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9期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
關鍵字:
作者/夏文學 (現為台南富強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這是一個老舊卻又新鮮的話題,老舊是因為成年禮可說是人類最古老的禮俗之一。而新鮮呢,則是因為台灣近年來本土化的浪潮一波波接踵而來,許多原本被疏忽、遺忘的本土節期、習俗又重新被重視與恢復。但由於台灣的習俗多少都與傳統的宗教、祭儀相結合,以致於我們不易分辨這是迷信或單只是節期禮俗,因而也使我們不敢貿然參與。

  既然如此,我們有必要針對成年禮有所理解,並從台灣本地現有的成年禮作一番考察,以便於基督徒更瞭解是否可以參加,其意義又是什麼?

※ 淵遠流長的成年禮
  成年禮可說是人類社會不分種族、地域皆存在的生命禮俗之一,更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主題。它就跟「滿月」、「周歲」、「結婚」、「喪禮」……一樣,是人生生命階段的一個儀節,其主旨就是對生命奧祕的敬畏與尊重。尤其在古代社會中,生命到處充滿著不確定的危險,例如疾病、野獸、天災等,隨時都可讓人的寶貴生命結束。因此,成年禮可說是兒童度過最脆弱的生命期後,最為慎重、珍惜的儀式。

  成年禮還有更重要的家庭及社會意義。對家庭來說,成年禮表示這青少年已經強壯到可以獨立且能幫助家計,甚至意指他們可以開始尋找結婚對象,建立新的家庭。而對社會(或部落)來說,這個青少年已脫離受保護階段,有責任加入保鄉衛土的責任了。

  由於成年禮象徵著個人新生命與前途的正式開展,也意味著部族、家庭增添了新希望。因此從許多史料、記錄與人類學研究中發現,世界各民族大部分的成年禮儀式,尤其是愈原始、愈未受現代文明影響的民族,其成年禮儀式也保留的越完整。

※ 多樣化的成年禮
  在此,容我們介紹幾項較為熟悉的文化中,所採用的成年禮儀式。首先,路加福音二章41-52節曾記載主耶穌在十二歲時,「按著節期的規矩」(42節)首次隨父母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故事。這個記載顯示出猶太人有關成年的規定。在猶太人的成年禮禮俗中,滿十二歲是一個重要的年紀,因為這一年的小孩開始可以參加最重要的「逾越節」慶典,見習各樣禮儀。而到十三歲時就正式成了「律法之子」,被視為猶太人聖會之一員,並開始執行律法中之諸多規定。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成為宗教祭典中的一份子,不再被視為小孩了。

  而在台灣族群多樣的原住民社會中,成年禮更是多采多姿,各擅勝場。例如賽夏族年滿十五歲就算是成人,他們以打掉二顆牙齒作為記號,而日月潭的邵族則是以打掉犬齒及紋身表示。其實這樣的儀式算是很溫和的了,以剽悍著稱的泰雅族,他們的青少年在十五歲後,必須「出草」斬殺至少一個以上異族的首級,並帶回部落公共的「敵首棚」中展示,才有資格被稱為「男人」並以「黥面」作記號,而女性則需要學會織布。

  住在台東縱谷南段部的普悠瑪族(舊稱卑南族),由於族群人口不多,為了抵禦外侮,保障族群的安全,他們的成年禮根本就是一個持續多年的戰士訓練。普悠瑪族嚴格規定,凡十三、四歲的少男,就必須離開父母向部落中公共的「少年會所」報到,接受嚴厲的軍事生活。第二階段則須再進入「青年會所」,接受更嚴酷的叢林戰鬥操練,直到二十歲為止。由於如此的勇士訓練,使他們能抵得過人數多他們二十倍的北方阿美族人的侵犯。

  類似採取如此軍事訓練的,尚有住在南台灣的排灣族、隔鄰的魯凱族,以及住在阿里山下的鄒族。魯凱族規定,十五至十八歲的青年男子,除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外,且禁止交女朋友,還要晚睡早起,接受膽量、服從的訓練,且要學習「絕食」的求生課程。至於鄒族則更早,十一、二歲的少男就要開始受狩獵等訓練,大一點的則更要參加戰鬥訓練。

  筆者故鄉澎湖七美是一個典型的漁村。早前,澎湖的小孩能讀完國小已屬難得,隨後即要跟著父執輩上船捕魚,而首先要作「煮食囝仔」,為船員煮飯並聽候差遣、使喚。第一年的酬勞是「半份」,第二年是「七分」(十分之七),第三年人已長大、經驗增加、不暈船了,可以加入捕魚的工作後,酬勞才與正式船員一樣分到一份。領到這份酬勞時,也宣告這「煮食囝仔」已經成年了,慎重的父母親還要拿這些錢買一些祭物向神明謝恩呢!

※ 成年禮的宗教衝突
  不可否認的,無論是猶太人或台灣人,其成年禮是如此莊嚴神聖,且與族群興衰息息相關。一個不能排除的因素是,成年禮通常會與宗教信仰相結合。其原因當然不言可喻,因為成年禮不只是表面上的訓練與儀式而已,更需要他們所信仰的神明來接納、保佑與導引。

  因此,當基督徒嘗試要親近本土文化時,常會因濃厚的民間宗教色彩而卻步畏縮,成年禮是其中之一。概括來說,原住民教會因歸信基督的百分比極高,加上生存條件上也不需像以前要「出草」、「軍訓」,所以要轉化成年禮成為教會允許的儀式,似乎較無信仰上的障礙。不過漢民族顯然遇到較大的隔閡,因為其絕大部分皆處於民間宗教或佛、道教的環境中,不用說基督徒幾乎是敬而遠之了。

※ 台南的「少年十六歲」成年禮
  以台灣開發最早的府城(台南)來說,這裏有流傳悠久自清朝即開始的「作十六歲」成年禮傳統。近年來由於民間關心本土文化人士的提倡,以及政治人物藉機拉抬造勢,活動有越來越熱鬧的趨勢。其中除了熱鬧的歌舞外,最主要的還是與廟宇相結合。茲簡單介紹其典故與儀式如下:

一、運河五條港的囝仔工
  早年在台南運河旁有五條小港,稱為「五條港」,由五大姓的勞動者各據一港,專為各行商搬運船貨。由於這五大家姓家境都很清寒,需要男丁協助養家。但是在十六歲之前,只能領取囝仔工工資,直到十六歲後才算成人,可以領取全額。因此當地勞動者遇有兒子成年,無不欣喜異常,熱鬧的為兒子作隆重的成年禮。

二、七娘媽的「契子」
  此外,早年因為醫藥不發達,小孩很容易夭折。所以當時府城的家長為求小孩能平安長大,盛行讓小孩認神明為乾爹或乾娘,俗稱「拜契」。於是當小孩滿十六歲成年時,家長會到廟裡感謝神明的照顧。

  而位於台南市中山路巷內的開隆宮,主祀的七星娘娘(七娘媽),因職司看護及庇佑十六歲以下兒童,因此最多兒童向七娘媽認契。每當農曆七月七日(七夕)七娘媽的生日時,這些契子會到廟中祭拜、答謝契媽,這是府城獨特的「少年十六歲成年禮」的由來。而其儀式除遵照廟中的規矩進行(如鑽爬「七娘媽亭」)外,通常外婆家會準備全套的新衣、帽子,有頭有尾,慎重的還要打金子送給這位新男丁當禮物,當然也免不了會宴請親友一番。

※ 信仰轉化成年禮的嘗試
  由於筆者牧會於台南市的富強教會,早有耳聞此一別具特色的成年禮禮俗。因其民間宗教色彩濃厚,只聽到基督徒用宴客、贈禮來作十六歲,但其神聖的生命儀節,卻也因此不再具備。有鑑於此,乃興起何不在教會中舉辦成年禮祝福禮拜的構想。總括過去兩年舉辦的經驗中,基本上很受當事者及其親人的感動與好評,咸認為這是許多特別禮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項。

  雖然如此,由於無前例可循,仍繼續在努力與調整中的,是希望教會能與此一禮俗有更具生命感動與信仰反思的結合。而其嘗試的方向,主要是擷取了「作十六歲」在文化與習俗中有意義的成分與信仰相對話:

(1)在象徵順利成長的「作十六歲」,將原先感謝神明改成向真正賜生命、使萬物生長的上帝感恩。誠如傳道書十二章1-2節所說:「趁著你年輕時,要記住你的創造主。趁著衰老的年日未到,你還沒有說『活著毫無意思』,而太陽、月亮、星辰還沒有失去光輝,雨後的雲彩尚未消逝時,你要記住他。」

(2)藉此禮拜向養育他們的父母、親人以及曾教導過他們的師長,表達真誠的感恩。同時讓自己知道,自己要開始學會獨立,不能再事事依賴父母,像長不大的孩子一般。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的長大成熟,為自己的所作所行承擔起責任。

(3)強化成年禮對青少年本身的意義:今日的青少年被批評為患了「對事不盡心、對人不感恩、對物不珍惜」的敗家子症候群,凡事只懂得享受,卻一點責任也不願分擔。因此藉此儀式讓這些青少年知道他們活在這個時代是多麼的幸福,應該好好珍惜,進而激勵自己,往正途發展。

※ 一起來參加成年禮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至此,我們可以回答說,當然可以。只是我們仍要學習的,是要超越傳統民間宗教的框架,讓信仰與生機蓬勃的文化作對話與互動。其實不只是成年禮,我們在台灣的文化環境中,處處會遇到多樣化的年節、習俗。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先民智慧,以及尊敬生命、愛護土地與積極向上的美好文化質素。

  重要的是,我們千萬不要因為這些禮俗挾帶迷信、功利及異教的色彩,而輕易的加以丟棄或卻步不前。總會目前推動的「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宣教主軸,即是鼓勵我們與熟習且身在其中的文化積極對話,因為上帝的福音或許真正蘊藏於其中呢!
同作者相關文章:
簡樸樂施‧忠心事主--翁居甲長老傳奇 (第 112 期)
長老教會是怎麼來的? (第 69 期)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 (第 5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9 期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55-5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9期  2000年  8月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59
本期主題: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發行日期:2000/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上帝存不存在?
編者的話
追逐真我或失去真我的世代——流行文化之社會意義探討
哈X瘋!?!
我是日劇迷
你是哈日追星族嗎?
我的哈「日本綜藝節目」經驗
哈日風之電玩
日本卡通及玩偶飾品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別人的東西永遠比我們好
「哈啦」-教會的態度與回應
面對在美、日文化邊界擺盪的新族群
懷念伊天賜牧師
喝咖啡——現代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咖啡,人文,連鎖店?
教會刺繡
哥哥在哭泣
開拓魚池,數算神恩
智慧的語言
當男人離家出走時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
絕處逢生
實習手記
打造樸實的婚禮
建立愛的教會——不只是青年,更是全面性的關懷
重建這一代青年失落的心靈
基督教改革宗藝術的「象徵」意義與方法論性格
我的大學教會團契生活
生命中的改變
神研班心得
她是我媽媽,我愛她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