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36期 文學與教宗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當死亡靠近時──認識臨終病人
關鍵字:
作者/陳廣益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班,台南春蝶再生工作室工作員、講師。)
  Kubler-Ross(1969)認為,許多人面對自己生了重病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否認(denial),他們通常的第一個想法是:「不可能!一定是醫生弄錯了!」直到愈來愈多的證據出現,患者才慢慢接受殘酷的事實。在通常的諮商情境中,案主的否認會被視為一種自我防衛機轉,並且需要諮商員妥善的處理,以使得案主一方面能適度的保護自我,而一方面又不至於過度脫離現實,造成生活的不適應。尤其對罹患不治之症的病患而言,他們絕大部分會在患病的初期,甚至是之後將不時的使用「否認」這一個防衛機轉來保護自己(Kubler-Ross, 1969),因此對從事助人的我們而言,便有必要對此一課題做一番探討。

  一般我們對「否認」的了解是根源於Freud的理論(Freud, 1936引自Matt, Sementilli,and Burish, 1988),他認為「否認」是一種對現實的全盤否定,它的功能是將痛苦的刺激排除在自我的知覺以外,而這其中的過程完全是潛意識的活動。一個成年人若是時常使用「否認」,將會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病態 (underlying pathology)的跡象。

  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與Freud的觀點相反,認為「否認」是有可能在案主完全有覺知的情形下發生的;當一個人面對壓力源時,他會評估其潛在的影響,然後用較不具威脅性的說法來重新解釋它,或選擇去忽略它。(Meyerowitz, 1983, 引自 Matt et al, 1988)例如一個癌症患者對其身體愈來愈劇烈的疼痛,會解釋成乃是化學治療正在產生效用,而不會認為那是病情加重的現象。特別和 Freud觀點不同的是,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否認」不一定與病態有關,研究也發現,一個情緒平衡良好的人,也會使用「否認」來因應他遭遇到的某種適應危機。(如罹患慢性疾病)(Meyerowitz, Burish, and Wallston, 1986引自Matt et al)

  由以上可以看出,心理學界對「否認」的看法,已經不再只是認為它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防衛機轉,而也能注意到它對個人對危機適應所產生的正面價值。雖然 Smith(1991)認為一個健康的死亡(Health death)是不一定會出現否認等防衛機轉的,但Feifei (1971)認為,人有逃避去面對死亡的正當需求:Becker (1973) 甚至認為「否認」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Laxarus (1981)則指出「否認」不僅可以維持士氣,並有助於有效的適應。

  Weisman (1984)的說法是,「否認」能夠幫助人們去「容忍那些難以容忍的事」。Rando(1984)則視「否認」為一種自死亡威脅中得到休息的方法。(以上引自Smith, D. C, 1993)不僅僅是這些諮商實務工作者對「否認」持正向的態度,就連實驗的結果也顯示,在某些情形下,「否認」甚至有可能是幫助癌症病人有效適應最有用的因應策略。(Matt,Sementilli, and Burish, 1988)另外在Havic和Maeland(引自Smith, D. C, 1993)對367名患有心肌梗塞的成年病人的研究中竟然發現,否認程度較高的患者,比否認程度較低的患者,在工作、個人,以及社會活動方面,都較少有情緒方面的問題。Earl和其同事(引自Sarwer, Crawford, 1994)也發現「否認」可以有效降低病人對於其診斷結果的初期焦慮。當然,這並不表示「否認」在每一種狀況之下都是一種有效的因應策略。(Matt etal, 1988)為了能夠更加明白「否認」對臨終病人造成的影響。以下即就「否認」可能產生的正面功能,及負面影響來做探討。

  第一、Kubler-Ross (1969)自其本身的臨床經驗中發現,「否認」能夠在病人接受未預期到的震驚消息後提供一個緩衝,使他們有時間去整理自己,並逐漸發展出其他較溫和的防衛方式。第二、「否認」能使病人維持自尊感(Weisman, 1979引自Matt et al,1988)。第三、「否認」是一種「情緒取向」(emotion-focused)的因應策略,換句話說,個人不需要去控制壓力源,也不需去控制環境,他只需要去控制他對病情的知覺、認知、及情感反應即可,而這對一個對自己的病情無能為力的臨終病人而言,無非是一個較為有效的因應策略。 (Matt et al)第四、否認能夠在幾已絕望的情況下,為病人維持一絲的希望,而這點對病人來說,也許正是支持他活下去很大的力量。

  相對的,臨終病人的「否認」可能會帶來的負面影響,Matt et al,(1988)認為有下列二點:第一、在某些情形下,「否認」不僅無法在短期之內降低壓力,相反的,還會造成壓力的升高。第二、雖然在某些情形下,「否認」能夠暫時的為病人降低壓力,但就長期而言,對病人可能是很不利的。病人很可能因為否認病情的嚴重性而延誤就醫,甚至因此而喪失生命。

  我們可以了解,「否認」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而它是否能對病人有幫助要視病情的狀況、診斷、病人的主動程度、自我知覺、心情,以及社會關係來決定。(Matt et al,1988)然而我們要如何處理病人的否認呢?什麼時候我們應該幫助病人勇敢的去面對現實,而不至於擊垮其自我。什麼時候我們應該尊重病人自我防衛的選擇?而又不至於延誤病情?這實在需要智慧與勇氣才能作出最適當的選擇。而Wool和Goldgerg(1986)(引自Matt et al, 1988)的建議是:除非病人使用否認已經到了明顯不健康的程度--不配合醫療程序、嚴重的情緒困擾、或是社會關係的解體,否則是不必去介入的。事實上,Smith(1993)也指出從事助人工作者一個常犯的錯誤,那就是我們會太在意是否能把病人「治好」,卻忘了他們最需要的或許是「關心」,我們會把我們認為有價值的、重要的加諸在病人身上,卻忘了尊重他們認為有價值和重要的事情上。這也再度的提醒我,如果我真的關心別人,我將會用他們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而不是用我的。我也將尊重他們所作的選擇,雖然他們的選擇很可能會與我的理念、價值觀相違背。如果不是如此,那麼我也許只是要滿足我自己的成就感、卻假借關心的名義,犧牲了別人的權益而不自知。

  最後我們要注意的是,每一個人的死亡方式都是很獨特的,雖然也許我們心中會有所謂「理想的死法」的概念,但我們卻必須去學會尊重每一個生命消逝時的獨特性。正如同Hawkins(1990)所說的,我們期待「理想的死法」,很可能和實際發生的大不相同。所以,e病人是平靜地接受死亡來臨也好,或是抗拒、否認、掙扎著不願意面對事實也好,身為助人工作者的我們,此時不是將我們認為「理想的死法」的觀念加諸在病人身上,而是用我們的關心和接納,陪伴病人走完最後一段旅程。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不可思議的生命──從「活出意義來」一書中看「意義治療」的重要概念 (第 44 期)
當死亡靠近時──認識臨終病人 (第 36 期)
1.Hawkins A. H. (1991) Constructing death:three pathoggraphies about dying. Qmega 22(4) 301-317.

2.Kubler-Ross. E.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Macmillan. New York.

3.Mait D. A. Sementilli, M. E. and Burish, T. G. (1988) Denial as a strategy for coping with cancer.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10 (2), 136-144.

3.Presberg. B. A, Kibel II. D. (1994) Confronting death: group psychotherapy with terminally ill individuals. Group 18(1), 19-28.

4.Sarwer, D. B. Crawford, I. (1994)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for work with persons with HIV disease. Psychotherapy 31(2), 262-269.

5.Smith, D. C. Maher M. F. (1991) Healthy Death Counseling and Values 36. 42-48

6.Smith, D. C.(1993). The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right to be in denial Omega , 27(2), 115-121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6 期 文學與教宗 (52-5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36期  1996年  10月 文學與教宗 36
本期主題:文學與教宗
發行日期:1996/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編者的話
聖經與文學
文學與神學論述與論證
宋泉盛的故事神學
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平凡的小人物,天國的大英雄
美容瘦身
中歐美術交流史事──從耶穌會來華宣教說起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談情說愛
基督徒可以吃「血」嗎?
當死亡靠近時──認識臨終病人
不敢上班的爸爸
金蘋果在銀盤上──漫談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修訂
風中呢喃──憶故 林一信牧師
教堂蓋好了
請聽我說──談原住民教育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