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拯救計畫在歷史中開展
絕大多數學者同意,使徒行傳與路加福音是出自同一位作者路加的手筆,前後相承的作品。雖然新約聖經把使徒行傳排列在約翰福音的後面,但這是為了把有關耶穌生平事蹟的經卷集中在一起。這樣的安排一方面讓使徒行傳成為聯結耶穌的故事與使徒保羅的書信之橋樑,另一方面卻也造成使徒行傳與路加福音的作者不同、作品沒有連貫性的錯誤印象。
學者主張,使徒行傳與路加福音是有關基督教起源與傳佈的連續性作品,所持的主要理由是:兩部作品使用的希臘文風格一致、收信人都是提阿非羅、敘述前後連貫、路加福音的結尾能夠很恰當的接上使徒行傳的開頭(使徒行傳開頭提到的「我所寫的第一部書」、地點都在耶路撒冷、耶穌對門徒應許上面來的能力/聖靈臨到他們),和重要神學主題一致(拯救史、福音的普世性、聖靈的工作、悔改、末日的盼望)。對現代教會而言,記載早期教會歷史的使徒行傳更是進一步提出了極為切身的問題,例如聖靈的工作、神蹟奇事、教會生活的團契經驗、教會紀律、宣教的原則、宗教對話、為基督受苦、教會與政府的關係……等;對尋求信仰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的信徒而言,雖然使徒行傳的文體是敘述文,在故事中交錯呈現的多樣豐富神學主題對建構能夠形塑與規範信仰的整全聖經神學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以神學主題分析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上帝的拯救計畫在歷史中的擴展,可以說是這兩部作品的神學之中心,也是情節鋪陳架構的根據。作者旨在陳明,上帝的拯救計畫已經在以色列人的經典中彰顯,耶穌的事工實現了上帝的拯救計畫,教會肩負著延續、完成上帝在外邦人當中的拯救計畫。因此,在使徒行傳當中,不論是聖靈的工作、使徒的宣教、教會的誕生與擴展,無一不是為了完成上帝在歷史中施行的拯救。
※聖靈推動拯救計畫
探討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呈現的拯救觀,不應該忽略路加福音4:18-19「主的靈臨到我,因為他揀選了我,要我向貧窮人傳佳音。他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光明;受欺壓的,得自由; 並宣告主拯救他子民的恩年」的重要性。誠如Jack Sanders指出,它是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總綱。這段經文是引自以賽亞書61:1-2,在原始情境下關注的是上帝的子民以色列當時遭遇的種種壓迫,預言上帝的拯救即將來臨,百姓將從被擄、卑微的處境中得拯救。在路加福音裡,它肯定聖靈在耶穌身上的工作,重新定義上帝子民的身份,宣告外邦人得到接納,被擄的、失明的、受欺壓的人被解放則暗示上帝的拯救是超越政治、肉體和社會階層意涵的。這些主題在使徒行傳重複出現:在聖靈的推動引導下,上帝的信息在各地傳開,教會大大擴展;接納外邦人為上帝子民,透過保羅在外邦的宣教被落實;拯救可以包括疾病得醫治(徒3:7-8;4:8-12;28:7-9),對福音的無知得到啟發(徒3:17;13:27;17:30),脫離仇敵政治勢力的威脅(徒12:4-11;16:30-31),免於物質的貧窮匱乏(徒4:33-34),勝過撒旦的力量(徒5:16;16:16-18;19:11-20;26:17-18)與大自然災禍(徒27:21-26;31-44)等多個面向。
在使徒行傳裡,與「拯救」的希臘文字根相關,可翻譯為救主、救恩、拯救的詞彙,出現在下列圖表所列的經文中,從經文的上下文可看出拯救的來源,接受拯救的對象,獲得拯救的方法途徑,以及拯救的意涵。
經節
|
得拯救的人
|
靠誰/什麼
|
如何獲得拯救
|
拯救的意涵
|
2:21
|
呼求主名的人
|
主的名
|
呼求
|
免於末日的審判
|
2:40
|
全體以色列人
|
耶穌
|
悔改,受洗,2:38
|
脫離懲罰
|
2:47
|
許多人
|
主
|
|
|
4:9
|
跛腳的人,3:2
|
耶穌基督的名,3:15
|
信,3:16
|
能夠行走,3:8
|
4:12
|
人們
|
耶穌的名
|
|
|
5:31
|
以色列人
|
被高舉的耶穌
|
|
赦免
|
7:25
|
以色列人
|
摩西
|
|
從敵人手中得拯救
|
11:14
|
外邦人
|
上帝,11:17
|
信,11:17
|
聖靈,11:15
悔改,11:18
|
13:23, 26
|
以色列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13:17, 26
|
復活的耶穌,13:32-39
|
信,13:39
|
赦免、釋放,13:38, 39
|
13:47
|
外邦人
|
|
|
永恆的生命,13:46
|
14:9
|
跛腳的人
|
保羅的話
|
信
|
能夠行走
|
15:1, 11
|
猶太人、外邦人
|
主耶穌
|
恩典
|
|
16:30, 31
|
獄卒與其家人
|
主耶穌
|
信
|
|
27:20, 31, 34, 43
|
水手、保羅
|
上帝,27:23
|
服從,27:31
|
獲救,27:33, 34, 44
|
28:28
|
外邦人
|
上帝
|
聽
|
|
根據這個圖表,可以歸納出使徒行傳中拯救神學的特色。
※使徒行傳拯救神學的特色
救恩臨到的對象是多元而具有包容性的:
作者有意將以色列人與外邦人,男人與女人,成人與兒童,健康的人與殘障的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列入領受救恩者的行列之中。亦即,拯救跨越了種族、性別、年齡、身心狀況和階級的藩籬,「凡呼求主名的人」(徒2:21)都是上帝的子民。
※拯救意謂參與上帝國:
路加的上帝國既是現在,也是未來的;亦即拯救具有現在與未來的兩個面向。路加敘述人們對永恆生命的期待(路10:25),也肯定這種期待是合理的(路18:30;徒13:48)。然而,他同時強調上帝國是現時現地(here and now)就能夠經驗到的,這由他在路加福音一些重要的經文當中(路2:11;3:22;4:21;5:26;19:5, 9;23:43)一再使用「今天」一詞可以看得出來。在此時此地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活出合乎上帝旨意的生命就是參與上帝國,就是得到拯救,也是獲得永恆生命的途徑(徒13:46)。
參與上帝國包括獲得正面的福樂(平安、安全、祝福、永恆的生命),除去負面的苦難(疾病、邪靈、罪):
傳統上,猶太人將拯救視為脫離仇敵的攻擊,希臘羅馬世界則將拯救定義為各種不同福份的賜予。路加寫作的背景使他融合兩者,將耶穌描繪成彌賽亞與主(路2:11;徒2:36)。身為彌賽亞,耶穌實現了上帝對以色列的應許,建立上帝與上帝子民之間立約的新關係(徒3:17-26),另一方面,上帝的恩典藉著耶穌「主」的身份普及萬民(徒2:21;10:36)。因此,使徒行傳的拯救超越希羅世界對施恩主的期待,帶來源自上帝的醫治、平安、罪的赦免(徒4:9-10;10:38)與永恆的生命。也就是說,拯救包含肉體、靈性、政治,和社會的層面,彰顯的上帝是一位關懷人的生命各個面向與各種關係的上帝。所以,拯救可以說是人生各個方面的播亂反正。
拯救的基礎是上帝的行動,對路加來說,拯救是「上帝的」拯救(徒28:28),也就是說,上帝是拯救者(路1:47)。上面的圖表也顯示,使徒行傳裡面的救恩,通常是以上帝令人難以理解的、主動的行動為基礎。然而,救恩也與耶穌相關,他也被稱為救主(路2:11;徒5:31),他是為了拯救世人而降生,他來是為了尋找,並拯救迷失的人。在耶穌一生的作為和教導當中,上帝的國度開始了。在路加福音裡面,藉著與耶穌的對遇,人們能夠從使他們與上帝的旨意敵對的狀態中得到自由與解放,也因而能夠參與在上帝的國度當中。而在使徒行傳裡,耶穌仍然與人們對遇,例如,保羅在大馬士革的路上的經歷(徒 10:3-7;22:6-10;26:13-18),「你為什麼迫害我?」暗示復活升天的耶穌臨在相信而跟從他的人當中。耶穌持續地通過聖靈引導、裝備他的門徒(徒16:7),耶穌藉著他的名臨在、活躍地從事洗禮(徒2:38)、醫治(徒3:6)、趕鬼(徒16:18)、赦罪(徒10:43)的事工。在路加福音裡面,耶穌親自施行拯救;而在使徒行傳裡,耶穌的名字是拯救的媒介。值得注意的是,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名字就代表那個人本身。因此,「奉耶穌的名」絕不只是一種宗教儀式的用語,而是指出活著的耶穌的能力之臨在。
※拯救是恩典,是上帝的禮物:
接受恩典的人是否配得這項禮物並不在上帝的考量之中。路加也清楚地指出,拯救是由上帝開始的工作,但是也仰賴人的回應,拯救恩典的收受者必須決定是否接受這份禮物。能否得到這項禮物,與「信」相關。在使徒行傳裡,「信」通常是用來描述成為基督徒的行動,是指對教會宣講之基督福音的正面回應。這個字的不定過去分詞指的就是全體基督徒(徒2:44,《和合本》的「信的人」或《現代中文譯本》的「信徒」),是承認「耶穌是主,是基督」的人,他們過去認信的行動延續到目前「信」的狀態(徒18:27;19:18;21:20,25)。此外,路加將「信」與「悔改」(徒20:21)、「信」與「赦免」(徒10:43; 13:38-29)連結起來,對他來說,「悔改」與「赦免」是相關的(路24:47;徒3:19;5:31)。這些連結表示,「信」就必須「悔改」,「悔改」就得「赦免」。換句話說,「信」是人決定放棄對上帝的不順服,轉而委身耶穌基督,「信」也是能否得到上帝提供的拯救恩典之決定性因素。
※拯救提供給所有信者
使徒行傳記述了耶穌基督的福音如何在世界傳揚開來,教會如何在困頓之中發展成長。它可以被視為歷史紀錄,用來重建第一世紀教會的發展史;它可以被視為文學作品,研究它的文學技巧如何呈現作者的意圖;它可以被視為信仰告白,是神學性的敘述文,探討作者怎樣苦心孤詣地根據對拯救的正確神學理解引導與形塑教會信仰,而它所關心的中心論題正是拯救史。本文從後者的角度簡略地陳述了使徒行傳中的拯救神學-拯救是上帝的恩典,是提供給所有的人的,凡是以「信」回應的人就能得到,獲得生命的整全。它意味著參與上帝國,是現在就可以經驗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