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Thao,原義是「人」,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漢化很深的一族。另外,「思麻丹社」也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思麻丹 (Shvatan)」。日月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與邵族人的命運唇齒相依。它也是知名的國際觀光勝地、台灣島的精神象徵地標,對於初次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觀光客來說,邵族的種種幾乎成為他們對台灣原住民族的印象了!
族群特質
(一)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居住地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等。
(二) 與觀光業息息相關
由於水力的開發迫使邵族遷徙及放棄耕地,加上日月潭是觀光勝地,造成邵族在生產方式上從傳統轉而仰賴觀光業。
(三)著名的「湖上杵歌」
「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節奏強烈,廣受喜愛。
(四) 特殊的交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