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64期 回顧與反思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擁有普世觀不意味離本土越遠,反而是更能「釘根在本土」。
關鍵字:
作者/李明翰 (成功大學SCM成員)
前言
 
2017年德國的EYEP(Ecumenical Youth Exchange Program)在漢諾威(Hannover)舉行,參與者有來自台灣、俄羅斯、德國、印度與南非的夥伴。我們用一個禮拜的時間在一間民宿分享彼此的文化,並透過活動來更深認識信仰,在不同語言與文化所交織的豐富中,看見上帝的美妙。這次的青年交流計畫,讓我對「普世」一詞有更多的想像,也再思上帝國的奧秘,帶著滿滿的盼望與感動,滿載而歸。
 
語言:分隔與合一
 
首先,參與普世交流的活動最令人不安或措手不及的就是「語言」的問題!我們必須被迫用不是母語的英語來與他人溝通,而這往往令人感到挫折與尷尬。我原以為語言會分隔彼此,讓大家無法了解彼此欲表達的事物;然而,在實際參與後,便對語言有新的理解。而這一切都要從巴別塔與聖靈降臨節說起。
 
第二天早上,大家一起讀了巴別塔(創11)與聖靈降臨(徒2)這兩段經文,而後主理邀請我們思考「現代的巴別塔」裡面有什麼,是什麼讓我們看似「統一」,但卻「分隔」彼此?以及聖靈代表著什麼力量,可以為世界帶來治癒?然後我們將寫下的現代巴別塔紙片,由下往上貼在玻璃上;而代表聖靈的鴿子,則是由上往下貼在細線上。這似乎代表儘管巴別塔蓋的堅固且高聳,但聖靈帶來的解放與治癒破壞了巴別塔的結構,為人們帶來真正的平安。大家寫的現代巴別塔有:科技、冷漠、驕傲、詆毀、奴化教育、自私等;而聖靈則為:愛、多元、和平、理解、信實等。
 
 
於是我體認到,語言,不只是傳遞訊息的工具,它代表著文化、思想與認同。因此,無論說何種語言,「內心的巴別塔」會使人要求他人非得「跟自己一樣」不可,進而壓迫、分隔彼此。這時,我們需要聖靈,引導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能真誠地理解對方,擁抱差異,實現「合一而不統一」的價值。
 
有時覺得挺諷刺的,儘管我們都說著同一種語言,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卻越來越大。反而在這次的營會中遇到不同國家的人,大家都努力透過真誠的對話,搭配肢體、眼神的動作,甚至是翻譯,讓彼此了解對方,並認識不同的語言與文化,進而開拓安全與舒適的談話空間。雖然大家主要都是用英文在溝通,但英文對我們而言乃是一種工具,而非認同,我們仍保有自己的文化與思考模式。我想,這才是聖靈降臨的真諦──多元的合一。
 
 
文化交流:認識他人、認識自己
 
然而,儘管克服語言的問題,我們仍可能憑著過往的刻板印象去認識不同國家的人,進而造成隔閡。因此,透過文化交流,我們破除刻板印象,重新認識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不僅如此,我們甚至重新認識了自己。
 
第三天的下午,各國以個人與團體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文化,包括地理、歷史、宗教、文化、食物、氣候、衣飾等。俄羅斯的朋友分享國家獨特的地理環境,像是綿延的山脈以及壯闊的冰原;而來自印度的夥伴則講到Henna與Kolam兩個特別的繪畫藝術,令人感到新鮮與驚奇;德國的朋友則提到當地不可預測的氣候,以及他們的啤酒文化;南非的夥伴介紹多種族融合與好客的文化;而我們也分享台灣的美食以及原住民的舞蹈。在充滿歡樂的分享中,我們對於不同國家的特色與文化有新的認識,也看見上帝創造的多元與美好。
 
 
 
青年普世交流讓我們有機會體驗不同的事物,有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多元的文化;然而,更重要的是,放眼國際最後仍會匯聚到自己身上。每個人在事前準備的時候,都重新思考「自己是誰」,自己的土地孕育什麼樣的生命;我們看似在認識他人,但其實也是重新認識了自己。擁有普世觀不意味離本土越遠,反而是更能「釘根在本土」。因為唯有知道我們自己是誰,才能在青年的交流當中去反思自身的處境。
 
烏托邦的再想像
 
這次的主題是 “Living in Utopia”,我們透過簡單的活動去思考烏托邦的概念,以及該如何讓這個世界朝向烏托邦的理想邁進。於是我們便想像100年後的未來會長什麼樣子,而大家提出的大都是負面的,諸如環境、戰爭、科技、貧窮等議題。之後,我們分組將諸多議題用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試著想像這幾十年來的地球會如何發展。我們彼此討論,也分享我們對於未來的盼望與隱憂。在當中,我們看到人類總是想成為上帝,慾望、驕傲與貪婪吞噬了我們,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烏托邦」,一個嚮往的地方。但我們往往為了達到理想而不擇手段,壓迫、剝削了更弱勢的人。因此,身為基督徒,我們所嚮往的烏托邦應該是以愛為中心,愛我們的鄰舍,愛腳所踏著的土地。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讓它變成烏托邦,因為我們很有限。但若我們從自己、從家庭做起,開始實踐信仰,修復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係,便能漸漸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努力打造一個烏托邦。
 
然而,到底該如何實踐呢?我們在7月25日下午參訪了”Platz Projekt”,刺激對於烏托邦的思考。這是一群人自主營造的空間,每個人能在自己的貨櫃屋做想做的事情,追尋夢想。我們參觀了誠實酒吧、跟木工學做椅子、體驗密室逃脫,看見無比的創意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情。若是我們有機會可以得到資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打造一個烏托邦嗎?
 
於是在隔天,我們便模擬這個計畫,一起在一張大海報紙上面建造自己的房屋以及想做的工作,規劃道路、綠地、公共設施,看看在能夠實踐自己理想的狀態下,是否呈現我們內心的烏托邦。然而,我們發現當每個人都在自己喜歡的地方蓋房子,就牽扯到土地分配的問題,公共空間的規劃,甚至是排擠到另一個人的生存。不同的房子形式、不同的工作內容要如何共存,著實是一大難題。這不禁讓我反思,當我們想創造烏托邦時,即使我們所做的事情真的能幫助到別人,為社會有所貢獻,但仍然必免不了破壞社群的關係。因此,我們仍重蹈覆轍,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而不顧後果,壓迫他人,同時也被壓迫。
 
我們發覺,事前大家並沒有好好坐下來,花時間討論自己想要經營的空間是什麼樣子,以及想要做的工作之價值。若我們能如此行,就更能規劃這塊土地,盡量讓每個人彰顯獨特的價值,造福這個社群。然而,要分享這個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成本,所以我們就習慣性地省略這個步驟,造成之後不太理想的結果。由此看來,我們可能在實踐烏托邦的同時助長壓迫,這令我再次思考,究竟烏托邦是什麼?
 
 
烏托邦的起點
 
或許,烏托邦的降臨就在於我們將對方視為「人」,努力理解對方的想法,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放棄地擁抱他者。若是依此觀點去理解,我們就能發現,烏托邦不僅僅是一個要被努力實踐的國度,它的根源在於我們的內心,在於我們如何對待不同的人,締造和平與合一。因此,光有對於烏托邦的理想還不夠,因為當我們得到權力,還是有可能做出許多可惡的事情;我們內心的巴別塔仍會抹殺多元的思考,要求別人照著自己的規則走。唯有用愛與誠實與人交流,帶出的行動才真正有價值,並朝向烏托邦邁進。
 
從基督信仰的觀點來看,烏托邦,或說上帝國,絕不只是死後所上的「天堂」。主禱文很清楚地提到:「願你的國降臨。」我們期待上帝的國度降臨在我們中間,因此,基督徒要戮力將上帝國的價值彰顯在我們的世界,修補一切的破碎、傷痛、淚水,與眾人承擔苦難,並指出屬天的盼望,在當中見證耶穌基督。然而,用行動來改變還不夠,我們必須回到信仰的核心,才能走出正確的方向。這一切的核心在於「愛」,深信每個人都有上帝的形象,打破心與心的隔閡與偏見,認知在上帝的大家庭裡不分你我。上帝國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世界,也不是一個行動的結果,而是存在於每個簡單、真誠的交流。
 
當大家陸陸續續提出自己的想法後,我們便重新規劃了空間,並在正中央建造一個教會。這代表著我們讓每個肢體發揮功能、互相幫助,並同歸於一個身體──耶穌基督。
 
 
小結
 
對我而言,「教會是普世的」這句話讓我體認到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用獨特的方式來認識上帝、敬拜上帝、見證上帝,儘管我們來自不同國家、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文化,但當我們連結於元首基督,讓聖靈運行在當中,便打破巴別塔的單一思維,讓不同的思想、文化、生命和諧地共存。也因為如此,活在烏托邦便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我們此時此刻所實踐的價值,帶領我們邁向一個屬天的國度,充滿公義、和平、喜樂。
 
感謝上帝,讓我有這個機會能夠參與EYEP,拓展視野,體驗新鮮的事物。期盼自己能帶著這份感動繼續前進,熱愛這塊土地,在每個微小之處見證這份信仰!
同作者相關文章:
亞伯拉罕通過考驗了嗎? (第 196 期)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 190 期)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第 184 期)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第 179 期)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第 166 期)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第 164 期)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第 162 期)
讀經的美麗:淺談神研班與大靈班 (第 161 期)
一個基督徒關心同志議題的心聲 (第 1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4 期 回顧與反思 (71-7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4期  2018年  3月 回顧與反思 164
本期主題:回顧與反思
發行日期:2018/3/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新使者》之路
我們的雜誌:《新使者》話說從頭
教會如何面對政權
論政教關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社會及政治關懷的再思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面對中國要知己知彼
從聖經觀點評論中國的三自教會
台灣教會欠缺對中國的全面了解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大雨
生活在博德
蘭嶼之燈—魏克琳宣教士的故事
戰後初期幼兒教育和主日學教材的推手: 白勵志姑娘(Miss Daisy Pearce)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長青百合——淺談長老教會青年面對社運的困頓與展望
21世紀的青年宣教神學
《聖經詮釋之舞》作者及其思想
夜ná深,星ná明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MEJI 12參加心得
敬邀加入復活節「愛的書信」監獄事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