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受華人文化「慎終追遠」的影響,一般認為過往者的後事一定得要辦得隆重風光才不失體面;但在臨終的那段時日,我們卻其實蠻空白的不知所措。而也正因為空白不知所措,一種類似補償的心理,更會把告別式、告別禮拜等視為焦點,逝者生前捨不得的花費,砸在後事則眉頭都不會皺一下。畢竟這是人生最後一站,一定得要有個完美的句點。漸漸地「慎終」似乎有了,但是「追遠」卻是淡了。
從臨終關懷到告別禮拜,「繼續前行」的觀念
其實,我們現今對「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可能有些誤會。一般照字面理解,會以為曾子是教導民眾要「慎終追遠」;但視其文脈,其實曾子更像是在勸說掌權者要帶出模範「慎終追遠」,好使民德歸厚矣,這是為了便利統治者的御民管轄術。雖然這樣思考很政治太功利;但這卻說明「告別儀式」的目的是為了繼續向前,而不僅僅是緬懷過去。
能掌握到「繼續前行」這個概念極其重要,因為這正是我們信仰面對臨終關懷乃至於身後告別事宜的核心精神。我們生命在此世的離別並不是結束,而是肉身進入永恆的開始。所以,對臨終者來說,此世生命的結束並不會如燈滅,而是會在另一個時空與主會遇、與弟兄姊妹結伴,繼續前行。
而對臨終或往生者的親友來說,所有一切的陪伴和儀式,也是在安慰、提醒、鼓勵還在生者堅強繼續前行。所以,鞏固信心並帶出盼望,是一切實踐的目的,而若不是出於愛,這一切都窒礙難行。
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臨終者重疾臥病在床時,除了時常的陪伴、探視之外,我會建議在適當的時刻,能召集近親做一場家庭禮拜(在醫院或家裡皆可)。不必定位成「生前告別禮拜」或「臨終道別儀式」,就單純是「家庭禮拜」。只是是限定在親人間的家庭禮拜。
在禮拜後半段回應的部分,我會讓所有家人各自分享一件與臥病者特別的回憶,如果是我自己教會的會友,通常我自己先分享。不管是傷心、快樂、埋怨、感謝,這大概是親人們最後可以和臨終者聚在一起坦然開口講述的機會。道謝、道歉還是道愛都好,趁著臨終者還聽得見、還能回應。
而在親人離逝後 舉行告別禮拜前,如果時程安排允許,我也建議要舉行親人的家庭禮拜。在禮拜後半段回應的部分,一樣的,我會讓所有家人各自分享一件與逝者特別的回憶。和臨終者還在世時那次禮拜不同的是,這次的分享是說給還活著的家人聽的,逝者已經不在,有些話比較能夠無負擔放心地分享。就我的經驗,即便是日日住在一起的家人,仍然會冒出一些其他人都不曉得的小故事,以逝者為中心的生活點滴和歲月痕跡。
臨終關懷乃至於所有喪葬的事宜,因著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和依靠,要調適好心態坦然及時地進行。在主的愛和恩典中道謝、道歉、道愛,並道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