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有機會參與「台灣性別統計圖像宣導座談會─談社會福利」講座,會中,主辦單位邀請內政部、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代表,聯席向大家簡介、探討政府單位於各項研究中落實「性別主流化」完成性別統計的實施概況。
初聽「性別主流化」這個名詞,還蠻猜不透的,但其實這個名詞很簡單,因為目前社會各領域中,幾乎仍以男性經驗及觀點來制定制度,種種情況顯示女性的需要、經驗、意見與參與常常被忽略在主流的制度之外。所以,「性別主流化」所呈現的精神是希望各項政策的執行都能聽見婦女需求的聲音,以婦女作為社會參與的實體,把性別觀點納入決策主流,以達兩性平等的目標。
會中並談及「身心障礙」、「婦女、婚姻、貧窮」與「兒童早療、托育」的資料檢視及政策建議,在各項調查中,分析女性在社會福利中處於弱勢的原因及未來努力的方向。台灣社會正逐漸走向貧窮及富有兩極化的「M型社會」,身為新一代女性的我們,有必要也務必重新思考「社會福利」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社會福利雖尚未達到完備照顧的台灣,短暫的會議中,我們似乎看到一些曙光。
以下我將提出幾個因忽視女性需求,所造成的社會現象。
※ 女性高齡者的照顧被忽視
台灣早於1993年即踏入高齡化社會,現代家庭型態則逐漸趨於小規模化,致使年老夫婦及高齡獨居的現象日益普遍。女性在就業的時間和所得薪資上,通常低於男性,以至女性至晚年所享有的經濟支持往往不足以保障老年所需。另外,在一般獨居老人的調查中顯示(不含榮民),同年齡層的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多五歲,照理推論,不論以性別比例或身心障礙申請的比例來看,理該都由女性繼續奪冠,但實際狀況竟然相反,且相距有10%之多,為何如此?探就其因素,原因出在女性通常是家中的照顧者,卻同時也是最被忽略的人,家中成員多數認為:「照顧者可以自己照顧自己。」所以女性多數只有在失能程度越嚴重的情況下,才有機會向政府提出身心障礙手冊的申請,進而踏入國家社會福利體制內,享受社會的照顧。反觀台灣男性成年後因當兵義務,身心障礙的檢測機制早已被完整建立,身心障礙經篩檢後幾乎全數透明化。對此,學者提出建議,建議政府應思考如何使女性在此有相對被篩檢的機制,以期女性也能及早受到社會福利的有效協助。
※ 單親女性貧窮化
在台北,每一分鐘都是金錢,這些年物價漲幅大於薪資升級的現象,令許多家庭開始憂心沖沖。社會形態不斷的轉變下,女性單身及單親的機率開始倍增,女性更是支撐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勞動力。據統計,目前女性單親家庭已達到男性單親家庭的三倍,男性單親家庭通常在教養、托育兒女上,有來自親朋好友的協助輔育,唯多數的女性單親家庭往往因托兒、顧老服務的不足、經濟壓力的沉重,造成落入貧窮的機率大增,形成「單親女性貧窮化」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傳統照顧責任考量下,女性面臨職場與家庭需要的衝突,多數往往選擇把工作辭掉,專心在家從事「無酬」的照顧工作者,成為沒有經濟收入的弱勢族群。照顧工作無酬化在經濟面形成的兩難逐漸被看見,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許多縣市政府開始重視,並推行「照顧者津貼」的工作,以確實協助需要的家庭。
※ 早期療癒比例,男女有明顯差距
家庭少子化的現在,重男輕女的觀念雖已漸隨年齡而淡化,但由數據中卻仍可發現微妙之處。早期療癒中,六歲以下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機率,男孩本來就較女孩高,但台灣差異之高猶見傳統包袱帶來的影響力。普遍家庭男孩女孩接受早期療癒的比例為62.5:37.5,從這樣大幅度的差距中我們可以看見,傳統所造成的影響仍然存在,值得我們去思考及突破。
一連串透過數字和統計數據的呈現,雖繁雜,但卻讓我們重新看見「社會福利」的另外一個面貌,抽絲剝繭的過程雖是辛苦,卻因看見社會缺口的呈現而感到歡欣喜悅。「顧老」及「托育」是台灣社會目前最需面對的議題,不斷向前邁進的社會福利制度下,隱藏著許多還需要我們加倍努力的空間,「性別主流化」讓我們女性的聲音不再缺席,也使我們重新看見政策制定的新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