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9期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 |
|
|
解惑之窗 |
長老教會是怎麼來的? |
|
關鍵字: |
作者/夏文學
(台南富強教會牧師)
|
|
|
由於馬丁路德點燃了改革的導火線後,一時之間有如野火燎原,延燒至各地的教會。
※ 引言 對於在台灣的基督徒來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這個名稱,也許是最熟悉的教會名稱之一。因為這個已137歲的教會,是現存的基督教教派中最早到台灣宣教、建立教會的;同時她不止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基督教教派,而且與台灣社會的互動也最為草根與深入。因此無論是不是長老教會的信徒,甚至是非基督徒,都有必要去認識這個經歷三個統治政權,已與台灣歷史深深結合的教會。
不過在這短短八個字的名稱中,恐怕最讓大家好奇或不解的要算是「長老」這兩個字的含意了!因為無論「台灣」也好,「基督教會」也罷,大家都很輕易的能夠望文生義,不過一旦加上「長老」二字,我們就知道它已標示出其特定的身份了。就如同生物界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層級區分,人類社會也有家族譜系淵源。實際上,基督教會也有其多采多姿起源背景與發展路徑。「長老教會」是怎麼來的?且讓我們作一趟尋根之旅吧!
※ 長老教會的身份小檔案 我們話說從頭,長老教會總會於1985年的第32屆通常年會中,通過了劃時代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重要文獻,在其正式的條文之前,有一段序言可以做為我們尋根的開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係由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在一八六五年,以及加拿大長老教會偕叡理牧師在主後一八七二年所開創。這兩個教會是承受蘇格蘭的教會之信仰傳統,即加爾文在日內瓦根據聖經之宗教改革提倡「榮光只歸上帝」的改革教會基本精神。」這段話言簡意賅,把關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身世的重要線索清楚的標示了出來。我們就依據這段話的提示,以台灣為基點分兩個方向出發,往前追溯其來源,往後則探討其發展。
我們要首先確認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951年正式合併成為合一的總會之前,台灣的南部與北部其實有兩個獨立運作的長老教會。南部是早到的「英國長老教會」所選定,以台南府城為基地的宣教區;北部則是晚七年來到,以淡水為宣教中心的「加拿大長老教會」負責。不過序文中還有一句話說:「這兩個教會是承受蘇格蘭的教會之信仰傳統,...」其理由何在呢?
原來,南部教會雖是由英國(即英格蘭)長老教會所創立,但是與加拿大長老教會一樣,他們皆有共同的血統傳承----蘇格蘭長老教會。尤其在來台宣教的早期(1900年以前),從英國長老教會所差派的大部分宣教師,例如馬雅各醫師,李庥、巴克禮、甘為霖牧師等人,皆出身於蘇格蘭長老教會。也因為南北教會的淵源如此相近,因此造就了前面所提,後來南北兩教會能合一成一個總會的原因。
※ 從宗教改革運動談起 而我們當追溯到蘇格蘭長老教會時,就得要先從教會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宗教改革」(Reformation)談起。這個在1517年由德國的馬丁路德所發動的改革運動,不只為基督教會掀起了滔天巨變,也大大的改變了歐洲的歷史。其實在原本由使徒們所直接傳承,稱為「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教會大家庭中,早在1054年,教會就曾分裂過一次,今日我們所通稱的東正教(或稱希臘正教)就是當初脫離出來獨立的。而為了分別起見,原先的大公教會大家開始稱它為拉丁西方教會。而到了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後,雖然原有的「大公教會」名稱仍然老神在在的存留著,但其「大公」的含意卻已經支離破碎了!所以後來漢語世界的教會就直接以「天主教會」來稱呼這舊有的大公教會了。
至於經過宗教改革而分離出來的教會又是如何稱呼呢?一般最具包含性的說法,有人稱之為「抗議宗」(Protestant,這是源於1529年的斯拜爾會議中,德國有14個城邦的統治者簽署了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抗議文所衍伸而來,後來成了一個專有名詞),也有稱做「復原派」,有的乾脆直接稱之為「新教」,以與原來的「舊教」區別。另外還有「改革宗」、「更正教會」(自Reformed Church引伸而來)。由於這些稱呼基本上都是衝著舊有的大公教會而來,不屬這個歐洲社會情境的人實在很難區分,所以漢語就以「基督教」來含括。而雖然「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鼎足而三,但其實都是係出同門,兄弟分家,所以外界只好再以「基督教界」(Christendom)或「基督宗教」來統攝所有了。
※ 長老教會的誕生 現在說到「長老教會」了,其實它是當初宗教改革時期,風起雲湧中所結下的一顆果實。由於馬丁路德點燃了改革的導火線後,一時之間有如野火燎原,延燒至各地的教會。而在這些改革熱潮中,最足以和德國的馬丁路德相媲美,而且成果輝煌的,就是由法國人加爾文(John Calvin)在瑞士地區接續當地的慈運理(Ulrich Zwingli)稍早所發動的改革事工。
這個以加爾文的神學主張發展出來的教會,除了瑞士本地外,他影響的路線,主要有在法國形成的「預格諾派」教會(這個教會曾受到很殘酷的鎮壓與逼迫)。再來就是在荷蘭等地發展出來的「歸正教會」(即Reformed Church),而這個教會與台灣也頗有淵源,原來在1624年荷蘭曾短暫殖民台灣38年之久,當時就曾有多位荷蘭歸正教會的宣教師在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部落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教會。可惜後來因荷蘭兵敗撤離台灣,教會也因而逐漸消失。
至於另一個受加爾文影響而建立的教會就是「蘇格蘭長老教會」了,其中最重要的主導人物,就是蘇格蘭偉大的改革者約翰諾克斯(John Knox)。諾克斯是加爾文的學生,因服膺老師的神學主張,於是在返回蘇格蘭後,及依據加爾文的理想與規制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改革。這個教會後來採行政體制作為命名的依據,這名稱就叫做「長老教會」,意思就是採行「長老主義制」(Presbyterianism)的教會。巧合的是,這個教會的支系---英國與加拿大長老教會,竟然在240多年後,不約而同的肩負起與她們系出同門的荷蘭歸正教會未完成的任務,在台灣建立了長老教會。這讓我們不得不讚嘆上帝的帶領實在奇妙。
※ 長老教會體制的特色 其實「長老制」這名稱因為太通俗了,例如在聖經中「長老」的名稱早就存在,因此常常引起許多不同方向的解讀。我們在此可以作一個界定,教會中有選立長老的並不能就稱為長老教會,它必須具備兩個基本要項: (一) 教會的組織與行政乃是以「代議共和」為原則,在平信徒中選立數位代議者為「治理的長老」,並與「教誨的長老」---牧師(神職人員)組成「小會」來治理教會。
(二) 長老教會是以各小會派出代議長老,組成「中會」作為運作的核心,這種「以中會為中心的教會制度」才能稱做「長老教會」。因為「中會」的英文名稱:Presbytery就是「長老會議」的意思。
從行政體制上來比較,以「代議共和」為原則的長老教會,有別於採「主教制」的羅馬天主教會,或採「會眾制」的公理宗、浸信會。
※ 發揮教派特色,回歸大公精神 宗教改革時期,由於缺乏有效的整合與溝通歧見,以致各具特色的教派,如百花齊放般紛紛成立。而由於歷史與政治、社會及台灣的被殖民角色等複雜因素的結合,台灣教會不只成了這些來自歐美傳統教派的展示櫥窗,也是許多新興教派的成長溫床。依基督教協進會1999的教勢統計資料,其登錄的教派就有55個之多。 值此地球村的時代,我們漸漸感受到基督徒之間,彼此做了太多不必要的區別。所以在上個世紀,許多見識卓越的教會領袖已在教會普世合一運動上努力多年。處於新世紀的基督徒們,應該接踵前人的努力腳步,竭力發揮不同宗派的特色與長處,為普世的教會合一做出貢獻,如此才能回歸當初使徒們創立教會時,告白說:「我信聖,公同的教會」之大公教會精神。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簡樸樂施‧忠心事主--翁居甲長老傳奇 (第 112 期)
|
.長老教會是怎麼來的? (第 69 期)
|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 (第 59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