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45期 見證:使徒行傳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平等的五旬節運動?反思靈恩運動的權力與話語權
五旬節是一個平等和多元的表率,然而,當代靈恩運動卻可能掩蓋了每個人在聖靈中的自由。
關鍵字:
作者/陳胤安 (英國杜倫(Durham)大學神學與宗教系博士候選人)

※使徒行傳的五旬節故事

早期的基督徒,在基督升天後聚集於耶路撒冷不遠的樓房裡,彼得表明出賣耶穌的猶大之死,已經應驗了經上所記,且少了一個人的十二使徒,將要有新的人「得他的職分」(使1:20),透過搖籤決定馬提亞將與其他十一位共列使徒。

逾越節後的五十天,被稱為「五旬節」,依照猶太傳統的曆法,「收割初熟麥子的時候」(出34:22),「你要向耶和華-你的上帝守七七節,按照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福,獻上你手裡的甘心祭」(申16:10)。當日的早上九點,基督徒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突然他們都被聖靈充滿、說起別國的話來,而旁邊的人對於這群基督徒的行為感到驚奇,因為一群加利利人居然說起他們的家鄉話,並且談論上帝的大作為。這種瘋癲的行為,還有人以為他們喝醉酒。

彼得此時站起來開始宣講,先是引述先知約珥的信息,在承接大衛的詩歌,說:「在末後的世代,上帝的靈要澆灌所有人,不管你的年齡是小孩、少年或老人,也無論你是僕人還是婢女,都要見異象、說預言、做異夢。耶穌基督已經行了許多這些異能與神蹟,上帝也將耶穌基督從死的痛苦中解除、使他復活。拿撒勒人耶穌就是我們的主、我們的彌賽亞。」接著,彼得呼召眾人悔改、領受赦罪的洗禮,且領受聖靈,拯救彎曲的世代。五旬節之後,基督徒彼此分享他們所有的財產,甚至賣掉一切按需要分配,每天在聖殿敬拜,在家中擘餅、感謝。基督徒的人數也因此不斷增加。

※平等、多元與聖靈充滿

這是我們對於使徒行傳中五旬節故事的「基本」版本。正如經文所呈現的,聖靈在五旬節降下來,他並非僅僅充滿十二使徒,更非只有充滿在彼得身上,而是充滿「所有」基督徒,每一個人都「平等地」且「一起」被聖靈充滿,沒有一個人擁有「更多」或「更少」的聖靈。再者,經文也指明,這個充滿並沒有性別(婢女)、年齡(小孩、少年或老人)或階級(僕人)的差別,甚至也沒有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的差別,聖靈的工作是沒有差別的。

再者,許多人悔改歸信耶穌基督,基督徒群體成為一個凡物公用的分享群體,以實踐禧年的精神(重新的財物分配),以及傳福音給貧窮人,使得貧窮和孤兒寡婦可以得到照顧,許多神學家重視五旬節的聖靈工作展現出末後的平等關係。最後,著重多元文化的神學家將巴別塔與五旬節作對應,上帝在巴別塔故事中「變亂」眾人的語言,使他們分散在全地(創11:1~9),使得多元語言看似是個咒詛;但在五旬節中,聖靈再次聯合不同的語言,使萬國都在稱頌上主的作為,因此,五旬節揭示聖靈使萬國都來敬拜上主。

因此,五旬節運動被視為一個平等、多元的象徵,打破各種族群文化、性別、階級年齡等各種藩籬的象徵,也揭示聖靈在末後的工作,是毫無差別地充滿每一個人。使徒行傳作為探討聖靈工作的重要材料,促使二十世紀的五旬節運動再次思考聖靈的議題,包括什麼是聖靈充滿、聖靈恩賜、聖靈洗禮等,以及聖靈如何推動普世教會的形成。然而,當代的五旬節運動是否還如同使徒行傳第2章所描述的,是一個平等、毫無藩籬的宗教運動?

※當代臺灣靈恩運動的運作邏輯

本文以一間臺北受靈恩運動影響的L教會為例,企圖勾勒靈恩運動中「神聖經驗」與「神聖感」的關係。本文將L教會中常見的宗教經驗區分為四種類型:說方言、看見異象(包括聽見聲音或看見圖像)、身心與財富的興盛和趕鬼,而這四種經驗看似有所不同,事實上共同維繫在同一個宗教邏輯之上。

首先,L教會認為領受方言是開啟與上帝溝通的途徑。信徒便指出,「好像有個力量在舌頭上」,也有人說,感受到有火在燒、身上有河水江流,或有鴿子臨在手上,信徒透過以確信聖靈的臨在。說方言意味著開啟了人與上帝之間的連結通道,也意味這是聖靈充滿的狀態。

再者,信徒在禱告或睡夢中,聽見或看見來自上帝的聲音或圖像。例如,一位初信者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小嬰孩在爬行,於是初信者便詢問教會的小組長,小組長告訴他:「因為你還是一個小嬰孩。上帝希望你可以長大,從喝靈奶到吃靈糧。」

第三,L教會為著信徒的身心與財富興盛禱告,因為聖靈的臨在與充滿將驅走一切不屬於上帝的狀態。如果上帝是美善的、完美的,就當會驅走不美善完滿的狀態,因此屬於天國的人或上帝的子民,應當會財務興盛、身體健康。例如,在特會中,L教會教導信徒要與上帝有良好的關係,使信徒可以持續擔任「天國的代言人」,讓一切在天國發生的事都發生在地上,天國的「自然」就是「超自然」,貧窮的要得富足、疾病的要得醫治。

最後,當一個人被邪靈或鬼附時,就需要「趕鬼」。趕鬼依循聖靈充滿的邏輯:當人重新被聖靈充滿時,邪靈就不可能在這個人身上。有人在被聖靈充滿時會倒在地上,就像是電腦重新開機一樣,重新設定一個人當下與上帝的關係。

因此,靈恩運動的宗教經驗不斷展現出「神聖」與「邪惡」的對抗。透過說方言,表明自己被聖靈充滿、被歸為神聖;透過與上帝溝通、看見或聽見上帝的異象,以提醒自己必須對抗邪惡、跟隨神聖;疾病和貧窮標示不在天國、不在神聖的處境;而趕鬼更點明神聖勝過邪惡,信徒當保守自己在神聖之中。

※誰的神聖?詮釋的話語權

但是,什麼是神聖?什麼是邪惡呢?並非所有的「相同」經驗現象都可以被視為神聖或邪惡。確切地說,對經驗者來說,任何經驗都是真實且不可懷疑的,經驗沒有「真」「假」的差別,然而,經驗的真實未必代表這是神聖或邪惡的。例如,在特會中或教會的敬拜中,不由自己地倒在地上,以及在私人神壇的宗教活動中,不由自己地倒在地上,兩者「經驗現象」是相同的,但經驗者卻可以賦予他不同的「價值」(聖或邪)。靈恩運動中「神聖經驗」的判定,必須仰賴一套判定神聖與邪惡的教義系統,「神聖」並非本質是神聖的,而是透過「靈恩意識型態」以判定這經驗是神聖或邪惡,是出於聖靈或邪靈。

為什麼這是「意識型態」(ideology)?因為這涉及掌握權力和話語權的不平等關係。是誰界定在特會中倒在地上是被「聖」靈擊倒?是誰界定信徒所說的方言是被聖靈充滿?(註)是誰詮釋信徒所做的異夢?且當如何「正確地」詮釋異夢?最後,是誰定義了「病」和「富有」才是神聖的狀態、是天國的狀態?在經驗和意義之間,在感受和神聖感之間,看似是緊密相連,但事實上卻仰賴一套任意果斷的判別邏輯。L教會透過小組教材、主日講道和特會,反覆強調和重述這套靈恩意識型態,訓練信徒在宗教經驗中反覆操練這套詮釋邏輯。而「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二:15)就是能夠熟稔靈恩意識型態,知道如何將整套邏輯套用在所有的經驗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靈恩意識型態並不會排除或否定邪靈或邪惡的存在,邪靈的存在不斷支持和驗證聖靈與神聖的必要性與真實性,因此,看似「反叛」挑戰的邪靈反而已經「被收編」成為支持神聖存在的力量。

※誰掌控了信仰?聖靈的自由在哪?

從使徒行傳的五旬節故事中,我們看到聖靈的工作平等地運行在所有人身上,且聖靈充滿也沒有性別、階級和種族的差異,五旬節是一個平等和多元的表率。然而,當代的靈恩運動雖然重視聖靈充滿的行為,但卻可能掩蓋了每個人在聖靈中的自由,忽略每個人在鑒察、分辨和自我批判的過程中,持續聆聽聖靈的聲音。信徒將經驗和感受的詮釋權交給別的權威(包括教會的牧長),並仰賴靈恩意識型態來理解個人的信仰經驗。再者,靈恩意識型態在判斷神聖與邪惡時是過度的果斷,使得信徒判斷聖靈的工作也過度果斷,輕易地仰賴這套意識型態來判斷經驗,更缺乏了個人在信仰生活中反覆辨明的過程。到底誰掌握了我們的信仰?而聖靈的自由又在哪裡?

註:

有些牧者傳道會去幫信徒「辨別」方言是否出於聖靈。另外,真耶穌教會也是強調聖靈充滿和說方言的宗派,但對於說方言是什麼「聲音」,真耶穌教會和其他的靈恩教會有不同的見解和判別。

同作者相關文章:
耶穌將單身者託付給教會 (第 194 期)
平等的五旬節運動?反思靈恩運動的權力與話語權 (第 145 期)

【延伸閱讀】

■ 聖靈論

Rolf Dabelstein,李鎮鍵譯,《聖靈:生命的創造者》。台南:南與北文化,2014。

Michael Green,紀榮神譯,《我信聖靈》。台北:橄欖,2007。

Veli-Matti Kärkkäinen,陳永財譯,《聖靈論:全球導覽》。香港:基道書樓,2009。

Clark H. Pinnock,楊子江譯,《靈風愛火:再思聖靈論》。香港:基道書樓,2002。

林鴻信。《聖神論》。台北:校園,2007。

■ 當代五旬節運動歷史

Philip Jenkins,梁永安譯,《下一個基督王國:基督宗教全球化的來臨》。臺北:立緒,2003。

Alister Edgar McGrath,董江陽譯,《基督教的未來》。香港:道風書社,2005。

周學信。《靈恩神學與歷史探討》。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9年。

鄭仰恩,〈臺灣靈恩運動發展初探〉,《臺灣神學論刊》30,2008,頁77-110。

■ 靈恩運動與社會文化

王崇堯,〈思考台灣靈恩運動與街頭運動〉,《台灣教會公報》第3052期,2010年8月23日至8月29日

石素英主編,《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以台灣處境為主軸》,台北:永望,2012。

陳胤安,〈宗教經驗的形塑及其意識形態:以臺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2(1),2014,頁55-86。

黃應貴,〈Dehanin 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臺大考古人類學刊》47,1991,頁105-126。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人的新宗教運動:兼論當前臺灣社會運動的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2/3),1991,頁1-31。

曾慶豹,〈誰還在乎說不說方言?〉,《校園雜誌》2014年3、4月號,頁14-22。

鄒川雄,〈從現代社會的反身性論當代基督宗教的靈恩現象〉,《世界宗教學刊》4,2004,頁43-72。

■ 聖靈論與社會文化
               Miroslav Volf,李望遠譯,《在聖靈裡工作》。台北:校園,2012。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5 期 見證:使徒行傳 (29-3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5期  2014年  12月 見證:使徒行傳 145
本期主題:見證:使徒行傳
發行日期:2014/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見證: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想告訴我們什麼?
使徒行傳中的拯救神學
普世歡騰:使徒行傳的故事
上帝的「道」與「道路」:談使徒行傳中的教會
使徒行傳中的保羅
平等的五旬節運動?反思靈恩運動的權力與話語權
穿越時空的教會歷史之旅:土耳其記行
蘇格蘭獨立公投觀察記
從神研班到全國社青讀經營
困境中,和祂快樂相遇
台灣的巴克禮
孟德爾頌的神劇「保羅」
看守神的產業:從《走過崎嶇路上》到《東基向前行》
讀經筆記16 耶穌的時代,無可能有“pài-gō͘”(拜五)chit-ê詞 
敬覆:到底是「上帝」抑是「上主」?
台南大專小神研參與心得――開放式查經
跨國族團契——世界傳道會東亞區會參加記
TSCM初體驗
困苦中滿有恩典的旅程
謝謝你們約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