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2期 現代的工作倫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關於「失業」的新想法
關鍵字:
作者/徐佳青 (現為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祕書長。)
  失業這種現象是個新生的事物,它正逐漸滲入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工作概念。

  從前根本很少有人會認為「失業」是社會問題而去認真探討,只有和老闆不合求去或被開除而暫時沒有工作的情形,多是零星偶發的個案。但台灣自六十年代工業快速發展開始,經濟脈動也跟著全球自由市場的變動而劇烈起伏,加上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之後,台灣不得不也要面對「失業」的問題了。

  在談到「失業」到底是什麼問題之前,有必要再次釐清「工作」的意義何在,「工作」在現代人的生命中扮演何種角色。「別叫Y 世代勤奮工作!」是最近勞委會一項調查所公佈的現代勞工的工作態度,相對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台灣也面臨景氣差工作難找的困境,中生代家庭經濟承擔者憂慮工作表現不佳會被淘汰,但年輕一輩對工作的想法卻是「無明確目標,能輕鬆度日就好」,這是不同世代間工作態度的明顯差異。

  歐洲工業國家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因為各種生產工具的進步與高度運用機械的結果,連帶創造了第一批『結構性』失業者,原因是機械取代人力,生產大增甚至過剩,造成工作機會遽減;比如說以前人力織布,每人一天只能製造一公尺的布,若要生產五十公尺的布則需要五十個人,而織布機現在一天能製造五十公尺的布,機器只需一個人去操作,因此有四十九個人將被迫失去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消費能力因此大量衰退,產品過剩囤積只好降低生產,如此惡性循環,失業當然愈趨嚴重,一直要到供需逐漸恢復平衡時,工作機會才會再增加。但這個勞動經濟學理論並非如此簡單,其中還有許多複雜的因素會影響就業結構。

  可是這一大群失業的人怎麼生活下去呢?工業都市許多工人因失業陷入貧窮,甚至淪為乞丐,或湧向別的地方尋找工作形成移民潮,這種殘酷的現實成為歐洲工人運動的原動力,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失業表面上是經濟困窘的問題,但事實上自信動搖才是最大的危機。對人類來說「工作」的意義首先是滿足經濟的需求,但表現自我的能力與價值,以及進一步自我理想的實現,則更是「工作」的重要社會意涵,故「失業」不只是經濟上的問題。

  在歐洲遊學時認識了幾位德國朋友,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不在少數,但是從畢業後就一直處於半失業狀態,他們在大學中找不到教職,只能勉強接一些不穩定的計畫,沒有計畫時就靠失業金過活,在社會福利尚且不錯的德國,生活還不致馬上陷入困境,但是眼見自己年歲愈大頭髮逐漸轉白,那種強烈的失落、不安與焦慮幾乎使他們失去生活的意義和對自己的信心。經常想這些人相當優秀,受過完整的教育,也非常積極努力地生活,但是當他們長期失業時,竟然像變了個人似的,全然沒了生氣。

  究竟「失業」是什麼感覺呢?我沒經歷過,但記得在學業結束後,尋找工作的那一段時間,常一邊寫著履歷表,一邊還懷疑著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工作,對那個時候的自己充滿懷疑。一位會寫詩的工人說失業的感覺「好像身體裡面都被抽乾,空空洞洞,一股寒流沿著脊隨穿透全身。」失業者通常會誤以為失業是一種可恥的罪過,深怕被人知道,平常就算再理智堅強的人,一旦身陷其中,也不免要驚慌失措,自怨自艾。

  為什麼失業者會有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呢?為什麼失業者總被貼上沒用、懶惰、或不上進等負面社會標籤?因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一個人的價值絕大部分是由市場價值所決定,市場價值即由貨幣來呈現,人的價值就被貨幣數量化了。一個月賺多少錢成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指標。因此,一個家庭主婦即使從早到晚做一大堆無酬家務勞動,也無人認為她是成功、有地位的。資本主義物化的價值觀早已普遍深植人心,故失業者也逐漸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更將親友家人的關心視為壓力,而家庭緊張關係升高後又反過來打擊失業者。

  記得四五年前修一門「失業學」時,教授要我們報告自己國家的情況,當時在德國也不知道要去那裡找資料,勉強找到行政院勞委會和主計處的數據,一九九三年台灣只有2.3%的失業率,報告一出來所有同學譁然,教授表示這個數據可能有問題,因為歐洲工業國家失業率都高達百分之十幾,比如法國德國都有數百萬人失業;深入調查之後發現台灣因為沒有失業登記,因此有許多隱藏的失業人口,加上有多數台灣女性根本不被列入勞動人口,因而台灣失業率看來並不嚴重。

  但事實上,台灣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引進數十萬外籍勞工,加上經濟成長率逐年下降,失業率逐漸攀升中。上一波失業高峰在一九九五年,多為十五到二十四歲的年輕族群,但到九六年之後,中壯年成為最主要的台灣失業人口,因為國際資本主義的影響,台灣產業結構改變,許多夕陽工業紛紛關廠或遷廠,造成許多負擔家計的中壯年失業者人數激增。另外,大量的外勞取代了原住民勞工的工作位置,也使得原住民的經濟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據統計目前原住民失業率是一般國民的七倍,因此這一波的失業將引發潛藏的社會危機。

  還有台灣女性就業環境和條件原本先天體質不良,許多從業女性又集中在取代性高,報酬率低的行業,平均薪資所得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因而,當失業潮一旦爆發,首當其衝的就是女性勞動者,二次大戰結束,美國就業女性被迫回歸家庭就是一個最真實的例子,當男人都找不到工作時,在這麼性別不平權的社會那有可能去保障女性的工作機會呢!因此,一個社會結構性的失業發生時,最先受到衝擊的往往是女性。

  要面對這些危機,首要之務就是建立安全社會體系。勞動是基本人權,當人民遇到就業困難時,政府有義務制定相關法律與政策來保障人民的基本勞動權,讓人民免於失業的恐懼(經濟的不安全)。近來政府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開始規畫實施失業保險,這個制度是改革資本主義將勞動「商品化」的第一步,修正人的勞動價值以金錢為衡量標準的觀念;此外,政府還應該加強整合就業資訊,提供轉業訓練等措施,並確實監督公私企業部門遵守勞基法。

  更積極的想法是,既然「失業」是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不可避免的挑戰,失業問題是金融危機、科技進步、生產過剩、工廠減產、而導致工作機會減少引起的,與一個人工作努不努力無關,那麼我們何不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一種想法是,每個人減少工作時間,或一個工作兩個人合作分擔,增加就業機會,另方面好處是自我休閒時間能增多,可多作一些自己喜愛的事。另一種想法是,既然就業機會就只有那麼多,一個人拼了命找到事,其實只是另外一個人被擠下去而已,社會上還是有一樣多人會失業;或是說因為這些失業者暫時失業,使社會生產量下降,以達到供需平衡,如此看來,失業者其實功勞很大,如同一位社會學家說的「一個人就業的時候,對社會的貢獻就是工作;失業的時候,對社會的貢獻就是找不到工作。」

  因此,失業者不但無須覺得羞恥或丟臉,相反的應該視「失業」為重新調整生命腳步的機會,成為促使自我再進修的動力;失業保險也不是什麼救濟金,反而應該是一種獎金才對。正如同路加福音書耶穌派遣七十二人去訪問各城鎮時說「你們要住哪一家,吃喝是由他們供給,因為工人獲得工資是合理的,不要從這一家搬到那一家」,作為現代基督徒,我們實在需要對「失業」有新的體會和思考,甚至教會可進一步來成立「失業者互助團體」。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一個民意代表的工作倫理 (第 112 期)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第 75 期)
男人與女人之間 (第 67 期)
解讀台灣的情色世界——兼談青少年與性 (第 64 期)
教會參與,男女大有別? (第 60 期)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第 58 期)
關於「失業」的新想法 (第 52 期)
愛情、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 (第 4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2 期 現代的工作倫理 (21-2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2期  1999年  6月 現代的工作倫理 52
本期主題:現代的工作倫理
發行日期:1999/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爬山s/
編者的話
基督教工作倫理淺談
從聖經的觀點看「工作」:「祝福」還是「詛咒」?
從聖經的觀點看「工作」:「祝福」還是「詛咒」?
當信仰與工作衝突時
論在教會中的服事
大學生的打工現象
關於「失業」的新想法
台灣初代女醫—─伊利沙伯
論「大補帖」
壯如山美如水的阿里山子民——鄒族
1999聖詩週年大紀事(二)
團隊服事
基督徒與重生
我的先生,是上帝的恩典
記三嬸s
牧師是不是一種職業?
搶救現代雷恩大兵
好友受洗記
淺談履歷的寫作
核能發電是永續污染的能源——從環保觀點看台灣是否應建核四
深坑教會與我
一種執著─記我在台師的那段日子
關於\'98 SE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