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0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超教派合作與我
關鍵字:
作者/吳恩典 (台北徐春芳紀念教會牧師)
  參與超教派合作的領域,我自己和本教會都獲益良多,是非常值得參與又「省本多利」的事工。

  打從牧會至今,我就沒有停止過參加超教派的聯誼與合作,也養成了習慣。到教會報到一個月內,我都會先拜訪里長及附近教會,彼此認識、建立關係,特別在教會合作的領域裡,我開拓了自己的牧會觀,堅定傳福音的心志,也認識了好多同工,並從中獲得非常多的幫助。例如我在竹東牧會時,和天主教、佛教、民眾服務站、鎮公所、縣政府合作創辦「竹東生命線協談中心」,被任命為第一任常務理事及總幹事。協談中心後來昇格為「新竹縣生命線協會」。我還帶領教會參加「中華新生命運動」、「八十福音廣傳運動」、「鄉村佈道」、「逐家佈道」、「中華基督教協進會」、「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都獲益不少。目前,我積極地參與兩個超教派活動:大直內湖區同工聯禱會及靈糧堂小組事工。

靈糧堂部分
一、緣起
  十幾年前,當我還在牧養本教會國中、國小的青少年時,就感受到靈糧堂的吸人神力,擋也擋不住。許多禁止青少年去靈糧堂的教會,最後的結果是青年整批被吸走,青契被掏空。在危機感中,我禱告、破釜沉舟,親自帶青少年參加靈糧堂的青年崇拜,更帶青少年上該堂二樓禱告主:「我們也要有一間像靈糧堂一樣大的教會。」回到自己教會後,一同立志「學習別人的好處,走自己的路,挑戰十年一千三百人的大教會」;發起福音三步曲:社區→福音主日→小組事工,後來危機解除,團契猛進。

二、經歷與獲益
  從台北靈糧堂,我們又接觸到「五餅二魚策略聯盟」及康希牧師團隊。青少年如獲至寶,於是我又親自帶隊前往,積極參與,努力學習,再把他們帶回來。就這樣,凡青少年有看見,我就親自帶隊前去學習,一舉三得:1.認識其他教會,也得他們尊敬。他們感恩地說:「長老會老大哥肯降卑,台灣要復興了!」2.有牧師陪伴,青少年感覺對自己教會更有歸屬感,至今教會沒有一人被吸走。3.學習後,和青年一起禱告、建立異象、走出自己的路,他們自發性的使命感,走起來好踏實。起初雖然比較辛苦,但一切都值得,到今日,本教會青少年已成長獨立,青契總人數約八十人,平均出席四十三人,分成十四個小組,並將成立青年牧區,有四位青年立志帶職、五位青年立志全職服事,我的約書亞和以利沙已儼然成形。

三、幾個轉捩點
  初牧會時,我已從學園傳道會及卓忠敬牧師領受小組及門徒訓練的概念,更在牧會中不斷付諸實現,累積經驗。

  2000年「靈糧堂經驗分享研習會」,是爆炸點。我帶一批同工前去學習,力請該教會陳天建牧師按月來指導我們「小組經驗」。他一聽「長老教會大哥要向小弟學經驗」,大聲感謝主,就帶七位小組長一同來指導。我們受寵若驚,但也毫不客氣,立即號召二十多位青年及婦女努力學習,還主動要求到靈糧堂感受異象。兩年之間,青少年大大成長,婦女團契也分出「多加小組」——是成人小組化的種子部隊。

  2001年「板橋福音堂」召開「台灣中小型小組教會研習會」,我又帶一批成人和青少年坐在硬長椅上,忍受冷氣不足和人滿為患,連上三整天的課。得到的是一套完美的小組概念。接著青契首先轉型成功,由平均出席十多位倍增為三十位,四個小組倍增為八個小組。當年又有康希牧師及艾夫奧克曼特會、鄺健雄牧師團隊特會……哪裡有特會,我就帶他們往那裡尋求異象,學習方法。回來再不斷地按表操兵、嚴格訓練、 組織、分組、挑戰、立志、差遣、建立制度……。於是禱告網、一對一陪讀、報表、4W、小組長訓練、小組長會議、幹部禱告會紛紛成立。年輕人忙翻了,但好興奮,因為他們找到了方向,又看見上帝偉大的計畫藉他們實現了。同時成人開始警覺:成人再不成長會被青年淹沒,於是開始尋找「長老教會式的小組」,今年由湯孟宗牧師的指導得到了。

  2003年,「士林靈糧堂」有G12特會,去年鄺建雄牧師團隊來辦「經歷神營會」,今年鄺建雄再來士林靈糧堂,我們都全力以赴,不斷地吸收、學習,走出自己的路,教會就發展了。

四、原則
  但是可學的無限、智力體力卻有限,故必須嚴選、力學、力行。不斷尋求新知,也要不斷換老師,棄舊換新。我們有幾項不做:政治路不走,怪力亂神的傳言不聽,見證必須經過察驗。福音放中間,文化、語言、政治、族群……擺一邊。只和觀念相同的同工或人談教會事工,不和人辯論,不聽八卦,因為實在太忙了。

大直內湖區同工聯禱會
一、參加原因
1.敬虔愛主
  每禮拜三上午六點至九點是制高點禱告會,同工們一起禱告、早餐;九點至十二點同工聯禱及研習討論事工,邀請機構報告互通訊息。每月第一個禮拜三晚上「大直內湖區教會聯禱會」(信徒);每逢第五主日就同工交換講台、每三個月一次同工靈修會(免費)、不定期舉辦全區同工造就兼會友培靈會……。這樣的同工聯禱功夫,不復興也難!同工聯禱衍生「禱告塔」異象:先請國內外的「禱告將領」來帶領禱告,又有許多同工參加「全國禱告網絡」; 更有同工到香港參加特會。回來以後,就以新建完成「信義會思恩堂」的頂樓為「台北北區」的禱告塔。舉凡同工、會友需要禱告,就可報備進入禱告塔,但這禱告塔有更大的目標乃是「攻破敵人營壘」、「全台歸主」、「全球歸主」。

  重視禱告的同工聯禱會,它的特質就是凡事禱告、尋求主意、敢靠主做不可能的夢,於是許多不可能的大工程,主親自動工完成。如:
 
(1)信義會思恩堂能解決土地糾紛、請走佔地戶、移動土地廟、免除二千萬元的稅金、免費建堂、建商聽福音……是禱告婢女李怡瑱牧師用膝蓋禱告二十年,以及同工們同心協力的接力禱告達成的。

(2)湖光教會的年輕牧師也用同一模式,奉主名要建一間二億元以上的宏偉教堂,我本以為那是痴人說夢,不料只公開請求代禱一年,高聳入雲的教會尖塔就昂然矗立於內湖路與文德路交界口,成為內湖的一個神聖路標。
  
(3)聯禱會的名聲傳到台北市各區,使得聯禱會受邀到別區傳遞異象,教導同心聯禱,更主動出擊,約訪馬市長、歷任內湖區長、李麗娟、吳○○警察分局長……並為他們祝福,以致李麗娟有事就來內湖聯禱會參與禱告。
  參加這樣的同工聯禱會,比參加某些吃喝、談八卦的聚會有意義得多。

2.彼此照顧
  這是我來這裡的更大原因:所有同工對上帝及其他同工都傾心吐意,不怕洩漏機密。是因為彼此沒有利害關係?但更是因為「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許多次,有牧者感到從教會或信徒或家庭帶來的巨大壓力,幾乎要崩潰,在聯禱會,同工齊心為他按手禱告,用真愛勸勉,甚至協助解決,我看了都感動流淚。

  聯禱會中,我是最特殊的長老教會牧者,起初感覺有點生疏,但禱告一多,就合一了。深入一點,你會發現同工裡,其實很多優秀的牧者或師母都是出身長老教會,而在外教派為主獻身,他們唱起長老教會聖詩,都說:「好甘甜,回憶兒時!」我心裡一則為長老教會造就這麼多人才給外教派重用而感謝主,一則為長老教會留不住人才,以致傳道人嚴重不足而擔憂。

3.同心合意
  聯禱會有一個口號:「大內不是四十六間教會,是只有一間耶穌基督的教會」。所有社區服務、福音事工,都是聯合、聯名,讓區長、里長、社會賢達及區民看到的是一間有四千人的偉大「基督教會」,而願意和我們同工,將又大又難的事交託給我們。如:

(1)由國防醫學院發起,內湖區長推動,產官學商各界精英共同促成的「內湖區安全社區健康城市促進委員會」,爭取WHO(世界衛生組織)認證一事,我們以聯禱會同工全體總動員,主動同心,才好不容易打敗慈濟功德會,爭取到二名理事的位置。又經努力,爭取在WHO認證評審中,以教會名義報告,成為最受矚目的一環。筆者有幸成為其中一名理事,非常感謝主。
  
(2)最近區公所推動「內湖區高危險家庭兒童課後輔導」事工,更是救世軍的林楷鈞牧師和各教會共享他在市長及區長的資源而促成。以致區長開放專由教會設計,區長籌款、聯繫、推動、訓練,再由教會認領執行的大事。
  
(3)1919救助隊的事工,則是本教會從「基督教救助協會」得到的資源,和全區教會資源共享的另一個典範。最近我們擬成立「1919安全線」,將它納入「安全社區健康城市促進會」裡,繼續保持在WHO的正面評價。教會也能維持在內湖區中的崇高地位,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期待將來有機會成為「內湖區政會議」之一員。

4.愛教會的奉獻精神
  原本以為自己和自己的教會很拼命傳福音,但進入聯禱會才知:這些年輕的核心同工比我還愛上帝、愛教會、拼命傳福音。聖誕節一定在街頭佈道,至百貨公司報佳音,參加「內湖區民休閒運動會」和各種里民活動,在學校、醫院、機關做義工,各自組織「關懷協會」,衝鋒陷陣。

二、自身和教會獲益良多
  
1.打開了我的視野,看看別人,可以他山之石攻自己的錯:原本以為內湖區有四間長老教會,加上大直教會,應該是全區中影響力最大、人數最多、教勢最強的教派。不料一進聯禱會,才發現本區中禮拜人數超過二百人的教會已多於六間,而且都是靈命精進、熱心社區宣教,以致被區長、里長和區民所尊敬。

2.共享教會資源:(1)公機構資源共享——多年來教會一直很努力於社區工作,但也只打入最基層的學校和里長層次,自從加入聯禱會,教會升級打入區公所,而且漸漸深入參與區政。

結語
  參與超教派合作的領域,我自己和本教會都獲益良多,也要以自身的經驗鼓勵我們長老教會的牧長,除了自己區會、中會的聯繫外,也要多多且深入地參與與他教派的聯禱及聯合事工,為自己、為教會、更是為上帝的國降臨,這是非常值得參與又「省本多利」的事工,各位不妨一試。
同作者相關文章:
超教派合作與我 (第 9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0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26-2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0期  2005年  10月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90
本期主題: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發行日期:2005/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再見了!長老教會!?
新鮮人、新生命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驚豔傳統之美——二十年前一位長老教會青年的覺醒
草地囝仔做牧師——林宗要牧師
咱的米——自己種的米
超教派合作與我
教會合一運動在台灣——論台灣教會的教派合作關係
如果一年只看一支紀錄片,那就來看《無米樂》
音樂人的社會實踐
貞碼D940
上帝怎能允許這樣的事發生?——論上帝的全能和南亞海嘯
青少年,「輕」少年?——淺談教會青少年的「流失」問題
歌仔戲與青少年福音文化的醒思
我不會迷失在社會的價值裡?——社會新鮮人在低潮中給上帝的禱告
找到可以貢獻的地方
幸福的再思——跨國婚姻家庭的新見證
EASY net韓國行
TSCM議題報告: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