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54期 面對青貧時代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處境化聖經研究:與南非工人探討經濟問題
神學家提供聖經及神學上的素材,也付出時間跟工人一起將他們的生命所實踐的神學闡述出來。
關鍵字:
作者/傑拉德.魏斯(Gerald West) ()
翻譯/張洵宜 ()

傑拉德.魏斯(Gerald West)為南非夸祖魯—納塔爾(KwaZulu-Natal)大學宗教、哲學、古典文學研究院的教授,積極參與該大學烏主瑪研究中心(Ujamaa Center)(註1)的工作,致力跟各種社群一起在處境中研讀聖經,體驗經文與處境對話所帶來的新眼光。

魏斯教授於2016年三月底來台灣擔任南神新樓講座的講師,以「處境化的聖經研究」為題介紹南非處境化聖經研究的歷史、方法論及實作方式。這是聖經學者與讀者在彼此處境中一起研讀聖經的方式,起源於1980年代南非在政治上對抗種族隔離的壓迫,也受到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的啟發。

※處境化聖經研究

處境化聖經研究的核心價值包含六個重要面向(6C):社群(Community),批判(Criticality),合作(Collaboration),改變(Change),處境(Context)以及抗辯(Contestation),這些特色呈現烏主瑪中心所看重的意識神學(ideo-theology)面向。

社群:同為處境化聖經研究的起點與終點,也是處境化聖經研究的架構與實況。社群包括受到經濟架構壓迫而落入貧困的團體、勞動階級跟其他社會邊緣社群,研究聖經的目標是讓聖經道成肉身來救贖社群,使社群享有尊嚴及豐富。

批判:從結構及制度來分析生命、社會及聖經文本的各種面向,建構生命與聖經之間的對話。

合作:面對處境當中的各種掙扎,被邊緣化的社群有自己的聲音及素材,入世的聖經學者帶來批判聖經的素材,兩者協力來做神學。這不是由上而下的神學,而是從體現的神學到人民的神學,再成為具有先知性的神學。先知性的神學看出體制上的缺失,並致力改變使上帝國的特質得以彰顯出來。

改變:與聖經不斷角力(創32:24),直到得到祝福為止,並在此過程中帶出自我、教會及社會的轉化,以意識神學對抗著重個人救贖的主流神學。處境化聖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帶來真切、實體、制度上的改變。

處境:由個人、社會及聖經文本的經濟、文化、政治、宗教層面交互堆疊而成。處境是動態的,也是神學的起源。

抗辯:聖經本身富含生命的力量,然而聖經也常被用來壓迫弱勢並驅使他們走向死亡。處境化聖經研究在解放的亮光中跟賦予生命的上帝一起對抗招致死亡的壓迫。

處境化聖經研究的釋義學循環(exegesis cycle)同時包含三條路徑:(一)觀看—判斷—行動(See-Judge-Act);(二)社群意識(community-consciousness)—批判意識(critical-consciousness)—社群意識;(三)聖經文本面前—文本—文本背後—文本面前。

 

從社群的實況、經驗及素材開始

「社群意識」

觀看

運用聖經學者提供的批判資源來緩慢仔細地重新研讀聖經

「批判意識」

經文面前:主題及符號分析

經文:文學分析

經文背後:社會歷史分析

經文面前:主題及符號分析

判斷

以社群的實況、經驗及素材結束

「社群意識」

行動

 

「觀看」是由所有參與者站在文本面前與其接觸,提出自己的看法,呈現「社群意識」。接著,到了「判斷」的階段,詮釋的腳步慢了下來,進入「批判意識」。由每位詮釋者從文學批判的角度與聖經對話,讓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文本背景資料來分析社會及歷史情境,找尋當代社群與聖經社群在信仰及掙扎上的關聯,深入思考社群的處境是否符合上帝國。最後再回到文本面前,社群以轉化為目標針對特定主題採取「行動」,展現帶有轉化力量的「社群意識」。

※南非勞工社群的處境化聖經研究

南非的每一個城市都有臨時工坐在路邊等著上工,有的人帶著維生工具,例如鏟子跟抹泥刀,其他人手上只有簡單的午餐。他們全都是資本主義無窮追求利益所造成的漂流者,也是過去三百多年來經濟體制剝削之下的受害者。烏主瑪中心注意到這群人,開始跟他們一起同工。中心的大目標是與工人一起建構工人神學,其中一步就是處境化聖經研究,由參與社會脈動的聖經學者提供素材,並與這些工人一同查經分享,在此以馬太福音20:1-16作為實例。

根據南非經濟學家散比.泰勒布朗奇(Sampie Terreblanche)的分析,南非受荷蘭殖民時(1652~1795年)建立經濟及封建制度,其後受英國殖民及種族資本主義(1795~1890年)與相關的英國殖民及礦產資本主義體制(1890~1948年)所影響。1948年以荷裔南非人(Afrikaner)為主體的南非國民黨掌權並推行黑白種族隔離制度,沒有大幅改變先前英國實行的經濟體制,呈現內部種族殖民主義,勞工變得更不自由。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開始消弭,由白人掌權並奉行種族資本主義的政經體制轉變為民主資本主義,屬於新自由、第一世界、非關種族主義的體系,然而實際掌權者為非裔黑人菁英階層。佔三分之一人口的上層階級藉著主流經濟產業獲利良多,佔二分之一人口的黑人無產階級則越來越窮。目前失業率高達25%(800萬人),經濟成長停滯、狀況不佳。

烏主瑪中心從1989年成立以來一直很重視經濟公義的議題,並以處境化聖經研究協助人們針對在地處境及聖經文本進行對話,著重從結構與體制來分析在地處境及聖經文本的社會歷史及文學脈絡。從拉丁美洲解放神學及第二波南非黑人神學的角度來看,生命的一切(包含現在及過去)都必須透過社經體制加以分析。在集體詮釋的過程當中,以意識形態性神學為主軸促進處境跟文本交相對話,而烏主瑪中心的意識神學主軸就是先知性非洲社會主義,抵抗壓迫弱勢的各種強權。

烏主瑪中心的分析指出,失業者受到相當程度的污名化,家人及社群往往沒有看出失業問題有其體制的面向,因而將找不到工作的罪過全都怪在個人身上。驅使人們去坐在路邊等待上工的原因不只是賺錢而已,還有背負羞辱的壓力。烏主瑪中心以聖經作為經濟解放的素材,從污名化失業者並將體制困境怪罪在他們身上的人手中奪回聖經,多年以來不斷與馬太福音20:1-16進行角力。

地主在這則比喻中高人一等,他在雇用、支薪、處理臨時工的抱怨時都顯得專制蠻橫,他所支付的工資是最低薪資,而且是交由「領班」負責發放。最低薪資能夠支付工人一日生活所需,不過,地主究竟是好人或是壞人?他是慷慨大方或是剝削勞工的人?同酬的制度有社會主義人人平等的色彩,但是地主口中的「難道我無權使用自己的錢嗎?」(15節)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霸道剝削的資本主義。烏主瑪中心的處境化聖經研究刻意並陳及探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及其跟南非經濟情況的關係。

※南非勞工處境化聖經研究實作

輔導(facilitator)給參與者看臨時工坐在南非彼得馬里茨堡(Pietermaritzburg)路旁等著工作的照片。

問題一:你在這張照片裡面看到什麼?

參與者一同分享,點出個人與臨時工的交集,例如自己或親友曾作過類似的工作。

問題二:這段經文在講什麼?

輔導以正面肯定參與者所有的回應,並寫在大字報上面。

問題三:這段經文有哪些人物角色?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何?

將大組分成二~三個小組來討論問題三,結束後回到大組,同樣將各組的討論寫在大字報上面。

輔導向大組簡短分享:在耶穌的時代,許多佃農因為必須上繳作物的重擔及落入背負債務的陷阱而被迫放棄土地擁有權,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淪為臨時工。在此社會經濟處境之下,有兩種截然不同解讀這段經文的方法:

1. 這段經文可以解讀為耶穌及早期耶穌運動(徒4:32-35)的理想:社會主義人人平等。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這則比喻解讀為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理想。

2. 這段經文也可以解讀為耶穌在批判資本主義地主專制及歧視的作法,後者隨己意聘僱工人,也隨己意支付薪資。從這個觀點來看,工人沒有獲得公正的薪資,而是被剝削之下的日領薪資,他們得不到更多。

輔導帶參與者對這兩種解讀稍加討論以後,由輔導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來討論兩套類似但不同的問題:

第一組

 

問題四:如果這則比喻代表耶穌社會主義人人平等的理想以及上帝國,那麼這段經文中地主跟工人的關係為何?

 

問題五:這種立場沒有將這段經文中哪些細節考慮進去?

 

問題六:這種詮釋比喻的方式對南非失業的處境帶來什麼新眼光?

 

第二組

 

問題四:如果這則比喻代表第一世紀統治菁英階級的剝削手法,那麼這段經文中地主跟工人的關係為何?

 

問題五:這種立場沒有將這段經文中哪些細節考慮進去?

 

問題六:這種詮釋比喻的方式對南非失業的處境帶來什麼新眼光?

 

 

小組討論完之後,由各組的「書記」向大組分享他們對於每道問題的回應,輔導在大字報寫下概要。接著在大組討論下列三道問題:

問題七:你從另一組的解讀中學到什麼?

問題八:這兩種不同的解讀分別對我們的處境帶來什麼新眼光?

問題九:你要如何使用這次處境化查經的素材,讓教會或信仰團體更進一步參與失業議題?

※邁向工作神學

教會大部分的成員都是工人,通常卻不會討論失業的問題,也沒有工作神學(theology of work),教會的主流神學甚至污名化失業者。奧伯特.諾蘭(Albert Nolan)指出,要做工作神學的話,一定要由工人來做,也要跟工人一起來做。神學家扮演輔導的角色,提供聖經及神學上的素材,也付出時間跟工人一起將他們的生命所實踐的神學闡述出來。這是漫長而緩慢的過程,卻也是非常重要的旅程。

烏主瑪中心不只跟彼得馬里茨堡的臨時工一起做神學,也跟辦公室的清潔工一起做神學。起初,工人們當然充滿疑慮,烏主瑪中心的同工則努力克服這一點,建立真正團結一致的關係。他們付給辦公室清潔工的工資不是最低薪資,而是合理公平的薪資;他們提供營養的食物及舒適自在的工作環境;他們聽的比講的更多,知道工人有哪些技能的時候也運用資源協助找到更穩定的工作。烏主瑪中心發現,臨時工當中也包括逃離辛巴威經濟崩盤的人們,而近年來仇外的暴力事件頻傳,更顯出與失業者站在同一邊的重要性。

聖經其實有許多經文與經濟有關,值得我們用新的眼光來看。例如馬可福音12:41-44寡婦奉獻兩個小銅板的故事,常被用來鼓勵信徒盡力奉獻所有,然而從11~12章的脈絡來看,耶穌其實是在批判壓迫經濟弱勢的聖殿制度。

在處境化聖經研究的實作中,從社群自身的經驗開始,促使參與者呈現自己與議題的關聯,而不是由帶領者加以定調。輔導所扮演的角色是協助參與者進行討論並帶入批判聖經的素材,既不是講員也不是領袖,要先打破單一答案的迷思,也需要透過訓練及經驗來累積實力。其實牧者在講道當中也可以帶領會眾探討經文的各種面向,一同參與討論,在不同的答案當中體驗經文帶來的新眼光。

在教會讀經往往讀得很快,司會讀過一次之後就交由牧師分享信息。處境化聖經研究的特色在於一再呈現經文,挪出閱讀、重新閱讀、翻譯、詮釋、重新詮釋的時間。通常一場下來至少會用三小時的時間,甚至更長。

處境化聖經研究不只是一種讀經法,而是嵌入在核心價值當中,並在其中體現出來。處境化聖經研究是一種生活方式,適用於生活當中的各種議題。

註:

烏主瑪中心(Ujamaa Centre for 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網站:http://ujamaa.ukzn.ac.za/ ,提供版權開放的聖經研讀資料,有興趣者可進一步利用。

同作者相關文章:
處境化聖經研究:與南非工人探討經濟問題 (第 154 期)
你要不要作基督門徒? (第 175 期)
公共場域中帶來解放的相遇 (第 162 期)
愛與生命的重量 (第 161 期)
尋求經濟與土地的公義 (第 160 期)
約瑟與他的兄弟姊妹一同追尋自由 (第 160 期)
對話:關於約翰福音4:1-42 (第 157 期)
處境化聖經研究:與南非工人探討經濟問題 (第 154 期)
聖保羅聲明:生命經濟之國際財經轉型 (第 144 期)
上帝與一切活物立約 (第 139 期)
原來大哥哥大姐姐是農夫? (第 6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4 期 面對青貧時代 (59-6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4期  2016年  6月 面對青貧時代 154
本期主題:面對青貧時代
發行日期:2016/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面對青貧時代
教會要和受苦的年輕人站在一起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航向未知的未來
勞工要團結
教會是青年避風港?
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跟使命感
贏過低薪魔咒的信仰行動法則
正視「學用落差」解決台灣低薪問題
青年就業的困境與青年貧窮問題
澳洲打工的光明與黑暗
斯普利特遊記
開一家咖啡館
奇異恩典:不只賣藥的藥局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在《過勞之島》安慰拉結
處境化聖經研究:與南非工人探討經濟問題
台南大專學生中心憶往
一個台灣基督徒在中國(之一) : 衝擊
新聞是跟平庸之惡的搏鬥 --評論電影 驚爆焦點
門閂無柄
是粉絲還是追隨者?─《我不是耶穌的粉絲》觀後感
與主之間的連結
歡迎來合作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