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孫理蓮女士對台灣的醫療傳道非常有貢獻,她曾深入原住民山區從事醫療服務;與當時人人害怕的痲瘋病患做朋友,改善他們的醫療品質與居住環境;也照顧烏腳病患。本文作者廖瑞女細細述說了孫理蓮在台灣的付出,唯因篇幅限制,本文乃節錄孫女士對痲瘋病人的奉獻。
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
孫理蓮是美國人,於1901年出生在明尼蘇達州,彼略湖畔,畢業於聖保羅高等學校和瑪加列斯特大學。結婚前入明尼蘇達大學及國立聖經學院深造。
1927年和孫雅各先生結婚,當時她27歲。孫雅各先生是加拿大人,來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讀書。他們結婚就做宣教師,任差會派出去,當時這位年輕的新娘就決心奉獻給主耶穌。她告訴丈夫,我們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吧!
孫理蓮有一句名言:「我們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吧!」
1962年7月份《讀者文摘》專文介紹孫理蓮。標題說最小的婦人,懷著最大的心志(她的身高150公分左右)。
若她還健在的話有96歲,但80多歲時因病死在台灣,葬在台灣北部-台灣神學院,與夫婿孫雅各牧師在一起,他們是永遠的台灣人。
走近痲瘋病患
麻瘋病是一種很麻煩又難治的病。有三類型病況:
1.結節型:正常表皮組織被塊狀的細胞集團所取代,就像梅毒和肺病所見到的。
2.平滑而麻木型:那是侵害神經的。
3.是第一、二兩種聯合型。
這種病以前是很陌生的,從聖經上曾聽過痲瘋病,但台灣對這種病生疏。有一位宣教師戴仁壽博士,當時是馬偕病院院長,他知道有這種病,數目不少,決定開辦療養院,但後來由日本政府接手管理,即樂生療養院。但日本政府與戴仁壽博士處理的方式不同;戴博士是希望提供病患一個良好的療養空間,而日本政府卻是聚集台灣所有的痲瘋病人,集中在一處管理,任其終老。我小的時代,我們的村莊有一位老阿伯,我曾看過他穿木屐,要用繩子綁起來,因為掉了他也不知道,不久就聽說被抓去台北樂生院。
1949年,位於新莊的樂生療養院傳出病患自殺事件,孫理蓮前往探訪。那天當晚有抗議活動,理蓮問病患,你們要抗議什麼?他們說從來沒有看過醫生、食物缺乏、藥品缺乏、醫生護士缺乏,院長從不來看我們,他害怕被傳染。理蓮告訴他們這種抗議萬一出人命,政府極有可能把鐵絲網圈起來,而且派兵看守,更可能不讓外國人進來,那她就不能再來啦!理蓮說,如果你們取消抗議,我會答應你們所要求的ㄧ切,抗議終於沒舉行。
有的痲瘋病人的小孩也和父母住進樂生院,很可能以後也會被傳染。有一次一個臉部變型,手指脫落的人來找理蓮說:「我有一對雙胞胎孩子,妻子沒有手指,我自己的手也失去力量,沒辦法再餵他們或替小孩洗澡」,病患拜託理蓮幫忙,她就決定收養。
後來理蓮還著手募款,於1952年蓋了聖望禮拜堂。禮拜堂完成後,她常來此聚會、禮拜。痲瘋病人人害怕,理蓮知道這種心理,所以特別常去接近他們,有一次她想送餅乾給他們,於是分發餅乾,叫他們手張開拿餅乾,這時發現他們的手指頭已經爛掉,手無法握住餅乾。理蓮非常難過,眼淚就掉下來,以後改善。起初分ㄧ張紙,後來用紙袋分發餅乾給他們。
來樂生院的痲瘋病人,愈來愈多,孩童也多,理蓮為小孩成立一家「安樂之家」,收容他們的小孩,同時也成立一家更小的小孩之家,因為一歲以內的小孩最脆弱,最容易受傳染。大人也知道這一點危險性,所以都很配合,他們有固定的時間帶小孩來和大人見面,一道隔離分開大人和小孩,小孩這邊則由褓母抱得高高,讓他們的父母看,但不能親自抱孩子。
痲瘋病在早期是被污名化的,是被歧視的。憑著信仰的力量,孫理蓮走進這群人中,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完全被遺棄的,他們的生命還有著價值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