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的原因
一、台灣低生育率的原因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一書指出,過去200年來的主流模式是「經濟增長,但生育率下降;所得愈高,出生的嬰兒愈少」。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父母決定生幾個孩子,可以用他們面臨的誘因來解釋,誘因則包含「生小孩的目的」與「養小孩的成本」決定。伴隨經濟成長而來的低生育率,是經濟誘因讓父母從投資孩子的數量,轉變為投資孩子品質。
行政院《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指出,影響婦女低生育率有以下原因:
1.晚婚及不婚,影響生育人數。
2.育齡婦女生育年齡延後,影響胎次。
3.育兒成本高昂,家庭經濟負擔沉重。
4.婦女難兼顧家庭與就業,影響生育意願及勞動參與率。
台灣的平均每名婦女生育數自1984年起,低於總生育率的2.1人,2001年起低於1.5人,2003年起低於1.3人,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0.975人。根據內政部數據統計,2020年至2022年連續3年出現「生不如死」的情況,人口漸少年年惡化。
二、少子化加劇的原因—政府政策失當,危害既深且鉅。
1.高教政策的失當:驚人的大學校數,最多時達166間,造成教育資源浪費。諸多高中職畢業生原本不需要繼續升學,卻多花4年在學習他畢業後可能用不上的專業領域技能,更甚者大學畢業找工作不容易,乾脆再讀個研究所,沒有培育到應有的人才,浪費國家教育資源,甚至造成一連串連鎖效應:高學歷—高不成、低不就—經濟基礎不穩—不敢談戀愛—延後進入婚姻—即便進入婚姻亦不考慮生小孩—錯過生育小孩時機—造成少子化現象加劇。
2.人才結構資源重整:加速私校及部分公校退場,讓不須就讀大學的學生提早進入職場,習得專業技能,加快基礎技術人才整備;另外,把不需要再浪費的高教資源移用—退場私校教職員工相對應的補償措施並協助轉業,唯相關教育退場法令真要鬆綁!否則諸多私校的經營在持續惡化的少子化浪潮裡,僅能被動地成為待宰的羔羊!
少子化對PCT教會學校的問題及衝擊,如何面對?
一、學生源及班級數減少、加劇城鄉差距,學校面臨併校或廢校
1.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早已面臨學齡人口急遽減少的衝擊,相對的減班、併校甚至廢校案例亦將增加。
2.年輕具生育人口為了就業機會的考量,遷居於新興都會區及工業園區周邊,導致學生來源減少,加劇了學校發展城鄉的嚴重失衡。
二、教師供需嚴重失調
少子化加劇的影響,學校面臨超額教師的問題日益嚴重。2022年的「流浪教師」逼近10萬人。
三、正視學校面臨少子化衝擊
1.危機亦是契機,重新勾勒以上帝之名所設立學校應有的面貌。
2.積極思考轉型,以耶穌基督「愛與服務」精神面對學生源減少、教職員工縮減、財務困境等問題。
3.站在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轄下教育機構及信仰「合一」的精神下,衡酌學生源減少、教師供需失調、併校或廢校危機,審慎擘畫學園型態,建構自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一連貫基督教體系學制的學習。
PCT教會學校該如何轉型及經營?
一、回歸創校精神、重「質」遠大於重「量」
1.基督教人格教育:PCT學校大抵為宣教師所創,設立學校的目標,除了讓年輕人充實知識及學識外,最終目的乃傳揚耶穌基督十字架福音,是故,培育具基督教人格的學子乃重中之重。
2.計畫性減(招生)量:少子化是一條不歸路,與其讓市場機制來決定未來的道路,倒不如積極計畫性減招生量。唯在此過程需相關配套因應,例如:優退措施、教師聘任管控、內部溝通機制及財務規劃等。
3.實質的菁英教育:
(1)不單以升學掛帥。結合基督教精神、學校歷史(文化)資產、國際教育、SDGs等多元學習面向,培育品學兼備的學生,為教會、社會及國家儲備優秀人才。
(2)未來教育發展趨勢以聖經箴言22: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的精神貫穿孩子3歲~18歲的學習歷程。
二、經營拓展
1.強化學校校際間(含外國姊妹校)、鄰近社區、家長會及校友會等資源的結合,俾利開闊學校國際視野並拓展人才資源,培養社會精英。
2.與教會合作—教導合宜兩性關係、婚姻關係及生養眾多的祝福(創世記1:28),塑造信仰生活價值觀。
3.加強教會與教會學校在靈性(宗教)教育、校園福音聚會、營會活動、親師生互動等的連結。
4.善用網路(資源)科技,行銷教會學校。
結語:責任與盼望
一、少子化危機中看見自己的責任
早期宣教師以基督的愛創設學校,並耐心啟蒙教導前來受教的孩子,在飢渴的心靈中,身為PCT教會學校的一份子,我們需要負責任地滋養灌溉他們,不論得時不得時,我輩用心生活、備足教育專業、愛心守護這塊園地,絕對有機會勝過未來艱鉅的挑戰,靠主培育出敬虔愛人的學子。
二、生命的盼望
PCT教會學校除了抽絲剝繭、尋求突破少子化困境外,更需要強化年輕學子信仰的深度,讓他們從靈裡深處感受活著是值得的,辛苦是值得的,如此將帶來更高層次的生命樣貌,如同約翰福音12:24「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