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提供我們一個寬廣的動機,藉著遠離個人的生活及許多不同的活動,它使得新的經驗化為可能。這些經驗都在增強一個人生活的和諧,並深化個人對自我的了解。據報導,每年國際間約有2500萬的旅遊人口,而在各國國內的旅遊成長更是逐年增加,2020年預估會遽增至1.6億的國際旅遊人數。在旅行當中人們離開熟悉的居所,在工作與種種社會責任、角色間稍做區隔、離開、放下。去到一個不同的地方,不做什麼特別的事,只是讓自己休息,且重新找到個人的身心平衡,生命再次出發。
猶記得自己從年輕時代就想投身神職工作的其中一項理由,就是我可以像亞伯拉罕「離開本國本鄉,去到上帝要我去的地方。」其實也就是想要一種像游牧民族一般的生涯,能夠到處遷徙,尋找各種可能性。而也就像游牧生活般,人類的生活起始於此。當這古老的記憶甦醒時,人們不再甘心於侷限於牆壁內的定居生活。這種尋求內在遠古自我的過程,就是一種問神的過程。旅行正是現代人的另一種形式的游牧,在旅行中,除了接觸到廣闊的歷史、人文背景及細緻的個人生活觀察外,人在旅途中,他〈或她〉必須面對與自己的內在世界的對話,並且他必會看到與一全然陌生的外界接觸後個人所受的影響,而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想像。也正因為如此,我喜歡每年至少一次,打包行囊出國旅行,試著在一個全然陌生的城市,讓自己出征。我先得問自己我想要什麼、我想要什麼樣的旅行、想看些什麼、吃些什麼,想要讓行程很輕鬆悠閒、或是緊湊忙碌?當然若有機會能與好友出遊或是造訪當地的朋友,認識當地的民俗風情與個人相關的生命故事!旅行中的友伴關係,有時充滿危機與詭譎,但經常都會有令我難忘的緊密互動,使得旅行成為我生命成長與安身立命的一大良方。
以下是今年我去韓國參加會議,並藉機拜訪許久未曾聯絡的朋友的一段旅行記錄。他是我在一次台灣的國際會議當中認識幾天的朋友。約七八年間沒有多少聯絡了,出國之前無意間發現他的電子信箱號碼,於是我簡短寫了封信與他聯絡,並說明想於開會期間順道登門造訪。這位韓國長老會的牧師朋友果真在收信的隔天馬上打國際電話與我聯絡。並且就在我於韓國短暫停留的幾天中,重新建立我們之間的國際情誼。這段友情對我彌足珍貴,因為那是「失而復得」,就在回國後,我寫了以下的信向他道謝。
敬愛的Kwon牧師:
我帶著對您及您的生活一種無法抹滅的印象很高興地回到台灣。而這就是我這趟韓國之旅中最精彩與豐富的收穫。
感謝您在這短短幾天內,讓我的眼目得到開啟;我聆聽您的故事、讀著您所說所寫的字字句句、了解您的想法與價值、我們一起吃喝、造訪會友,看著您在工作中所揭露的牧者形象,分享著您對人生的真知卓見及種種的交談…每一個細小瑣碎的片段都交織出一個自由與養育生命的性靈。
我告訴自己,我必須帶回這種自由自在的安全感(即使在最糟的困境中),及對自己生命有更多肯定回到家。
祝你復活節快樂!
願對生命愛的渴求及其實現與歸屬的感動不斷滋養我們的日子。
你的好友 郁分
附記:
下面為一則簡短記事,草記於我的旅遊手札上。
招待我的Kwon牧師在一次的聊天中,簡短提起為何從大學畢業後轉換跑到進入神學院。他說他在大學時代曾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