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若每名婦女生育率達2.1人以上,能使世代間完全交替,達成「安定人口」。台灣若因少子化,國民人均消費水準下降、勞動力下降、內需市場疲弱,將面臨很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歷年生育率持續降低(見表一), 2020年有165,249名新生寶寶,可是,今年截至8月底,誕生的寶寶只有99,006人;疫情嚴峻之下,出生率更低了。台灣在全世界國家的婦女生育率排序中是墊底的,平均每名婦女生育1.07人;南韓1.09、新加坡1.15、香港1.22、日本1.38人。
表一 台灣歷年出生率
年別 |
出生數 |
出生率 |
男性 |
女性 |
2016 |
208,440 |
8.86 |
108,133 |
100,307 |
2017 |
193,844 |
8.23 |
100,477 |
93,367 |
2018 |
181,601 |
7.70 |
93,876 |
87,725 |
2019 |
177,767 |
7.53 |
92,237 |
85,530 |
2020 |
165,249 |
7.01 |
85,704 |
79,545 |
2021年8月31日止 |
99,006 |
|
|
|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
雖然少子化的危機,政府很早就開始研議對策,但卻使不上力。社會變化太快、問題多而且太複雜,晚婚、不婚、離婚、工作發展、使用避孕等各項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即使政府已規劃諸多鼓勵生育的相關政策,但民眾不買單。舉例來說,2012年至2018年國家推動家庭育兒津貼,但是出生率仍然直直落。中央研究院在2011年出版人口政策建議書中指出,少子化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婦女婚育步調不斷延緩所導致的晚婚、不婚及遲育。這也和青年經濟能力有關,年輕人面對成家、買房、生育等的經濟壓力,選擇不婚,只要一人飽、全家飽。
育兒友善政策
目前政府所推動的育兒資源相當豐富,大致可分為:(1)育兒津貼,(2)公共托育服務,(3)勞動條件支持育兒之相關政策,例如:育嬰留職停薪(前6個月有津貼)、家庭照顧假1年有7日、企業受僱者100人以上之雇主應設置托兒設施,以營造友善職場環境,促進工作與生活之平衡。今年6月,政府更擴大有關生育的具體措施,包括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增加產檢次數與增加檢查項目、有薪產檢假增至7天,以及加碼育嬰留停津貼至8成。
但是,從民眾的角度來感受這些生育政策與育兒資源時,仍有極大的落差。例如公共托育資源,對弱勢家庭有保障名額,但一般家庭則要碰運氣抽籤,抽不到,還是得安置在私立機構與學園;與公立幼兒園、托兒中心等相比,每個月的育兒支出多負擔30-40%。再者,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勞動者,在權衡家庭經濟及幼兒照顧需求的同時,仍會擔憂回到職場後的適應問題,例如:工作崗位或技術已被取代、調職後的適應問題。因此,營造友善的勞動環境仍待突破,企業主對於安家政策的落實,能幫助員工在工作上發揮較大的成效,這種觀念仍需倡議。
那麼,以目前台灣的生育政策有哪些需要改善的?教會又可扮演什麼角色,提供支持的環境呢?本文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點討論:
一、重視家庭價值,提供以家戶為主的家庭服務與資源
台灣的社會政策規劃是建構在以家戶為主的親屬關係之中,但在福利服務輸送的設計時,則囿於專業資源及人力的不足,僅能提供以「個案」、「個人」為主的服務。例如「育兒」這件事,涉及家庭如何「照顧」和「教育」的諸多層面,也涉及家庭主要照顧者的「工作」與「照顧」角色的選擇,這些議題仍需被包納在育兒家庭的思考中,善用政府及社會資源,以利提出有效的服務方案。
二、建立友善的職場環境,讓企業成為育兒的支持系統之一
營造一個友善環境,使之成為公共財,讓普遍有育兒資源需求的家庭,能充份運用,更勝於各式各樣的育兒津貼。本文以為,友善的公共環境,需要以育兒家庭的需求來思考,以求最佳化的育兒服務,特別是現代社會都講求幸福企業、社會企業、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就是在談一件事情:員工的生活需求,不必然要和工作劃分為二,因為,生活也是員工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倘若這個觀念可以突破,那麼,企業應是鼓勵生育的幫手、而不是殺手。
三、教會不僅扮演牧養的角色,積極營造青年成家
青年是身心成長成熟的階段,準備進入婚姻建立家庭。雖說學校和社會提供不少婚前準備的相關課程,可供青年學習預備其身心空間,但是卻只是以人的觀點來規劃課程,缺少信仰的層面。教會提供的牧養角色即可補足此一缺口,使信仰的精神可以落實在實際的生活中,提供人際互動、自我覺察、生命終極意義的印證課
程。教會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來面對青年情感的需要,不論青年的私自或者公開聚會,教會可扮演青年成家準備之牧養角色,婚前的自我探索、建立友善的性別空間、兩性關係的建立與互動,以促成青年有更多資源預備進入婚姻。
四、教會可以營造更友善的親子禮拜空間
耶穌講道時,跟隨耶穌前行的眾人是不分男女老幼,因著天候已晚而且在荒地上,無法提供眾人的食物時,卻因耶穌施行的五餅二魚的神蹟,餵飽眾人的肚子。當
時食用的人數扣除婦人和孩子約有五千人,也就是全部的人數是超越五千人。除此驚人的人數之外,這也提供一個全家共處的時刻,並且是個奔向真理、信仰道路的過程 (太14:13-21、可6:32-44) 。耶穌的講道過程所面對的對象,涵蓋各階層年紀,甚至嬰兒、小孩都包括在內;想必其場合是無法出現絕對安靜的時刻。
現在大部份的教會禮拜,講道的內容及呈現的方式,常常是以成人為主體的。。而本文認為,營造一個共融的親子禮拜場域空間,考慮如何使各年紀的人都能滿足其內心需要,這除了明確清楚的訊息之外,穿插搭配不同的表達技巧更是重要,精深的真理能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詮釋出來,才能進入到人的內心深處引起共鳴,帶出真正的回應行動。
教會如何在現有的禮拜中落實親子共融禮拜?可以視各教會的屬性條件,在每季擇定一周作為親子的禮拜時刻,而且持續進行一年以上,以輕鬆溫馨的模式進行禮拜,當中的程序以親子同時滿足為基礎出發點,抱持以最大的容忍度和最低微的限制性來規劃。搭配的設施也將跟著調整,及時增添適當的用品以增強安全性與舒適性。
五、以孩童為出發點的友善環境
嬰幼兒的成長環境與成人的需求如何取其平衡點,提供安全的空間供活動與學習,是需要成人降低視野高度,以孩子的高度來思考對外的一切舉動,進而檢視環境
中的硬體設施的配置是否合宜。提供孩童的安全環境,不單保障其身體健康,同時會降低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免除分心狀況所帶來的情緒與效能的低落。
當我們以育兒家庭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營造一個共享資源、共同承擔育兒使命的信仰團體時,就是在見證神所創造的美好。將友善的育兒環境,實踐在妳我的教會、社區、家庭、職場、社會之中,那麼,少子化的議題,就不必然感到危急,因為那美好的環境,自然會吸引人們生養,孕育下一代,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