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20期 世間鹽‧地上光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一世紀的陪伴之路
女宣教師、靈性與婦女生育
關鍵字:
◎ 作者 /石素英牧師 ()
有時候他會搭小火車從彰化前往鹿港看診,由於病人實在太多,往往耽誤了回來最後一班車,但只要有人知道蘭醫生還在鹿港替人看病,站長便會下令火車等候蘭醫生……。 —台中中會歷史人物‧蘭大衛(註1) 
 
這是蘭大衛醫師在彰化從事醫療宣教,常常被提起的往事,在平凡中透露著不平凡的迴響,蘭醫師夫婦切膚之愛的故事,已成為台灣靈性的一個寫照,是台灣人對生命和價值新的理解之象徵。「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所描繪的傳道人,不同於在講台上傳講信息的牧師形象,而是接近母親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也反映婦女承受懷胎和生育之辛勞。醫療宣教師的形象也有陽剛的一面,當戴仁壽醫師要創設淡水八里的樂山療養院時,受到當時淡水居民的反對,一方面開設樂山療養院,會使淡水地區的地價和房價下降,二方面當地居民不了解痲瘋病傳染途徑和醫治,害怕受傳染疾病的威脅。戴仁壽醫師並沒有因為當地一些居民的抗議而退縮,他與政府聯繫,得到支持,將當時最先進醫治痲瘋病的療養方式,帶進台灣,盡心盡力為被社會遺忘的人努力。(註2)另外,戴師母馬嘉利(Margery Miller, 1882-1953)是護士,也是戴醫師最忠誠的支持和協助者,他們為了提升台灣醫療品質,在二十世紀初期由戴醫師以白話字寫了《內外科看護學》,因為戴師母分擔醫院許多事務(註3),以及許多人的出版協助,1917年戴醫師才能將此巨冊的專業書籍付梓,成為台灣本土早期的看護學教科書。
 
謙卑的蘭大弼醫師在離台返英前的談話中,提到妻子高仁愛醫師對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們注意到這些醫療宣教的師母們和醫療女宣教師的角色。包括文安、朱約安、烈以利、吳阿玉、呂馬烈等姑娘,以及執業的女醫宣教師,她們因應當時社會情況和婦女的需要,選擇擔任助產士或是婦產科醫師,陪伴台灣婦女走過一個世紀的生育之路。
 
深入家庭 憂喜與共
 
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宋伊莉莎白(Elizabeth Christie Ferguson 1866-1901, 宋忠堅師母)在台灣不到十年時間,深入台灣人的家庭,為婦女接生、為孩童治病、勤於協助,不但分憂也與他們同享健康的喜悅。劉俊臣牧師為其作傳時,這樣寫道:
 
為著體貼上帝好生的恩德致到真無閒,施格外的恩典致到真遠的人也得著。彼時伊teh打揲(治療)人的病疼攏無嫌著磨;將藥發予人,也無收人的錢。論到這算是平常的事。總是佇這款去共人拾囡仔的代誌閣較顯出伊的疼痛,就是無論三更半暝,a是凊彩時陣見叫見行……。這人來死去,無論婦仁人囡仔逐都捌伊,所以一下聽見伊死,濟濟流目屎。—宋牧師娘的小傳(註4) 
 
伊莉莎白醫師1892年到台灣從事醫療宣教,以婦產、兒科診療為主,並提供藥物,1901年不幸因病去世,這位女醫對當時仍處在舊傳統的台灣婦女和孩子,提供了教士會無法協助的部分——進入台灣人的家庭,與他們憂喜與共。女宣教師可以體會台灣婦女的處境,也願意為她們多走一哩路。文安和朱約安兩位姑娘來台初期,主要是負責教學,認識環境以後,堅持取得助產士文憑,成為台灣最早有文憑的助產士,她們進入台灣家庭,成為婦女的朋友。兩位姑娘於1885年來台,比伊莉莎白醫師早到台灣,黃茂卿長老記錄她們的服事時這樣說:「身為女人她們知道生產的痛苦和危險,卻看到台灣婦人在封建保守之環境中……。」(註5)兩位姑娘除了承擔學校工作,也從事助產工作,常常去探視婦女和佈道,將教會婦女組織起來,成效卓著。接近伊莉莎白醫師的做法,兩位姑娘「救助難產的婦人全不收費用,反而送衣服給嬰兒,如遇貧寒困苦者,則多加贈送物品。」(註6)
 
醫療宣教 傳承接棒
 
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擔任護理長的烈以利(Isabella Jane Elliot, R.N., 1881-1971)姑娘更是感受到台灣婦女在傳統文化下的掙扎,並以實際行動參與在她們當中。鄭仰恩牧師如此記錄這段歷史:
 
祐美生下後,因為家裡子女眾多,她母親隔床的產婦在產下一死嬰後向她要孩子。當時,在彰基擔任護士長的加拿大宣教師烈以利姑娘聽到她們的對話,就勸蘇母不要輕易捨棄孩子。結果,蘇母對烈姑娘說:「妳若願意收養她,我就送給妳!」因此,祐美成為烈姑娘的養女。(註7) 
 
以上就是蘇祐美師母出生的故事,她長大後嫁給侯書德牧師,一起成為宣教師,再次讓我們驚訝於上帝的作為和恩典。與此相關,第一位台灣人女性西醫蔡阿信年幼時,也曾被送給一位牧師當養女,不過因為阿信堅持回母親家,後來母親將其留在身邊。蔡醫師是第三代信徒,在淡水女學校就讀時,受到金仁里姑娘的栽培,以及學校老師的鼓勵,畢業後前往日本受完整的醫學訓練,返台成為婦產科醫師。1925年到台中開設清信醫院,不久即在醫院附設產婆訓練所,為台灣訓練了約五百名助產士。當時台中的半數孩子是蔡醫師或她訓練出來的助產士接生的,因此被譽為「台中之母」。(註8)清信醫院的收費原則,採用「富者多收,貧者少收,赤貧免費,赤貧的產婦生完小孩之後,還免費贈送兩套嬰兒衫和幾罐鷹煉乳。」(註9)清信醫院的收費原則呼應醫療宣教師的愛人精神。
 
吳威廉(William Gauld, 1861-1923)牧師的女兒吳花蜜(Flora M. Gauld, 1902-1991)醫師與蔡阿信醫師是同時期執業醫師,吳花蜜醫師也是婦產科醫師,曾在新樓、彰基和馬偕醫院服事,夫婿李約翰(John L. Little)醫師則擔任醫院院長職分,直到日本政府要求所有宣教師返回母國為止。1953年高仁愛(Jean Murray Landsborough, 1920-1993)醫師隨著夫婿蘭大弼醫師到台灣服事,也擔任婦產科醫師,她回憶說:「差不多這年代凡產婦都在家中生產,除非有緊急情況才上醫院來。……我們逐漸鼓勵產婦做產前的料理和來院分娩。有時我們必須在門診替產婦接生,然後才轉到婦產科的病床,我們逐漸能介紹麻醉藥以減痛,紀錄分娩的進行和產後料理,並由護士小姐做家庭訪問。」(註10)不僅如此,彰化基督教醫院接著也引進新生兒保溫箱、診治不孕症和宣導家庭計畫,高仁愛醫師在公共衛生領域也有卓著的貢獻,見證台灣婦女生育之路進入新的階段。
 
參與陪伴台灣婦女生育之路的女宣教師很多,本文將百年來不間斷的投入者以時間排列,因此頗受限制,相信未來如有專文研究,會有更詳盡的記錄。這些在台灣做光做鹽的女宣教師,不僅提供專業的醫療技術,更在靈性上展現無我、愛人和陪伴的特質,她們的用心陪伴和同理更反映女宣教師的靈性特質。
 
註:
 
1.台中中會歷史人物‧蘭大衛http://www.pcttcp.org.tw/history/history.aspx
 
2.陳美玲/介紹本土最早的一本內外科看護學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Gushue-Taylor,G/works/nursing/Tan,Bleng.htm
 
3.朱真一/Dr. George Gushue-Taylor 戴仁壽醫師: 1 生涯以及對台灣的貢獻http://www.tma.tw/ltk/97510611.pdf
 
4.劉俊臣/宋牧師娘的小傳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Ferguson,E/brief/khp.htm(2015 年9月1日引用)
 
5.黃茂卿/早期史(1865-193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120年史 台南:環球 1985頁 111。
 
6.同5。
 
7.鄭仰恩/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侯書德牧師娘)小傳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Hau/Hau,STek/wife/biog/Tin,Gun.htm
 
8.陳志成/台中之母蔡阿信:無怨無悔的慈愛之手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upload/270/20130416_160751.10398.pdf
 
9.公視/飛越2000系列‧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 http://web.pts.org.tw/~web01/female/w2.htm 
 
另外參考:朱真一/拓荒者:蔡阿信醫師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Chhoa/Chhoa,Asin/brief/Chu,Jit/2014.htm
 
10.高仁愛/高仁愛醫師述傳─紀念高仁愛醫師為台灣婦產醫科偉大的貢獻專文。許文宏譯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Landsborough,J/biog/Khou,Bhong.htm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一世紀的陪伴之路 (第 420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20 期 世間鹽‧地上光 (8-18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20期  2015年  11月 世間鹽‧地上光 420
本期主題:世間鹽‧地上光
發行日期:2015/1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現代底波拉
幹事的話/光,要被看見!
主題探討/在全球女性領導趨勢中的台灣女力
主題探討/信仰是真理,實踐則是唯一的道路 
主題探討/行公義、好憐憫,為青少年發聲
主題探討/信仰讓我在勵馨的服事得以持續
主題探討/建造蒙神喜悅的企業
主題探討/一世紀的陪伴之路
開懷篇/妙事一籮筐
婦女新眼光/〈馬太福音〉(三)
女宣教師腳蹤/台灣教會音樂之母-吳瑪利師母
中區會長短波/竭力多作主工
中區會長短波/愛的傳頌
肢體交通/收穫滿滿的全國婦女靈修營
肢體交通/重新得力的秘訣
幸福家庭徵文/泡菜甕底的恩情
幸福家庭徵文/安居在迦南美地
舉起禱告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禱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