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三月份,全國舉辦第一屆高、國中原住民學生之族語認證考試,此次考試最大的「誘因」,在於認證通過的學生,在高中基測與大學指考皆可得到35分的加分分數,這樣原住民學生即可憑此上到「很好、理想」的學校。
在此,先不論其優、劣現象,筆者認為這樣的做法,對長期在「污名化」情況下生存的原住民是一種鼓勵,是得到社會、國家、族群認同的重要轉捩點。過去的時代,因著「統一」的政策之下,族群統一、語言統一、服裝統一、頭髮統一影響著原住民的生活。最慘的狀況就是原住民在1960年代之後,因為國家經濟發展之需要的策略之下,青壯一代的原住民離鄉背景的到都會區、漁港、工業區等可找到工作的地方謀生,而留在家鄉的就只有祖孫輩的,便有了所謂的「隔代教養」的問題產生。
我們就以此觀點來切入「母語」這個主題,來看看原住民家庭在「母語」方面的幾則「笑話」。我將笑話框起來所表達的意思是,它並非是純的笑話,而是原住民社會甘苦的一面。
一天,祖母與孫子剛吃完中飯,孫子從外面跑進來一直吵著要飲料。而祖母聽不太懂中文,就誤認為是孫子肚子又餓了。就說,不是剛剛才吃完中飯的,肚子那麼快就餓了,沒有。孫子又叫說,我要飲料,我要飲料,我要飲料。這時祖母跟孫子說,我有嘴巴,我講話給你聽;你有耳朵,我的講話你也聽,沒有Miliyaw。孫子仍是堅持己見要飲料喝,又說,我要飲料,我要飲料,我要飲料。此時,祖母已經很不耐煩了,就跟孫子說,我們家沒有米了,你的媽媽又還沒有寄錢回來,沒有Miliyaw。孫子聽完,也很無奈的牽著祖母的手走到冰箱並打開說,我要這個啦,阿媽。此時祖母啞口無言的對自己說,老人家知道什麼叫飲料嗎?
由這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們知道語言的重要性,亦更能了解到族語對一個族群是多麼的重要。阿媽一定在想,如果我的孫子懂得講阿美族語,他一定不會說飲料,而她如果懂中文,也不把飲料當做是Miliyaw(意思是再來或還要)。
三、四歲大的孫子與阿媽在家裡,因為夏天天氣很熱了,孫子想要換一條短褲,就對阿媽說,褲子,我要穿褲子。阿媽聽到,就說,你腳上已經有穿一雙kocu了啊,為什麼還要穿另外的kocu呢?孫子還是拼命的叫說,我要褲子,我要褲子。阿媽說,這雙kocu難道不好嗎,而且你的媽媽也只有買一雙給你,阿媽那來的kocu給你穿呢?在孫子一直喊叫聲中,阿媽把拖鞋、雨鞋、布鞋、球鞋排在孫子的面前,看他要那一雙。而孫子這個時候,只好把褲子脫了,說;我要換褲子。
故事中,中文的褲子與阿美族語的鞋子kocu的音很相近,因此老人家會誤以為是鞋子。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是不是該是與孩子們相處與說族語的時候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