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0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再見了!長老教會!?
關鍵字:
作者/張懋禛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究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傳道)
  這些流失到外教派的青年,對長老教會仍有一份濃厚的情感,卻因著某些原因,必須做出離開自己母會的決定……

一、他們的故事
  阿凱,社會新鮮人。自小成長在長老教會的他,從兒童主日學、少年團契、青年團契,甚至是教會成立不久的敬拜團,都十分投入與參與。上大學後,他參加過校園團契的聚會和營隊,畢業前也開始到靈糧堂聚會。就在阿凱接了母會敬拜團的團長後半年,他突然跟輔導說:「我想離開教會到靈糧堂……」

  婷婷,高中在長老教會受洗,不大會說與聽台語的她,幾年後出國留學,在一間十分靈恩的美國人地方教會聚會,並開始愛上敬拜讚美。學成歸國後,她回到母會聚會,卻在靈恩與敬拜方式上產生不適應。於是,她開始尋找有類似她在美國教會感覺的地方聚會。現在,她有一半時間在長老教會,一半時間在一間有靈恩與敬拜讚美、又有國外宣教師的地方教會。不過她說:「這樣兩邊跑,還真的有點累……」

  David,父母親是長老教會的長執,在教會裡與他同年紀的人並不是很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思考這個信仰與他生命的關係。他覺得,做禮拜很無聊,團契聚會千篇一律,每次他跟父母提什麼意見,就被「長老教會傳統不是這樣」打回票。上大學後,David有一位同班同學是基督徒,來自一個小組教會。David對同學那份信仰的熱誠與親密的肢體關係感到好奇。在同學的邀請之下,他開始參加該教會的週間聚會,並出席禮拜六晚上的青年禮拜,還經常參加各種特會或訓練會。他感覺在那間教會感受到對信仰的熱情與認真,擁有他所希望與人的親密感。漸漸的,David愈來愈少參加原本母會的聚會,最後差點引起家庭革命……

二、探究原因
  以上是三個青年的故事,他們都是長老教會的會友,甚至從小就在長老教會長大。卻因為某些原因,想要揮別長老教會到其他教派去。我知道,他們的經驗不是特例,在今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的許多青少年(甚至是社青)心中,一定曾經出現過去留長老教會的掙扎。

根據長老教會總會研究發展中心2003年的教勢統計資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總數是217,612人,禮拜人數是101,315人。根據這個數據,有超過一半的長老教會信徒在禮拜天並沒有到長老教會做禮拜。那……他們去哪裡呢?有些人可能已經沒有禮拜生活,有些人可能因為不可抗力之因素而無法到教會,有些人可能待在家裡看Good TV做電視禮拜,而有些人則可能到其他教派做禮拜。目前並沒有統計數據告訴我們:為何有一半的長老教會信徒沒有到長老教會做禮拜?也沒有特別針對長老教會青少年流動趨勢的研究。然而,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與接觸地方教會青少年輔導或大專工作者時的分享討論,長老教會的青年流失到其他教派的現象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些青年,對長老教會有一份濃厚的情感,卻也因著某些原因,必須做出離開自己母會的決定。我特別訪問了三位青年,希望從他們的經驗與想法中,找出長老教會青年離家出走的原因、過程、感受,以及對長老教會的期許。

三、過程與感受
  對阿凱來說,他離開長老教會的主因,是因為教會服事負荷過重,又無法得到足夠的裝備與牧養。他的母會兩年前成立敬拜讚美樂團,當初的用意是為了開拓華語禮拜,並且順應青少年在語言以及敬拜形式的潮流。然而,教會的牧師與長執在做了這個決定後,就把這項事工交給當時青年團契的輔導,以及一群喜歡玩音樂的青年。由於教會除了提供經費外,完全沒有關於敬拜讚美的教導與資源,於是阿凱帶著他的夥伴,參加一些敬拜讚美特會,以及靈糧堂所開的相關課程。在上課的過程中,阿凱同時很興奮地將所學到的敬拜神學觀與帶領技巧帶回到母會,卻引起一些人的關切,甚至不認同。在得不到自己牧師、長執、與輔導明確的信仰指引與支持下,阿凱開始有了離開教會的念頭。

  「然而,為了回應上帝給我的恩賜與呼召,為了自己教會青少年的緣故,我告訴自己,我要堅持到底!」阿凱說出他當時的想法。也是基於這份熱誠,阿凱接下了敬拜團團長的位置。不過,服事量的日益增加,加上教會裡沒有人可以成為他在敬拜事奉上屬靈的長輩,有時又必須面對牧師與長執對敬拜團角色與事工的不同看法與要求,阿凱開始十分嚮往當初給他一切訓練與信仰指引的靈糧堂。阿凱開始母會與靈糧堂兩邊跑,希望自己一方面可以在靈糧堂繼續裝備並接受牧養,一方面可以回到母會服事。然而,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時間與心力有限,而且無法同時完全委身於兩間教會。半年後,阿凱做出決定,他說:「我很清楚音樂敬拜的服事在上帝給我的恩賜與呼召,而比較起來,靈糧堂的區牧與敬拜團的同工給我在母會得不到的教導、關懷、牧養、與指導。」

  婷婷雖然還沒有決定要離開長老教會,但最近這個想法愈來愈強。對她來說,想要離開長老教會的因素,有靈恩與敬拜讚美、宣教、還有語言。首先婷婷說:「我在美國的教會很強調靈恩,我也有個人聖靈充滿的經驗與恩賜。然而這些東西回到母會後卻被視為異類,使得我無法釋放地敬拜與服事。」她的母會對超理性的聖靈現象態度十分保守,而在禮拜儀式上也承接傳統長老教會的形式;婷婷在國外接觸其他教會後,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適應母會。其次是婷婷對宣教很有負擔,但她的母會似乎沒有什麼宣教的事工。她後來找到的教會,牧師與宣教士很強調教會的宣教,並且對宣教有一連串的課程與短宣計畫。最後是有關語言的部分。婷婷原本就對台語不熟,加上回國後希望可以繼續保持英文能力,使得她更喜歡這個以華語為主,又有國外宣教士可以練習英文的教會。目前,婷婷在母會仍有服事,這是為什麼她兩間教會兩邊跑的原因。她很感謝母會對她的帶領與栽培,但她也表示,等她的服事到年底結束,她應該就會離開長老教會了。「我相信,我生命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教會。以前我不知道我要什麼,現在我清楚自己需要吃什麼樣的草,需要什麼樣的牧養。」

  David接受訪談時十分緊張,因為不希望被父母或一些教會的人「認出來」。對他來說,想要離開長老教會的原因主要是「生命」;具體來說,就是他覺得在長老教會裡,他不清楚自己為何要信耶穌,他沒有感覺跟上帝有真實的連結,也沒有跟人有親密的關係。「從小聽《聖經》故事到大,我都可以倒背如流,各種聚會或講道了無新意。而當我提出一些新idea的時候,就被我爸媽打下來。所以當我認識阿旭的時候,給我很大的衝擊。」阿旭是David的大學同班同學,他們認識時,他信主還不到三年。阿旭會向同學傳福音,會邀請David參加特會,還會提出許多關於信仰很新的觀點。最重要的,是阿旭的見證與各種信仰經歷深深吸引著David。充滿好奇的David於是決定到阿旭的教會看看,也參與了該教會的學生小組、青年崇拜。他說:「到新教會後,他們對信仰的教導與詮釋讓我感到很新鮮,我對信仰的熱情與認真感覺重新被點燃。在小組裡我第一次擁有知心的朋友,而他們的禮拜也讓我可以很自由沒有束縛地敬拜上帝。」不過,David的父母當然還是強力希望他留在母會,他也還徘徊在教會情感與自我需求的兩難之間。

四、總結與建議
  從阿凱、婷婷、與David的例子裡,我們看見他們之所以離開或想要離開長老教會的原因有:(1)服事付出與接受牧養的不平衡;(2)對靈恩、敬拜讚美、以及宣教需求的不滿足;(3)語言的不適應;以及(4)信仰熱情與肢體關係的失落。而他們對長老教會的建議,就是更符合生活實況的信仰教育、更具彈性的體制與禮儀、以及更真實深入的肢體連結。

  這些原因和建議,與這幾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整個普世與台灣教會界所面臨到的衝擊有類似的關係。面對靈恩運動、敬拜讚美、宣教神學、多元語言、教會組織等的浪潮與改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神學與實踐回應上似乎趕不上信徒的需求,也因此,許多信徒選擇暫時或長期出走,或是抱有到其他教派看看的心態。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上的支持,雖然有可能是受後現代文化的影響(身分認同的失落、團體忠誠度的減弱、社會潮流的盲目追隨、宗教信仰市場化……),這三位青年的經驗卻仍然值得引發我們去思考,教派在今日的意義為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其他教派之間應該維持什麼樣的關係?我們在強調什麼樣的教派主體性?我們的教派堅持如何回應這個世代?

  我不清楚現在長老教會青年想要出走的比例有多少,也相信還是有不少青年熱愛、委身於自己的教派。對這三位青年來說,雖然他們想要離開長老教會,但他們的決定卻都是痛苦的,都是不容易的,都是放不下那份情感的。當我問及日後還會回長老教會嗎?他們都說,自己對長老教會還是感情深厚,還是很有期待。希望自己只是暫時離開,日後只要上帝的帶領,還是會很願意回來幫助長老教會。不過,為什麼他們需要去其他教派取經?為什麼他們感覺在長老教會裡無法得到該有的牧養、培育、與造就?我想這是更核心的問題吧!
同作者相關文章:
「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 (第 127 期)
淺談禮拜中多媒體的使用 (第 124 期)
做個整全宣教的好僕人 (第 108 期)
為何會有那麼多教派、小派與運動? (第 107 期)
教會熱起來! (第 106 期)
重拾「團契」的真諦——從細胞小組教會的發展談起 (第 102 期)
從PCT青年現況看青年牧養 (第 101 期)
耶穌停、看、聽──淺談基督教媒體倫理 (第 99 期)
活在上帝國——屬靈爭戰的真諦 (第 95 期)
主流婚禮之外 (第 94 期)
再見了!長老教會!? (第 90 期)
台灣教會界的7-11?!──淺論PCT的品牌與行銷 (第 86 期)
明天過後,你會在哪裡? (第 8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0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0期  2005年  10月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90
本期主題: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發行日期:2005/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再見了!長老教會!?
新鮮人、新生命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驚豔傳統之美——二十年前一位長老教會青年的覺醒
草地囝仔做牧師——林宗要牧師
咱的米——自己種的米
超教派合作與我
教會合一運動在台灣——論台灣教會的教派合作關係
如果一年只看一支紀錄片,那就來看《無米樂》
音樂人的社會實踐
貞碼D940
上帝怎能允許這樣的事發生?——論上帝的全能和南亞海嘯
青少年,「輕」少年?——淺談教會青少年的「流失」問題
歌仔戲與青少年福音文化的醒思
我不會迷失在社會的價值裡?——社會新鮮人在低潮中給上帝的禱告
找到可以貢獻的地方
幸福的再思——跨國婚姻家庭的新見證
EASY net韓國行
TSCM議題報告: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