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21期 公民記者力量大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累、淚、捩——我看電影《父後七日》
通過哭這個路徑,心中對生離死別的悲傷或憤怒能漸漸走向緬懷,也走進美好天國的想像中。
關鍵字:電影  喪葬  禮俗  信仰  死亡 
作者/余心玫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班三年級)

※悲傷與笑料交織的電影

繼海角七號,這是我到電影院看國片以來,這麼高朋滿座的一部片——《父後七日》,改編自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首獎作品,不同於海角七號的浪漫愛情故事,父後七日講的是一對兄妹在父親過世後,家裡所發生的大小事。原作者劉梓潔和搭檔王育麟身兼導演及編劇,用戲謔的手法將台灣人所熟悉卻又已經漸漸遺忘,那套民間信仰在喪事中的煩瑣禮俗,呈現在觀眾眼前,當中也穿插了一家人在父親生前的回憶、對話、與夜市擺攤的場景,勾勒出兒女面對父親死亡的哀痛與不捨。悲傷與笑料、傳統與現代,都恰到其份的出現在父後的每一日當中,牽引著觀眾的情緒。

片中最吸引我的角色,是師公阿義和他有實無名的太太阿琴。在我看來,這兩個人就像是整場喪禮的中心線,他們掌握了傳統喪葬禮俗中的每一個環節,在父後的哀傷與慌亂中彷彿安魂曲的指揮,隨著早已熟悉的譜,帶著喪家緩緩演奏出一首屬於他們和父親的最後一個樂章。師公阿義國中畢業之後,就決定「獻身」成為師公,他的決心之堅強,甚至連女朋友因想北上發展而兩人必須分手,他也堅持心志,要待在家鄉跟阿公學習如何當一個好師公。不過,阿義失去愛人的心痛,在遇到一拍即合的阿琴之後便隨之痊癒。阿琴為了成為一位好的「師公娘」,必須在地上又哭又爬的孝女、電子花車女郎的大腿舞、儀隊指揮、喪事會場的佈置擺設,甚至連誦經都難不倒她。

※回頭看基督教的喪禮

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的我,第一次全程「參與」民間信仰的喪禮,除了感到新鮮外,想起了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對傳統民間信仰繁瑣的喪葬禮儀,又是批評又是「指教」。最常聽到大家詬病的,大概是那位與死者無親無故,卻還能趴在地上拿著麥克風哭得比任何一位家屬都驚天動地的孝女白琴,除了經過麥克風放大的哭聲被視為噪音外,其「專業」的程度更讓人批評為矯情。除此之外,燒紙錢、房子、車子所造成的污染和實際效用,還有師公的收費,也常是討論的焦點。不過,討論到尾聲,總是會回過頭來對基督教相較之下簡單又不失隆重、價低又不費時的喪禮稱讚一番。

是的,比起傳統喪葬禮儀,基督教的喪禮在各方面看起來的確體貼許多。只是,除了看見這些從基督教本位主義出發而相較之下的「好」之外,站在尊敬死者、關懷生者的立場,我們是不是還能發展出更有彈性、更親民的喪葬儀式。以基督教來說,為了快速有效的安慰家屬,「脫離肉體的折磨」、「上帝的懷抱」、「天國的榮光」,有時候甚至連?示錄裡面的天國場景,都會被拿出來安慰人。不管是聖詩或是講道,極力讓難過的家屬忘卻生離死別的哀痛與淚水,似乎成了告別式的主要目的。所以強調活著的痛苦與折磨時,還需一面強調天國的美好,並且重複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應該用歡喜的心面對,不該哭泣、悲傷。仔細想想,總覺得裡面是不是少了一個能夠讓生者面對傷痛、面對死亡的空間。也許是因為人總是自然的會想躲過這一段,也許大家都認為要處理這一段是件很傷神的事情。不管是哀戚沈重的壓抑或是呼天搶地的崩潰哭泣,為了跳過這一段情緒的難題,享樂的天國會不會只不過變成是拿來痲痹的藉口?

 

※「哭」的重要性

看過《父後七日》,回想幾次面對死亡的經驗,我發現並體會到一件事。在傳統禮俗中,「哭」似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除了專業的孝女之外,電影中其中一個令人禁不住發笑的橋段,就是父後幾日間的「指板」、「迎棺」、「乞水」等繁雜的禮俗中,不管是大夥在吃飯、睡覺、甚至是在刷牙,師公常常會透過麥克風突然下指令說:「查某子來哭」,或者在一些儀式進行之前提醒,現在該換誰哭,又誰現在不能哭。一個看似平常表達哀傷情緒的發洩方式,在傳統的儀式中,竟被賦予了許多不同的意義,且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生者在面對死亡甚至是死亡過程所帶來的哀傷與痛苦以及心中複雜的情緒,其實不管是心靈或是肉體,都必須有管道發洩。有的人可以不畏眾人的眼光,用肢體動作、用幾乎是哭到斷腸的聲音發洩情緒,可是有的人卻因為個性、經驗或是面子,無法坦然的在眾人面前掉一滴淚。對情緒比較不會累積、壓抑在心中的前者來說,在一些時刻轟轟烈烈的大哭一場之後,心就能找到平復的路徑,而傳統禮俗中這些「必須」哭的儀式,大概就提供了一個合理(禮)的發洩空間。後者的情緒相較之下,就難處理得許多,不管無法在眾人面前哭泣的原因為何,這些擅長或不得不壓抑情緒的人,有可能因為必須把會讓自己表露出脆弱的情緒封住,轉而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或是久而久之當心靈再也無法承受這些未處理妥當的悲傷,長期壓抑的複雜情緒便轉而成為跟著這個人一輩子的精神困擾。對這些人來說,當師公一聲令下:「某某人來哭」的時候,雖然看似荒唐,卻或許是一個給他們情緒「不得不」的發洩機會。 

在電影裡有一段很經典的台詞:「哥,我終於體會到一句成語了。以前聽人家說『累嘎欲靠北』,原來『靠北』真的是一件這麼累的事。」這句話說的真好,不管親人過世後的儀式有多麼煩瑣難熬,承載著生離死別的心其實是讓人最累的。通過哭這個路徑,心中對生離死別的悲傷或憤怒能漸漸走向緬懷,也走進美好天國的想像中,在什麼都不欠缺的應許中得到安慰。基督教的喪葬儀式中,是不是能替需要好好哀傷的生者提供一個溫暖並具有靈性支持的空間,是我們還須努力的。

近年來,許多教會在告別式中加入了影音播放的程序,透過影像、透過聲音,如果時間夠長,氣氛也掌握得好,這或許就是一個未講明的「今嘛ㄟ駛哭」。比起生者在告別式之後必須獨自面對漫漫長夜的孤獨,我們是否願意暫時關掉明亮的燈光,給大家一段「合禮」的發洩空間,讓「累嘎欲靠北」的心有休息的時間,好準備走向接下來漫長的療傷之路。

同作者相關文章:
灣裡情,社區事 (第 180 期)
貞文的詩篇與人生 (第 167 期)
教會與2016的眾人之事 (第 153 期)
一起吃飯 (第 130 期)
他的罪、他的罰、他的痛、他的傷: 死刑制度裡的人 (第 126 期)
唱聖詩最有fu的時候 (第 123 期)
累、淚、捩——我看電影《父後七日》 (第 121 期)
不只水災需要我們 (第 11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1 期 公民記者力量大 (65-6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1期  2010年  12月 公民記者力量大 121
本期主題:公民記者力量大
發行日期:2010/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目錄s/
漫談新聞自由與自律
政媒聯手下的公共事務無能症
誰在寫歷史的初稿?──新聞業危機聲中的全球公民媒體
公民記者力量大
網路獨立媒體游擊青春記
在曠野發聲──以基督教小眾媒體介入公民運動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風雨中的一顆星--阿瘦皮鞋羅水木的受洗之路
「黃金傳說」之沒有超市的一星期
希望的遊行——在該撒威旗下跟隨耶穌
遇見青少年──一群正在學習如何駕馭能量的新手
公民記者kap網路福音
累、淚、捩——我看電影《父後七日》
2010TSCM營會感想
《新使者》二十年雜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