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2期 瑪門或上帝?
字級調整:

交流站
說歷史太沈重!?
關鍵字:
作者/陳良智 (台灣大學歷史系學生,台師團契契友)
  讀了將近六年的歷史系,最常聽人家問及:讀歷史出來要幹什麼?唉,這真是一個好問題,我都已經想了六年,還是沒膽子從歷史系滾出來,所以問我這個問題真是問錯人了,在此藉這個機會公告一下:不要再問我這個問題了。最近託第八十期《新使者》雜誌的福,又有人問及台灣歷史的主題性?這問題應該更是抹煞不少前輩們的光陰吧!今兒個就嘗試梳理一下我最近的思路,也算是跟大家作個討論與交代。

The little lady who started this whole thing
  1962年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開始在《紐約客》雜誌上連載《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結果如許多人所知,造成當時風靡全球的超級殺蟲劑DDT的全面回收。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DDT的製造牽扯了相當大的利益,這些出產DDT的既得利益者,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們風起雲湧地批評卡森。但是當《寂靜的春天》出版超過五十萬本時,連當時的總統甘乃迪都不得不正視,因而下令國會組成調查小組調查DDT是否如書中所寫地一般有害。當卡森在1963年出席國會的調查小組,作證DDT的害處時,參議員Abraham Ribicoff 引了一句歷史名言來稱讚她:"So you're the little lady who started this whole thing."

  這句話是有典故的,原來是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在美國內戰期間接見名作家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時所說的;斯托夫人寫了一部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書中描述美國南方黑奴所受到的壓迫,感人至深,引起北方對黑奴的同情,進而為了奴隸問題爆發美國內戰。兩個Abraham講同一話,剛好距離一百年。

  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覺得不過就是著作,好吧頂多就是幾十萬本吧,怎麼造成DDT的全面禁用,美國內戰的爆發呢?當然你也可以說DDT的禁用是因為美國環保團體草根性的結社,終於形成輿論的壓力而迫使國會禁用DDT,美國內戰也可以說是南北之間的利益談不攏。但是《寂靜的春天》與《湯姆叔叔的小屋》絕對是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情感依靠。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個說法很新鮮,其實一點也不。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導因就直指當時鼓舞民族情感的歷史著作。德國的普魯士學派(The Prussian School)所提倡的國家主義與種族優越論,不但使德國從四分五裂的小邦國中統一起來,更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由此可見,歷史說沒用是蠻沒用的,一旦用起來,就會成為攪亂一池春水的小女孩。

It's the Nationalism, students!
  專業史學的開端,其實就是十九世紀以後,由國家開放政府檔案提供史家研究,並在大學中授課開始的。這樣看來其實歷史研究跟國家主義擺脫不了關係,事實上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就是透過這些歷史研究所提供的情感能量。直到今日每一個歐美國家歷史研究的主力,還放在本國史的研究。姑且不論歷史研究,歷史與國家主義掛勾最深的地方乃在於歷史教育。

  2003年9月19日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投書《中國時報》,指出新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將台灣史從中國史的脈絡中抽出,並將明朝中葉以後的中國置入世界史的作法,認為是「一邊一國」甚至「兩國論」的史觀,另外,吳教授亦提及新的歷史課程綱要全文中沒有出現「中華民國」四字,質疑如此一來將會影響高中學生對國家認同之混亂。

  對於吳教授的投書,立刻引起媒體爭相報導及社會各界的關注,教育部除多次發布新聞稿說明外,並於同年9月23日火速邀請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成員,針對各界質疑之問題,詳加討論並提出說明。1

  當然事情不是只有一個教授在報紙投書那麼簡單而已,「中華民國」的信徒已經驚覺到本土派開始試圖鬆動「中華民國」的國民意識養成教育。在這場爭議中,教育部方面提出「由近及遠」、「詳今略古」的同心圓歷史教育概念,簡單來說就是重視鄉土與當代史的歷史教育趨向。雖然說他是一種新的歷史教育概念,但也可以說是「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灣島史史觀在歷史教育上的一種妥協。

  當我們在談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史觀時,我們除了呼籲在歷史教育課程上的改變之外,其實我們也不能忽略了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往往受到國家機器的綁架,而無法如我們所願;另外,同心圓的歷史教育除了帶給歷史教育工作者沈重的負擔之外(因為當代史是最難從事歷史研究的領域之一),是否會造成學生長大之後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國,也是需要再觀察的。

  無論如何,同心圓的歷史教育概念與台灣主體性的歷史論述其實是相悖的:前者討論的範圍是由社區擴及到國家,由當代到古代;後者則是傳統式的論述,由舊石器時代台灣的人類活動如何演變到當代的台灣。

  很顯然地,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史觀,現階段不太可能從學校教育著手,但是,我想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出版優良的台灣歷史讀物來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史觀。

The English Patient
  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中,有一幕是女主角在營火晚會中,朗讀Herodotus所著《History》中的一個小故事。故事是說有一個國王,常常誇耀自己有個美麗的老婆,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竟然允許他一位得力的部屬,趁著暗夜去欣賞他老婆的裸體,看是不是如他所說的一般美麗;故事的結局是皇后勾搭這名部屬,謀害了這個國王,篡奪了王位。

  電影會安排這個片段,主要是為了影射女主角的老公怎麼失去了他的老婆,不過我們也可以由此看到,一本不錯的歷史著作其實是有可能成為信手拈來的社交媒介。

  在西方史學中一堆重要的著作,其實不單是他在史學發展佔有重要的地位而出名,這些著作也往往是當代暢銷書之一,這也許是我們這些把歷史著作越來越寫進象牙塔的歷史工作者需要反省的一點。要是台灣哪天跑出來一本暢銷的歷史著作,不但內容上是以台灣為主體,銷售量甚至打破《哈利波特》的行情,那大概離獨立建國就不遠了。

  在這個虛構的奇蹟出現之前,我們還是有一些不錯的歷史著作可以將就著用。第八十期《新使者》裡,戴寶村老師介紹了十本通史類的台灣史著作,他選擇的標準是以台灣為主體性的論述,我在這裡也介紹三本書,不過我介紹的標準是售價在新台幣兩百五十元以下。萬一真的有人因為我的介紹去買來看,看了不覺得有那麼好看,兩百五十元應該不會太心疼。

吳密察,《唐山過台灣的故事 台灣通史》,時報文化,1998年,第四版
  這本書是屬於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中的一本書,大概看到「中國」這兩個字,就一堆人不想買了。之所以會推薦的原因是他特價只有六十九元而已,如果真的覺得不好,六十九元也不是什麼開銷。

  這套叢書是改寫、縮寫中國歷代經典的計畫,所以這本書也只重寫原著的本紀,而略去介紹各地方風土民情的志,與描寫人物的列傳。既然是在原有的架構下去書寫,當然不可能提到兩萬年前的台灣或是台灣原住民族分布的部分,不過他是以新的材料去寫舊的題目,所以不能與原著《台灣通史》一概而論。

  例如在連橫的《台灣通史》中提到,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或曰,蓬萊、方丈為日本、琉球,台灣則瀛洲也;語雖鑿空,言頗近理。……徐福有來台灣,今雖無可確證,而五百男女之散處日本、琉球者,後嗣不絕;然則秦時男女 或有往來台灣者,未可知也。2

  而吳密察則提出當代歷史研究已否定了這個觀點,很顯然地,這本書並非一味推崇連橫的《台灣通史》,而是重新書寫的新《台灣通史》。

遠流台灣館,《台灣歷史年表》,遠流,2001年
  要是有人覺得看書太累,這份年表只有二十四頁B5的份量,而且只有一百五十元,全書彩色編排,且附有許多老照片。

遠流台灣館,《台灣史小事典》,遠流,2000年,二版
  如果對於台灣史上一些專有名詞,有想要瞭解的求知慾,這本書總共有六百一十個辭條,應該能滿足基本的需要。這本書的編排是,根據每頁上方的年表,在下方解釋年表中出現專有名詞。

  不過這兩本書的缺點都是以三國東吳求夷州為紀年的開始,姑且忽略這個瑕疵,大體說來算是不錯的入門工具書。

以基督信仰詮釋台灣史
  「阮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

  在建構台灣主體性史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堆不堪入目的事,從最早期民間的分類械鬥:「漳泉拼,閩客鬥」、「陳遇陳,拿刀子相殘;蔡遇蔡,神祖牌子弄弄破」,原住民部落之間的出草;也有政府介入的族群衝突,「有應公」與「義民爺」,很顯然義民當初是挺政府的,造反的孤魂野鬼,骨頭收一收就是有應公了。原住民之間在這方面的心結更嚴重,現在我們都在歌頌Tkdaya的莫那魯道,真不知道以前被Tkdaya藉著政府的勢力欺負過的Doda要作何感想,當然Doda也有欺負回去啦,同屬於Seedeq的另一支派Tuluku,大概看不下去了,現在說他門是太魯閣族,不是塞德克族。國民黨執政以後,帶來地方派系的嫌隙,到現在泛藍、泛綠傾軋的白熱化,教會要怎麼在這樣的處境下,用基督信仰來回顧台灣歷史,來傳揚愛鄰舍的道理,恐怕是我們在追求教會人數增長的同時,更要去背負的十字架。

  謝緯青年營地的賴貫一牧師,自從1993年接任以來,發覺到埔里當地的歷史背景非常複雜,充滿族群間的裂縫與矛盾,他開始去思考要怎麼以信仰的觀點來詮釋台灣史,這幾年也累積不少成績,有機會到青年營地玩,也不妨向賴牧師請教一番,相信一定比看完這篇文章還有收穫。
同作者相關文章: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第 92 期)
從霧社事件引發信仰反省一、二件 (第 89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說歷史太沈重!? (第 82 期)

1.引自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專案報告 內容》陸,近日引發之爭議及處理情形。
2.連橫,《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紀。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2 期 瑪門或上帝? (65-6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2期  2004年  6月 瑪門或上帝? 82
本期主題:瑪門或上帝?
發行日期:2004/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教會的金錢觀
當金錢遇上信仰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信徒間的「錢」事
為公殉職的學者牧師——吳天命牧師小傳
長青百合——淺談長老教會青年面對社運的困頓與展望
以「圓滿」的方式進入社區——中泰教會社區工作分享
與土地、人民一起成長
「同志神學」面面觀
無解s/
聖餐可與成年禮俗相結合嗎?
都市中稀有動物自述
從基督徒的角度看愛滋
是主s/
思念主上帝的羊羔
〈耶穌受難記〉觀後感
和平與其營造
說歷史太沈重!?
五○到六○年代的年輕人
活水泉源
原味十足
種下希望的種子——一個教育營小孩的告白
心繫萬大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