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6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
|
|
本期主題 |
學習型的教會——教會更新的新起步 |
|
關鍵字: |
作者/葉啟祥
(《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
|
|
|
一、教會的問題是「心」的問題 可能沒有一個組織像長老教會那麼注重教育!小組查經、講道、培靈、成人主日學、專講……形形色色的教育模式,既然那麼重視教育,又為什麼這些教育系統無法讓人真正地改變?而一個在教會出入二、三十年的會友,無法從現存教會多而又多的教育中得到「改變」——這正是教育的目的,那一定是我們的教會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依筆者之見,關鍵在於我們的教育方式仍未脫「填鴨」的教導方式。講道是單向式的牧師傳送信息,培靈也是牧師的演出,主日學是老師的獨腳戲,專講是超濃的咖啡——將許多的講道篇一次講完。甚至連最具啟發的小組查經還要找人輪流講道,成為一人分享。
我們忘記人們的行為有其根深蒂固、執拗的一部分。大抵上,所有的人都會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回應他人,但長期下來,成為自己的性格一部分,根深蒂固如同大樹的根緊緊地抓住地底,極難拔除,這一部分反成為接受新知的障礙。要改變這個部分,已經不是用「傳講→聽講」的模式可以達到。
筆者認為要達到改變最有效的方式是創造一個「學習型的教會」。傳統,會因為透過討論、重新檢討而賦予新意;既有道德價值觀(即在面臨選擇時的優先順序選擇)也可以在小組討論中被重新檢視;而性格,更會在一個討論的、開放的、接納的環境中被重新塑造。
二、學習型組織讓「心」改變 耶穌基督洞悉到人們要領受真理和接受嶄新的福音必須由心改變出發。所以在〈路加福音〉耶穌復活以後「開啟他們的心智」(路24:45),讓他們接受祂復活不可思議的事發生的可能性。保羅也意識到人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這句話應該說:「心意改變來變化自己」,這「心意」與「心智」原文同字,都是基督徒特別有的字,用更換心意來使自己改變,使他們「有能力在任何的時刻,形成基督徒正確的判斷」。若將這兩處用法結合一起,便是讓一個人超越自己既有的思考模式,用一個嶄新的模式去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便是學習型組織努力要改變的「心智模式」。
業界極為盛行的管理大師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練》,是一本希望建造組織以改變人們思維的書。其學習在於學習「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對學習」以及「系統思考」幾個部分。
其中心智模式的學習與基督信仰的看見最為接近。多數成人的心智模式受到過去的性格影響甚鉅,在我們的心中存著許多假設,這些假設已經影響我們對事情的解讀,甚至影響我們的「看見」。
例如,書中舉例說中國《列子》一書記載一個人遺失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隔壁鄰居的孩子偷的,於是便偷偷觀察他的行動,怎麼看都覺得其舉止像是偷斧頭的人,絕對錯不了,後來他在自己的家中找到了斧頭,後來再看隔壁的小孩,怎麼看都不像偷斧頭的人。我們的心智模式從未被檢驗過,因此也限制了我們接受新知的可能。
其改變的方法有幾個方式。其一、透過辨認「跳躍式的推論」,檢查一些概括性的看法,並且將我們的刻板印象從新檢視。其二、練習「左手欄」去認出我個人語言中是不是照自己真實所想的,因為往往一個人在團體中礙於情面或為了人際關係,往往會言不由衷,這造成團體的假象。例如,一個人分享後詢問其他人的意見,其他人回應:「你講得還可以!」可能心中想的是:「你的報告簡直令人吐血!」因此左手欄要人們檢視真正的內心想法。其三是斷開放地探詢:「你為什麼有這個主張?」、「你根據的資料為何?」
這些的探究,都將會在團體中一再地檢視自己,甚至到最根生蒂固的性格部分,都被檢視。
三、領導者的角色:屬靈導師 填鴨式的教育建基在牧者的威權,包括其傳達的內容和身分,靠著領袖的個人魅力與影響力。
觀察許多亞洲教會的興起,康希、鄺健雄或是趙庸基都是這一型的領袖,這樣的領袖在華人的世界可見。如果讀者細心觀察他們的教會,他們的管理能力更是一流,於是特殊的權威、能力加上管理專才,讓他們成為教會成功的領袖。
然而,台灣的社會漸漸朝向民主,台灣的教會威權領導也會越來越弱化,既要領導又要民主,可以透過學習型教會達到整合,在學習型的團體中,領導者便須扮演一位屬靈的導師。
<未完待續.....>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恢復福音的能力,落實愛人的實踐:幸福小組 (第 169 期)
|
.學習型的教會——教會更新的新起步 (第 86 期)
|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宣教力 (第 85 期)
|
.基督教工作倫理淺談 (第 52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