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如救火,行動要快,可是也要精準,以免浪費救災資源。
我第一次進入災區是8月10日,地點在台南麻豆,當時麻豆某些地區還在淹水中,甚至有些地方淹水淹到胸口這麼高,當時進入災區的是部隊與專業救難人員,橡皮艇來來回回,很多災民涉水進出,淹水範圍的廣泛是我前所未見的。
記得當時很多人看到我在拍照,問我是不是媒體記者,我都回答:「我是從教會來的,來關心你們的。」我原先以為他們不會想跟我講話,沒想到他們接納了我,還訴說很多事情,包括很多不滿與投訴,內容我不便在這邊多說。
不過從這些經歷,看得出在受苦受難中的人是多麼需要關心,因為有次我就站在廟口旁邊與居民談話,這些人平常應該都是拜拜的,但他們卻願意對一位基督徒分享他們的苦難。
8月11日,我進入屏東的林邊鄉與佳冬鄉,這天大水已經退卻,而且烈日當空,林邊鄉的居民都在整理家園,許多軍人從旁協助,幫忙清理以及噴灑消毒水。這裡道路泥濘不堪,空氣中飄著惡臭味,軍警都帶著口罩,家家戶戶在清洗家具的情景,實在令人難忘。這時候能來到這個災區的志工還不算很多,所以還是很多人要與我講話,居民態度非常友善,我依然告訴他們我是從教會來的。
8月15日,我進入高雄縣的六龜與旗山,情況就很不一樣。這次我跟著一位志工,開著吉普車,載送物資到六龜鄉,在六龜鄉卸貨時,第一次體會到救災物資的不平衡。以六龜鄉為例,因為道路中斷多天,外面的物資無法順利進入,很多人捐贈物資送入,結果發現泡麵過多,乾淨的水還是不足,可見依據不同地區,不同階段,供應適合的物資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反而會造成浪費,卻還不能滿足災民的真正需要。
至於旗山,道路已經開通多天,而且風雨早已停止,馬路上不但沒有淹水,甚至還塵土飛揚,以致國軍要噴水,讓沙塵減少,避免妨礙交通和視線,可見災區的情況不斷在變化。如果讀者想要進入災區,最好事先了解當地情況,不要冒然進入。這天,旗山到處都是志工,後來我到旗山國中,發現志工比災民還要多,各種宗教團體(當然包含基督教)與救難團體,集中在這邊,我深深感覺到,救災狀態的不平衡,能去的災區,去的志工與物資過多,不能去的地方或是還不為人所知的災區卻又太缺乏救助,顯然過多與過少都不利救災。
以下是我從災區回來之後所歸納的幾點淺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