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7期 傳教或傳愛?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在「上帝國」中成為夥伴
這種不以宗教信仰作為附帶要求的服務觀,是為要落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說的,教會要通過愛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
關鍵字:
作者/林芳仲 ()
1999年對台灣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而言,是衝擊相當大的一年。這一年,台灣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因此面對了一些想法上的爭論。首當其衝的是執行的層面。當時在台中附近的霧峰出現了一種傳言,認為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台灣人拜很多偶像,所以上帝要懲罰台灣人,又或者是台灣的政治不太清明,所以上帝要藉著大地震來懲罰台灣人。

當時長老教會便出面駁斥這個傳言,反對這種觀點,因為我們認為地震的發生是出自於大自然的地殼變動,在台灣發生百年大地震的時候,教會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安慰災民,以及如何救災與重建,而不是利用心理攻擊的方式,告訴人民說,因為你有罪,所以才會遇到大地震。當時我們的教會推動所謂「心靈的收驚」,以禱告來幫助災民。

此外,當時東勢的一個收留站曾由幾個宗教以及基督宗教的其他教派輪流負責,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者都分別對居民提出要求,佛教團體說,我幫助你,但你要跟我一起唸阿彌陀佛,基督教其它教派則說你要跟我一起先禱告,後來經過這些居民向台中縣政府反映,結果造成縣政府不願意再把這個收留站委託給這些宗教團體負責。

最後,不得已找上長老教會,長老教會的負責協助的牧者與社工人員前去幫忙時,完全沒有提到,你要跟我們一起禱告我才要幫助你之類的話,就直接接手東勢關懷站,負責老人關護、學童課業輔導、課後陪讀等工作。這種不以宗教信仰作為附帶要求的服務觀,是為要落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說的,教會要通過愛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

※ 以「上帝國中心」取代「教會中心」
1999年的「廿一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也是延續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基本精神,這個運動的神學思考是以「上帝國的宣教」為中心,來取代以教會為中心的思考。「廿一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是共同體的宣教,這個共同體除了信仰共同體之外,還包括生活共同體,具體來說,就是社區宣教、部落宣教,或者是社群(社區)宣教的概念。

為了要推動新台灣宣教運動,自1999年起,總會鼓勵教會牧師或新任傳道師到任之後,在撰寫工作報告時,必須對教會所處地域的社區提出推動事工的計畫,另一方面也必須將台灣看成一個整體的社區,思考著要如何來關懷台灣。透過這幾年的努力,台灣大約已經有七百多間的教會參與在此一社區宣教當中,透過社區運動的參與,許多教會的想法有了明顯的改變。

舉例來說,有一次我到蘭嶼去探訪教會時,有位蘭嶼的牧師告訴我,幾年前,有一位台灣大學的老師到蘭嶼做田野調查,因為當地常常下雨,這位老師就患了重感冒,當時剛好他身上的錢不太夠,就有人請這位牧師幫忙,這位牧師和他的師母就接待那位老師到教會,他們告訴他:「不要擔心身上有多少錢,身體最要緊,你先到我們家來住。」那位老師漸漸恢復了健康,在要回台北以前的一次分享中,他對基督教的信仰產生興趣。牧師就對他說,你回台北之後,可以就近找一間教會,繼續信仰的追尋。

這位老師後來真的繼續信仰的追尋,當他決定洗禮時,他告訴教會的牧師說:「我必須回去蘭嶼,告訴nalai牧師說,我要受洗了。」雖然他接受照顧的教會是長老教會,但要接受洗禮的教會卻不是長老教會,nalai牧師還是為他感到高興,並且告訴他,他所關心的是,他能不能有新的生活。nalai牧師所受的影響便是來自新台灣宣教運動,他深深贊同這樣的神學理念。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一間鄉村教會。有一間教會接下所在地一所國中的關懷工作,負責關懷一些讓老師們非常頭痛的學生,也就是所謂後段班或稱為高關懷族群的學生,這些學生需要付出很多的關心才能有轉變。他們讓這些學生在放學後到教會來,有同工陪他們讀書、煮晚餐給他們吃。

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單親家庭,他們放學回家時,家裡沒有溫暖,所以在課業上的成就比較不能得到肯定,造成他們對自己很不滿意,因此會用很多行動來吸引老師的注意。在教會接下這份關懷工作後之後,禮拜一到禮拜五,他們可以到教會來,有同工會為他們準備晚餐、陪他們寫功課,漸漸地,這些學生有了轉變。

有一天,其中一個學生問牧師:「牧師,我禮拜六可以來教會嗎?」牧師回答他說:「可以,你可以來。」又隔一段時間,他又問牧師說:「我禮拜天可以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想而知。我到這個教會訪問時,牧師告訴我這樣的故事,我也看到這些學生在教會的活動情形,他們不但在這裡獲得,也參與在教會的服務當中,學校的老師們都看見這些學生明顯的轉變,直說很感謝教會的牧師。

※ 以夥伴關係代替競爭關係
除了上述「新台灣宣教運動」以「上帝國中心」取代「教會中心」的宣教觀,邁向共同體的宣教之外,長老教會這幾年在宣教策略上提倡「夥伴」(partner)的概念,亦即以夥伴教會的關係來推動宣教。以我們差派宣教師的情形來說,目前有一位宣教師在日本北海道愛奴民族當中,關心愛奴民族的人權問題,一位宣教師在非洲的衣索匹亞,與當地教會合作,關心當地女童割禮的問題。

我們差派宣教師的宣教觀並不是要在當地建立長老教會的系統,而是支持當地的教會,讓當地教會可以更茁壯,也就是落實教會之間的夥伴關係。我想以這些例子的分享來回應宋牧師的挑戰。
同作者相關文章:
向青年開放的教會 (第 127 期)
分擔苦難‧疼惜生命 (第 114 期)
在「上帝國」中成為夥伴 (第 107 期)
編者的話 (第 65 期)
編者的話 (第 57 期)
愛與執著 (第 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7 期 傳教或傳愛? (21-2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7期  2008年  8月 傳教或傳愛? 107
本期主題:傳教或傳愛?
發行日期:2008/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以耶穌愛的大誡命來省思大使命
讓天堂的宴會座無虛席
大使命與大誡命的結合—耶穌
天天「去」,到她們當中!—傳愛先從信任開始
大誡命還是大使命?—對長老教會宣教現況的幾點觀察
在「上帝國」中成為夥伴
從大使命到大誡命—邁向整全的宣教神學
是「轉移」抑或「整全」?—回應宋泉盛教授〈以耶穌愛的大誡命來省思大使命〉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急人之難‧信仰傳家—嘉義教會長老陳老英
旅行—內在自我的追尋
正教淺說
為何會有那麼多教派、小派與運動?
從德國的教會音樂經驗說起
從心發出歡呼—八里教會在「快樂村」
哭泣的雪獅--圖博問題的真相
安啦,免驚?
生命不是無止盡的拖延——電影「童夢奇緣」觀後感
恁e歌聲我真感動
烏龍Seh桌
我是阮 tau e 聯絡簿
以邊界為祭壇—記2008年「化解衝突與建立和平訓練研習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