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受婚姻暴力的絕境中,被害人如何創傷復原?如何蛻變,成為找到自我力量的倖存者?這些疑惑,在漫長與被害人輔導的陪伴之路及善牧「復原力」的精神裡,也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而這些答案,也可以提供不見得有社工專業的讀者,當身邊的親友經歷這樣的苦難時,如何陪伴她們度過難關。
1996年善牧基金會在聯合國,分享了以「復原力」在台灣的輔導工作經驗,十五年來,復原力成為善牧在輔導工作上一個重要的核心信念及方法。
復原力就是看重自己,找回積極重建的力量
復原力是什麼?簡單地說,我們相信,藉由被接納,在獲得支持及有規律與穩定生活後,心靈受創的人將從看重自己開始,探索自我、找回自尊;透過堅定的精神信念及生存技能的開展,重新發現不同的生命意義;用不同的眼光,看見不完美的人生仍有希望;也因著逆境的淬鍊,找回保護自己抵抗毀滅及積極重建的原有力量,運用自己這樣的力量,為自己的生命活出意義來。 從善牧基金會廿年來與婚暴被害人輔導的經驗中發現,創傷復原的歷程,其實就是復原力實踐的歷程。
秀茹的故事
秀茹(化名),遭受婚姻暴力15年,看著孩子因為長期處在暴力的家庭環境中,學習用暴力解決問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常說:為什麼學校教我不能用暴力對待別人,可是在家裡卻完全相反。孩子學習到拳頭才能獲得權力,所以覺得如果不想在學校被欺負,就要打別人,就加入幫派打別人。在此同時,秀茹也因為長期對暴力的忍受,讓她出現心悸、失眠等影響身體健康的警訊,睡夢中每每出現被先生毆打、被懷疑外遇的辱罵、被指責孩子所有行為問題都是她的責任。這種種的肢體暴力及心理虐待,還有長期在家中的無權,先生無理的決定家中所有人的思想、行為,她發現自己不是一個有同等權力的太太,而是一個要負擔所有家庭工作、責任的女傭,或許,連女傭都不如,因為經濟與外出的自由也完全遭受先生的限制。多年的婚姻生活,她從恐懼、絕望,到感覺麻木,只為讓孩子跟自己還能在家裡生存,繼續維持外界期待的、允許的,有一個完整的家。
許多肢體攻擊、心理虐待、破壞家具、控制經濟、傷害孩子……等傷害身體及造成心理恐懼,這樣恐怖的暴力發生在應該是支持的家庭裡。在家庭暴力防治法已通過十四年,台灣社會發展不斷進步的時代,這樣的家庭權力失衡,暴力成為家庭成員解決問題、相處核心的案件,卻沒有隨著法律保護、時代演進而減少,或有所不同。性別尊卑決定家庭或社會權力分配的傳統社會價值觀,還是不斷延續,代代相傳,讓看似完整家庭就像藥丸外裹著糖衣,其中包藏的,是早就苦不堪言、千瘡百孔的關係,所有的家庭成員,身、心都受到長期的傷害,這不是家人,不是家,而是彈藥庫,隨時可能引爆,帶來最至極的傷害—死亡。 那秀茹後來呢?
在忍受家庭暴力十五年後,為了保護自己跟孩子,她鼓起勇氣跟善牧聯絡,剛開始生活還沒有因著一通求助電話有太大的變化,有的只是她跟一個善牧的專業社工,固定一起討論,有哪些資源、方法可以保護自己;怎麼和孩子討論同為家暴被害人受到的影響,和孩子一起面對遭受家暴的事實,希望能藉此彼此支持,讓孩子看到媽媽不忍受暴力的態度,給孩子一個不暴力的一致價值觀。
秀茹跟社工的輔導一天天的累積,一年後,秀茹見到社工時突然大哭;一次例行整理家暴歷程的會談,這樣的會談已經好幾次了,這次秀茹為什麼哭呢?秀茹說:以前我覺得好像在講別人的事,這次我突然發現好可怕,我怎麼在那樣恐怖的環境生活那麼久。創傷復原一個重要的歷程,就是將過去為了生存而將感覺抽離的狀態,在社工的接納、有社會各種資源支持(家人、朋友、警察、法官……)的情境下,被害人逐漸恢復了「人」的感覺,才萌生不再忍受暴力恐懼的想法。警醒是重要的,但伴隨而來的是離開或留下抉擇的兩難,離開有離開需要的現實及心理準備,例如:失去一切要重新開始、沒有錢要開始找工作、要面臨離婚、孩子監護權的官司,可能前幾年會比較辛苦,但不會再擔心受怕,孩子跟自己的未來才可能有希望……,留下有留下要付出的代價,例如:繼續看似穩定的生活但可能會死、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影響自我認同或性別認同……。
秀茹決定選擇改變,跟先生分居,因為有社工的陪伴她不孤單。秀茹找到打掃的工作,獲得律師費補助,請律師幫她上法庭處理離婚跟爭取孩子監護權,同時秀茹自己也把過去受暴的所有證據仔細整理,好讓律師能幫她。訴訟不是短期的事,秀茹很怕也很緊張,每次出庭前都跟律師討論,請社工與她練習如何在法庭上陳述。秀茹越來越堅定,心情也開始穩定,她發現自己在這過程中,原來不是以前先生罵她笨的那個女人,她能夠有條理的思考、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秀茹找到自己的尊嚴,知道她為了自己跟孩子的未來在努力,感覺很踏實,每天都很努力地生活,用積極處理的心去面對困境。秀茹的孩子也有了轉變,在秀茹鼓起勇氣跟孩子討論暴力對他們的影響,及擔心孩子用暴力反應問題會受傷的關懷後,孩子開始慢慢與幫派疏遠。有一天孩子突然告訴秀茹:媽媽,你現在比以前快樂,每天都好有活力,我喜歡現在的媽媽。力量會傳遞,秀茹反抗暴力的堅定意志也傳達給孩子,讓孩子知道保護自己是每個人的責任,不用暴力也能有很多方法解決問題。
善牧以「復原力」的概念輔導、陪伴個案,建構出「復原力」的五個積木,就是「幽默感」、「社會支持網絡」、「發現生命意義的能力」、「社交技巧與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自我價值」。當這五個積木疊得穩定、紮實,就很容易找回身上的復原力。以「自我價值」來說,很多長期受暴的婦女,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但善牧在協助時,會建立她們一個信念,那就是「自己是有價值、是值得被愛的」。
善牧認為,每個人本來都具有復原力,只是有沒有被「找到」,找到後被「增強」。如何增強呢?在陪伴及關懷的過程中,不斷地讓婦女知道,「我有」,比方自己有什麼特長,或擁有什麼支持網絡;「我是」,不管別人怎麼看待,自己都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我能」,我能做的事有什麼,而這些都是我特有的優點。
讓受暴者知道她並不孤單
很多人會認為,身為親友,並非專業的社工,到底能如何陪伴受暴者度過難關呢?事實上對於受暴者來說,身邊親友給予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就是靠著親友的鼓勵,才有勇氣向專業機構求助。該如何幫助她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著手:
1.讓她知道她並不孤單,很多人會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不想讓人知道,但你可以告訴她社會上還有許多人碰到了同樣的難題,而且你會一直在她身邊支持她。
2.讓她知道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是她的錯。很多婦女會認為是不是自己犯了什麼錯誤,才會遭到如此對待。你可以向她強調,不管發生什麼狀況,都不是她的錯,沒有人有權利以暴力對待他人。
3.提供有用的資訊給她,比方諮詢專線113、緊急求救電話110(需特別提醒對方求助用的手機要時時帶在身邊),還有如要驗傷,醫院也有社工的陪伴;家庭暴力防治法保護受到家暴傷害的人;各種求助及輔導資訊等……但別為她做任何決定,事實上面臨家暴的傷害,每個需要思考、決定的時間都不同,除非對方處於緊急狀況需要報警,否則耐心地陪伴會比不斷叮囑對方要做什麼決定(如離婚、離家等)來得妥當。
4.關懷必須持續,不是一次、兩次就中斷,尤其當對方還很慌亂,不知道該做什麼決定時,持續性、長期的陪伴和關懷很重要。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幫不上什麼忙,但別忽略了「傾聽」的重要性。
5.可依據上述善牧「復原力」的概念,向對方強調「你是很有價值」的,讓她知道自己配得一個安全無虞的生活,不必時時刻刻活在暴力的威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