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sam教會的命名意義
Vusam(福山門)教會於2016年5月21日獻堂並設立為自治堂會,至今進入第四年,教會距台南永康火車站步行10分鐘路程。「福山門」直接音譯自排灣族語「Vusam」,「Vusam」有兩種意思,一是種子(小米),二是長子;家族的長子之稱呼。顧名思義,Vusam教會具有這兩項重要的意義;它是古華教會落根於都市的第一顆宣教種子,和第一個屬靈孩子(長子),當大家在稱呼Vusam教會時,是渴望能傳述她的生命故事,亦期許著Vusam教會如種子般,不僅落地深根繼續生長再生種子,也能擴展宣教的疆界。
一條沒有退路的選擇
第一批移居永康的周華榮長老說:「當時我心想只要來工作一個月,賺夠生活費就回家,沒想到一待就是四十餘年。」1970年期間,第一批部落族人來到永康謀生,教會現最年長者謝歸六長老由其兄長謝龜理引進大成長城公司,陸續增加青年盧善福、孫經國、方明勝、周華榮等人,工作內容是辛苦的飼料搬運勞力工。1972年莉泰颱風土石淹埋整個古華部落,造成第二批遷移潮。部落青年為了協助家人重整家園和維持生計,到都市謀職,部落青年幾乎全數都來過大成工作,但穩定下來的極少,咎其原因為無法勝任工作和適應都市生活。謝歸六長老:「當時沒有錢,非常刻苦,很多人來但真的留下來工作的沒幾個人。當時吃住都是公司負責,只要有得吃就很滿足了,我是做最辛苦的搬運工,因為沒有讀書一做就做了25年,直到55歲被裁員。」方明勝長老:「我在花蓮芥菜種會義工學校時曾到阿連學習木工,來到大成,第一份工作是剪麻袋,之後當隨車員,有一位上司看我認真工作,把我調到飼料廠,我也把握各樣學習的機會,慢慢晉升到副廠長。」周華榮長老:「民國60年我來到大成,當時還未當兵,公司非常喜愛原住民青年,我們沒有人酗酒,工作又勤奮。水災之後大批部落青年年來到台南大成工作,但穩定下來的不多。我當隨車員之後一關一關考取駕駛執照,便開貨櫃車到現在。」
回首來時路,古華部落青年移居都市是一條沒有退路的選擇,一是整個經濟環境的拉力,其次是部落家園重整的推力。時勢造英雄,苦難的環境造就他們堅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腳印地建立部落的家園,也建造他們台南永康的家。
從四戶家庭開始宣教
信仰對於移居到都市的部落青年來說是很重要的精神支柱;早在1978年時,即有固定週三的家庭禮拜,由方明勝和阮金霞負責帶領,輪流在4戶家庭禮拜,禮拜奉獻全數拿回母會支持建堂費用。母會陳岸隆牧師與長執每月一次至永康,關心並造就這群都原的信仰。人數漸長,遂於1985年4月22日在台南永康設立分會,確立「古華教會永康分會」名稱,選任方明勝、阮金雪為分會執事,負責關心弟兄姐妹的靈命與生活。這時已有約25戶族人遷入,並且是舉家遷移,他們大多群聚合租三合院,先生外出工作,太太在家照顧孩子,也做手工貼補家用。
1991年8月30日本人受派到永康分會任職教育幹事,負責兒童與婦女事工;禮拜天約有20位兒童主日學小朋友,主日禮拜約30多人,把不到20坪的紅瓦厝擠得滿滿的,大家高聲讚美上主,聆聽聖經教導,一週的辛勞就在此時得到安慰與釋放。大家如此珍惜親近上主的時間,同心讚美不是沒有理由:走過滅村生死一線間,來到陌生都會區謀生,一路走來歷歷艱辛,大家感受是因上主的同在、賜福而有今天的美滿生活。
1998年禮拜堂從紅瓦厝搬遷到永康街早菜市場旁,一個25坪的鐵皮屋。除了持續教會各項事工,主要關注點為兒童事工,與世界展望會、台南公共事務協會、南瀛全人關懷協會一起開辦暑期兒童課輔暨才藝班、設立學生獎助學金,鼓勵孩子認真求學,持守移民至都市的初衷,期望在優於原鄉的教育條件下改善他們未來的生活品質。此時已有近40戶古華族人從其他城市遷入,其中約有27戶長老教會信徒,13戶天主教信徒,每年暑期兒童課輔與才藝班,不分教派招收學生,至少有40位原住民孩童參加,而教會禮拜人數也增加到60位,尤其特別節期禮拜時教會無法容納而坐到外面走廊。
服事瓶頸與契機
然而,就在教會正成長時,我的服事卻面臨了瓶頸,面臨教會事奉、夫妻關係、個人靈命前所未有的低谷,倍感力不從心;思量著是否該離開服事轉換他職。因陷入低潮便報名加利利宣教中心的禱告課程,並不遠百里至中華祈禱山安靜禱告。人的終點就是神的起點,經過二年的禱告安靜再次重燃愛主的心,在這同時教會興起了禱告團隊,我與長執同工每週日晚禱告聚集,我們為彼此家庭,為教會、國家守望禱告。真的,不禱告沒事,一禱告就有奇妙的事接連發生。首先,在教會服事上,神差派一位布農族的高職女教師谷梅芳老師,主動提出協助帶領兒童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在家庭婚姻關係上,因著同工們的守望,也看見外子開始參與服事的改變,神給予他在設計與裝置藝術上的恩賜,每逢教會重要節期他總是透過佈置呈現福音信息(2015年長老教會宣教150週年南部會場佈置也出於他的設計與佈置)。2004年外子鼓勵我報考台南神學院學道學碩士再次接受裝備,他願意擔負家庭經濟、教養子女的責任,於是我用三年完成學業後重回服事。此時,神興起另一個更奇妙的事—教會建堂,一切都是超乎所求所想宣教異象的實現。
落地生根建教會
2007年我們購得鄰近永康火車站84坪的建地,於同年4月22日動土禮拜後啟動興建禮拜堂工程,預計建四層樓建築,含購地保守預算約一千四百萬。這又是另一段信心之旅,偏偏此時全球經濟低靡,台灣各企業公司都紛紛裁員或放無薪假,物價持續上漲。教會弟兄姊妹在這波經融風暴中面臨失業、無薪假的處境,面對建堂龐大的千萬經費該從何而來?成了我們最大的困難,但我們堅信若是上主所興起的事,沒有甚麼是可以攔阻的。因此,大家同心合一肩負這重任,第一筆五十萬奉獻進帳,第二筆五十萬無息借款進帳,隔壁不信主的阿伯奉獻工程用的水,各方來的奉獻,會友每個月認養建堂奉獻。除了奉獻金錢,全教會大大小小成員利用週六、日放假日,動手參與建堂的工程,我們共同經歷五年的建堂。2012年10月5日竣工,2013年1月29日取得使用執照,2016年5月21日獻堂。
全程負責建堂的方明勝長老見證說:「在我們的神沒有難成的事,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起初教會原來存款只有七十萬元,卻成就了二千萬的教堂,近30倍的奇蹟怎麼造成的,只能說主的慈愛是奇妙的。」
因著建堂經歷了上帝奇妙的作為與供應,大大的震動大家的信心,甚至,二代青年也在這當中看見上主的作為,他們看著上一代前輩們信仰的見證,在職場盡忠職守、在家庭同心同行、在信仰言行合一,讓二代青年們有許多的感動與學習。
二代信仰續傳承
當時的主日學生們,如今有的已成家立業,在各行各業發揮長才,也成為教會核心的同工團隊。在投注了五年的門訓裝備之後,今年初長執改選中確立了新世代的興起交替,二代信徒承接福音的使命;啟動教會轉化小組,渴望如初代教會一樣興起五重職事、恩賜事奉,如以弗所書四:16所記「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Vusam教會的生命故事,曾被記錄在台灣歷史博物館「來自四方—近代台灣移民的故事」的特展專刊;2019年底也由臺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拍成紀錄片「大成小古華—當代排灣族人府城遷徙紀事紀錄片」。
感謝主的恩典,一群默默在都會永康區奮鬥四十年的生命故事,能被記錄、被傳揚,讓人們看見上帝奇妙的帶領與作為,願上帝的名得著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