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7期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原鄉素描
關鍵字:
作者/楊智凱 (現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四年級學生,士林長青團契契友)
前言
  燠熱的8月,隻身前往東部一處小部落,打算對原住民的社區作一些瞭解。也許是自己個性「閉俗」吧!在實際生活中,並沒有進一步深入探討原住民弟兄姐妹的心靈,甚至連顯而易見實際生活的點點滴滴,我也未能真正透徹地瞭解,遑論要真正地認識「原住民」了。不過,以下我要用文字試著去描繪三週來部落給我的感動,我所見到的原鄉——龍泉。

8月14日
  龍泉,一個名字不怎麼響亮的布農小社區,自己這一次的到訪並不是頭一遭,但是卻是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彼此的文化隔閡。以往來此都只是玩個一兩天,參加他們的重要聚會。但是這一次的停留,卻只一個人待在借宿的教會中,陌生感一時之間給了我頗重的衝擊。

  幾日在社區中遊蕩,冷眼旁觀他們的日常生活作息,也帶給他們私底下的竊竊私語。加上自己不瞭解布農的語言、習慣等文化習俗,自然和整個社區顯得格格不入,偶有居民問我來做什麼,或我問他們到哪裡取景會比較漂亮等,但是跨文化的切身感受是這幾天揮之不去的感覺。

  我一直深信,這一次的龍泉之行,絕對有別於長青團契所辦的原住民生活體驗營。除了人數上的差別之外,心境上或許也有相當大的不同。這次來,我並不打算帶來什麼,只想做個旁觀者,看著布農子民的生活,看著布農孩子們的追逐嬉戲,看著身處在寧靜中的人群與大自然的對話。走入這個並非深山野嶺的原鄉,我試著用等高的眼光看著周遭……。

8月15日
  靜極了。此時,聽聞不到都市的囂嚷,伴隨著晶亮的星宿,信步至早已沈睡了的村落,才發覺自己也有些不捨打擾這一片的寧靜與和諧。自己曾試著擁有這樣的一種自然,但是失敗了。原來這樣的自然與平靜,它們的美是在於自己初次和它們懈詬時的驚鴻一撇,試圖去擁有的只是徒留下屬於城市的、人工的攪動聲吧?

8月21日
  暫時離開了,在飄雨與疾行之中看見洄瀾洗濯後的那股青翠,詫異這裡的生命是如此地活躍。不單是入眼所見那般農作豐碩,不單是住民所表現的動力蓬勃,你或可在不經意中看見那野生動物的一舉一動,去領受那源於上帝之手而自己無法表達的感動。

  在花蓮市中心約了許久未見的老友,暢談許多對台灣這土地的諸多牽掛,我們聊了許久,當在述及對原住民的許多想法時,都關心著現在團契在暑假舉辦的原住民生活體驗營。或許這樣的一種體驗營代表著長青人對原住民的關心,但是相對地我們帶進部落的又是什麼?在活的文化中,原民文化要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生命?

  諸多問題糾纏成一道難解的結,在閒談中問題如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在逐漸沖淡的茶水之中,依稀見到自己的身分認同、文化與傳承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們笑了,原來對原住民關懷的諸多問題,同樣是我們「平地人」要面對的問題,不是嗎?

8月25日
  信步走到溪畔,正打算整理腦海中醞釀許久而雜亂的靈感。當自己將雙腳泡入清流之後,頓時而來的舒爽感直上腦門,突然覺得自己清楚地看見身處的四周。

  頭一次看見溪中的魚仔正在啄自己的腳時,我心中感到一陣喜悅,彷彿自己可以與之為友。我決定走入溪中,讓雨後的大水從腳邊流過,徘徊在碎石清水裡。

  回頭遠望山頂,午後累積的雨霧開始充滿山谷,順著山頭飄來雨絲,我笑了。

8月26日
  在孩子們戲水時,我從他們的臉上看見單純;在牧師帶領升火野炊時,我從原住民身上看見向自然學習的智慧。

  難得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和主日學小朋友一起參與他們企盼已久的野外烤肉,到溪畔時,儘管孩子們對這條溪流已非常熟悉,但仍難掩其雀躍的心情。在孩子們下水嬉戲時,劉牧師開始以一些乾柴升火,準備煮一鍋麵。我心中則自忖著這種用木材生火的方式,對我們長久生存在都市的人們而言,大概沒有什麼人能順利地完成吧!

  還有看著孩子們伴隨著笑聲,各個順著激蕩的水流由上游而下,還開玩笑似地喊「救命啊」!望著這群天使般的孩子,心想究竟自己距離他們有多遠呢?是否現在的自己無法再和他們一樣一起遊玩呢?自己原本的純真究竟被人間啃蝕掉多少呢?想著想著,卻仍未下水和他們一起戲水,有些無奈。
牧師煮好了一大鍋的陽春麵,吆喝著大家上岸,並指導著如何直接撿拾溪畔飄流而來的枯乾枝幹,就地取材生火烤肉。這是原住民在面對大自然中所展現出代代相傳的的智慧。

  記得一部名為「勇者無懼」的電影,依稀記得男主角說出這樣的一句話:「我將召喚我們的祖先,一起來面對這一切我們所不知道的周遭,求他們指教我們這些晚輩……。」這一次我真的看見與大自然為伍的子民,他們的祖先正用代代相傳的智慧,不停地教導著、守護著。

8月29日
  跨越語言的門檻,我在敬拜中感受到天父也在這裡眷顧他所愛的兒女們。沒有大教會的莊嚴講究,沒有知名牧者的明星氣質;只有年邁的弟兄姐妹敬虔地在上帝面前,只有盡忠於上帝的僕人固執地為天國的事工獻上自己。在如同天籟般的頌讚中,我看見周遭畢其一生的謙卑,更看見在看似缺乏裡有聖靈帶著恩典來充滿。

  這裡的老弟兄姐妹不乏文盲,但每當詩歌吟唱之際,都瞥見他們認真的表情;總在傳遞上主信息時,看見他們謹慎聆聽著。誰說長老教會不夠屬靈?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見證嗎?儘管部落年少一輩對這一切漸顯得不耐,但這些見證仍用行動向後生晚輩一遍又一遍地叮嚀「上主是愛」!

9月1日
  此刻的心境是些許複雜的,只因自己即將離去,倒數計時之際已然跨越過子夜,走出門外一如往常,自己又是全村最晚睡的人,如同剛到的那天深夜,仍是秋季一滿天的星斗,我們彼此對望著。

  準備返回塵囂之前,或許最適合回顧這約略三週在原鄉的點點滴滴。這些時日,真正體驗到龍泉地區布農人生活層面的一小部分,僅從旁觀的立場看著這些人、事、物的更迭與變換,似乎在每日的平凡中總領受到不同的驚奇。自忖著若自己在部落中再多開放一點,再多主動親近斯土斯民,我相信這將會有更多的收穫。

  總歸一句話,我並未帶進什麼到部落之中(或許吧?),但我真的領受了原住民在這方小天地中所給我的諸多感動和省思;我發覺我愈是在這裡停留,愈無法瞭解他們,而在無法瞭解他們的同時,反倒愈發認識了「平地人」。

結語
  在龍泉三週的時間,僅此感謝龍泉基督長老教會的劉定安牧師以及邱見花牧師(利稻教會)在生活上對我照顧許多。此外,他們也和我在原住民的議題和信仰上有許多的討論,直到現在,我仍深刻地記得那三週中久久未曾離去的感動,再一次的感謝他們。
同作者相關文章:
親愛的,別自責 (第 86 期)
原鄉素描 (第 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7 期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77-8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7期  2000年  4月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57
本期主題: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發行日期:2000/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留還是不留?
編者的話
為尋找真理
出走記事
為何出走?
雅各的夢,不是我的夢!
只是習慣不去而已
尋找——看不見的信仰
原住民大專青年的教會參與
愛與執著
大專基督徒聖經神學研究班
基督精兵營
原住民青年全人發展生活營
TCMA台中學生部
教育營事工
服事這一條路
教會的「品牌形象」
「教會青年出走篇」探討
教會的年輕人到哪裡去了?
我的姑婆──李幫助牧師
論網路之流行語言
被弄瞎眼的參孫
作伙來辦桌——半客庄教會的福音工程
為什麼要「按手」﹖
感謝---一路上有你
圖像!偶像!
「鐵安妮」的省思——祈求智慧,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啟航
近事分享
復興鄉課輔有感
紐西蘭學習之旅
原鄉素描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