,鄭牧師自青島醫專畢業返國,擔任馬偕醫院實習醫生,具音樂天分,擅於聖歌隊指揮,棄醫就讀台北神學校。當年,據說他與吳淑蓮姊談了一場相當前衛與轟動的戀愛。5次女吳淑悅姊、三女吳淑媛姊皆嫁入基督徒家庭,三姊妹現皆旅居美國,吳淑媛的長子林天仁牧師,曾在紐澤西台美教會牧會四年,目前在美國維吉尼亞攻讀宗教社會學博士。

教學與牧會
  吳天命牧師學識深厚,諄諄善導,師生情篤,終其一生從事神學教育,造就台灣教會之後起彥碩凡三十幾年。61929年至1939年間,吳牧師在台北神學校教學之餘,也在下奎府町、北投、艋舺等教會擔任牧職;1940年至1953年間在汐止教會牧會十四年。

  1940年中日戰爭期間,南北兩神學院合併為聯合神學校,1945年台北神學校被日軍徵用,學校停課,同年日本投降,復校後改稱台灣神學院,日籍院長上與二郎離職,1946年至1947年間,由吳天命牧師出任第十四任院長。1953年至1960年,吳牧師在濟南教會共牧會六年九個月,1953年至1954年間還代理台灣神學院院長一年,之後由於教會業務甚繁,勢難兼顧神學院教務,遂專任濟南教會牧職。7當年認識吳天命牧師的郭惠二教授指出,吳天命牧師堪稱台北神學校的正派老師。8

  當年會友指出,濟南教會的長老都是學術界、醫學界的人士,光是台大醫學院的教授就佔了一半以上,吳天命牧師的講道沒有閒話,時間控制得很好,雖然較深,但很有內容。9濟南教會是人人所熟知,內外的人都稱之為「學者教會」,被選召的牧師更具有品格、學問與資歷。10吳天命牧師專任濟南教會牧師後,大專青年趨之日眾,質量並增,此固因牧師能高度發揮基督教精義,並以其偉大人格感召有以致之。11經此了解吳天命牧師畢生教育英才與牧養教會,更堪稱為「學者牧師」了。

回饋故鄉教會
  戰爭期間,吳天命牧師出身的南崁教會,日軍佔領羊稠坑禮拜堂,聚會停止,1954年大戰後,雖重返禮拜堂聚會,但教勢已經極度衰微,無法負擔傳道師的謝禮,急需遷堂到熱鬧街市上,以期重新興旺福音,於是吳牧師向濟南教會小會說明南崁教會的需要,江萬里長老大為贊成,募得八萬餘元,援助南崁教會於南崁街上購得建地一百四十一坪建堂,於1957年8月12日獻堂,1959年升格為堂會。12此一回饋故鄉教會的行動,將吳天命牧師愛故鄉、愛教會之情表露無遺,永為南崁教會所懷念。

參與大會與總會
  吳天命牧師先後受舉任北部大會議長,至南北大會合併後,於1958年選任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五屆議長,1959年出任第一屆海外宣道會董事長,代表台灣教區參加在菲律賓舉行之東南亞基督教佈道協進會會議,並被舉任為副主席,吳牧師數度綜理台灣教務,對台灣宣教事業極具功勳。13總會強化案所推動的海外宣道會,此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使命,由前任總會議長擔綱,顯出當時台灣教會對宣道事業的關心與重視,吳天命牧師因此一海外宣道事工,為公殉職,海外宣道事工成為他未了的使命,四十多年來,台灣海外宣道事工已逐步展開,願上帝祝福台灣教會有更大的海外宣道異象與使命。


後記
  四伯父吳天命牧師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從小希望有一天像他一樣當牧師,家父也這樣期待著,但是四伯父車禍身亡以後,家父不再期望了,而我也一再迴避就讀神學院。1974年大學畢業後,業餘修完台灣神學院夜間神學課程三年結業,達成了一小部分心願,自此在企業界任職二十五年,退休後又進入神學院神研所,今年夏天即將畢業,願能把握僅有的幾年,回饋台灣教會福音事業。
同作者相關文章:
為公殉職的學者牧師——吳天命牧師小傳 (第 82 期)
註:
1.鄭連明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人光出版社,2002年,頁321。
2.吳文益訪問,吳永華牧師口述,2004年3月3日於士林幸福街寓所。
3.〈故吳天命牧師略傳〉,1960年告別式程序資料。
4.蔡銘釗,〈感念為我洗禮的吳天命牧師〉,濟南教會100周年特刊,頁48。
5.吳文益訪問,郭惠二教授(郭和烈牧師之孫)口述,2003年12月16日於台神。
6.〈故吳天命牧師略傳〉,1960年告別式程序資料。
7.參〈台灣神學院概覽〉與〈故吳天命牧師略傳〉。
8.吳文益訪問,郭惠二教授(郭馬西牧師之子)口述,2003年12月16日於台神。
9.周神安,〈濟南教會與我〉,濟南教會100周年特刊,頁116。
10.吳愛珠,〈濟南教會與我〉,濟南教會100周年特刊,頁114。吳愛珠係林寶祥牧師娘,也是筆者的主日學老師。
11.〈故吳天命牧師略傳〉,1960年告別式程序資料。
12.〈南崁教會91週年沿革誌略〉,收錄於王明仁編,《慶祝南崁基督長老教會設教91週年暨聖殿重建落成紀念特刊》,桃園:南崁教會,1980年,頁4-5。
13.〈故吳天命牧師略傳〉,1960年告別式程序資料。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2 期 瑪門或上帝? (21-2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2期  2004年  6月 瑪門或上帝? 82
本期主題:瑪門或上帝?
發行日期:2004/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教會的金錢觀
當金錢遇上信仰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信徒間的「錢」事
為公殉職的學者牧師——吳天命牧師小傳
長青百合——淺談長老教會青年面對社運的困頓與展望
以「圓滿」的方式進入社區——中泰教會社區工作分享
與土地、人民一起成長
「同志神學」面面觀
無解s/
聖餐可與成年禮俗相結合嗎?
都市中稀有動物自述
從基督徒的角度看愛滋
是主s/
思念主上帝的羊羔
〈耶穌受難記〉觀後感
和平與其營造
說歷史太沈重!?
五○到六○年代的年輕人
活水泉源
原味十足
種下希望的種子——一個教育營小孩的告白
心繫萬大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