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15期 如何和平分手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恐怖情人:親密關係暴力
愛與摧毀之間,是否有第三種選擇?
關鍵字:
◎ 作者 /黃乙白 (諮商心理師)
偏執面/張惠妹

不能調節 擁抱 當我的愛太過強烈

不能克制 妒火 這分寸我不懂拿捏

分開 就是酷刑 你不在身邊 我心神不寧

不坦白 就是負心 所以我追問不停

我要你愛我 欣賞我的美 承受我心裡的黑

我 從裡到外都鍍上了偏執面

這是種病 但沒有藥可解

分食著彼此氣味 體液 和血

穿透我 愛我就盲目 跟著我這麼做……
 
我要你愛我 臣服我 霸道支撐我心裡脆弱

用你的寬容 撫摸我偏執面

繼續沉淪才是我的救贖
 
用激情摧毀 用激情來修復

不後退 一起墜落
 
從台大張姓學生、新竹城隍廟前呂姓男子、直到彰化黃姓老翁,再回顧過去許多由女性所犯下的情殺事件,我們不難發現,不論年齡、城鄉、或性別,愛情的變質與結束竟能讓人這麼痛苦,痛苦到給人那麼大的能量去摧毀。痛苦到讓原本帶來安全與保護的「愛」,變成令人恐懼的「偏執」!

愛為何美好,又為何難以掌握?
 
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其實很容易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親密關係中,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裡的「主體」,而對方則是用來滿足親密需求的「客體」。我們想被欣賞、被照顧與保護、被了解與支持、被重視與在乎、被愛慕與渴望、想被陪伴而不想被拋棄……。這是群居動物的人類本能的生存要件,就像小嬰兒需要被餵養、保護、擁抱才能活下來一樣重要。
 
愛這樣美好,讓我們存活、使我們感到安全與滿足。可是,「客體」並不真的是物品,而是跟我一樣擁有自由意志與真實感受的另一個「主體」,無法像器具一樣被控制。於是,難就難在小嬰兒得慢慢學會,照顧我的大人並不是機器,他/她會有情緒、規則,會有疲憊跟無法滿足我的時候,我需要將心比心、忍耐、等待,調節「想
得而不可得的痛苦」,同時,也需要學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這樣的孩子才比較有安全感,有愛人的能力,有彈性,也有力量相信自己。
 
不曾真正學會愛的孩子,恐懼和脆弱帶來的摧毀
 
遺憾的是,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體會跟學習到這件事,而一直停留在小嬰兒那種「只有我才是主體」的內在狀態。於是當伴侶不再有辦法、或不再願意滿足他們的親密需求時,他們不只害怕失去對方、害怕不再被愛,還可能害怕失去控制、害怕面對自己不完美的事實,有些人可能根本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夠好、夠吸引人。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對方真的反抗、拋下、傷害我之前,先用暴力控制或者乾脆摧毀一切。這樣,就再也不需要害怕了。我可以永遠地宰制、擁有對方!
 
張惠妹的歌裡貼切地描述著這種可怕又悲哀的心情。當然,並非所有的親密關係暴力都是如此。有些長期受虐的受害者,或只是利益關係的感情,就可能是積壓了長期的憤怒、出於自我防衛、或想獲得不當的利益而傷害對方。
 
檢視對方與自己,為親密關係負起責任
 
恐懼跟脆弱雖不易一眼看穿,但有些蛛絲馬跡是可供我們留意對方跟自我檢視的,想一想,對方或我是否常會有以下的情況:
 
●容易對自己沒信心,常懷疑另一半不是真的喜歡自己,對另一半嫌棄或不悅的表情、語氣特別敏感。
 
●非常注意另一半的交友狀況與行蹤,常覺得另一半把其他人看得比較重要,自己總是被放在最後一位。
 
●當不安全感出現時,會反覆追問、查勤、限制另一半的行動。
 
●無法從伴侶的身上獲得保證時,會偷看另一半的日記、信件、手機。
 
請記得,以上只能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安全感,不能用來以偏概全或過度詮釋,若合併有以下的情況,危險性才會提高:
 
●「辱罵」、「恐嚇」以限制另一半的行動。
 
●曾在爭吵中動手傷害另一半、或者傷害過以前的伴侶。
 
●平常與人互動就常產生衝突、暴力,或者虐待動物、對小孩施暴。
 
●有酗酒、藥物濫用的習慣。
 
●工作上常有挫折感、壓力,或缺乏生活的重心與成就感。
 
●缺少朋友和人際支持,心事或情緒都放心裡,不會找人商量跟求助。
 
如果上述情況經常在你的親密關係中上演,請為自己負起責任,找個能信任、成熟思考事情的人談談,在情況變糟前有個對的人談話,往往可以降低危險發生,必要時專業的協助像心理師、伴侶/婚姻治療師,將能幫忙找到更好的方式處理親密關係。
 
分人者懷有真誠與善待,被分者為自己找資源與支持
 
我們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關係是互動出來的,有時,一方的不安與激烈行為並非一開始就這樣,而是由於另一方也沒有適當溝通。長久下來,使不安的人更緊抓不放,想離開的人愈做愈絕,惡性循環下才導致最後玉石俱焚的悲劇。所以,對提出分手的人來說,有些重要的態度是你最少應給的善待,畢竟對方曾給過的情意和付出,兩人曾有的回憶跟藍圖也是真心的,請提醒自己:
 
●避免在生日、紀念日、情人節等易勾起回憶的日子提分手,也避免直接消失或以紙條、短信、第三者轉告等方式。
 
●要給對方聽跟說的空間,不要完全切斷聯繫或拒絕溝通,特別是對方沒有任何支持體系時,若是怕對方不死心而狠話說盡、人間蒸發,反而會讓對方因痛苦而走上激烈的路,甚至出沒在無人的地方只為跟你談。
 
●儘量不去批評對方的執著跟放不下,當一個人還愛你的時候,愛很難說收就收,他正在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
 
●不需要去指責對方的疑神疑鬼,焦慮就是焦慮,指責不會使他變得放心跟看得開,只會讓事情更糟。
 
●儘可能開誠佈公,謊言也許會為你換來一時的清靜,但當真相浮現時,對方的憤怒與痛苦只會換來更糟的結果。
 
●適當地表現友善,比方說希望對方好、擔心對方、自己也不是不痛不癢等較同理、有情義、好聚好散的感受,但堅定表達友善不代表要回頭。
 
●不由第三者代為處理分手,但也要讓信任的朋友或者能傾聽你、給你意見的人了解你的情況,以便在必要時陪伴、保護你,或讓雙方的共同朋友能去關心對方,別讓自己一個人面對。
 
●如果對方在交往時就有暴力的紀錄,就不要輕忽對方在分手後的恐嚇威脅,請特別留意是否要報警尋求安全上的保護,小心人身安全。
 
對於被提分手的人來說,失去伴侶、關係,甚至連你所習慣的生活都可能因此而崩解、混亂,不曉得怎麼安撫憤怒,也不確定心痛的感覺何時才會減少,面對的是一段難熬的過程,這時候,照顧自己真的很重要,你可以幫忙自己的是:
 
●儘可能讓自己還可以正常地進食、睡眠、上班/上學,讓作息和身體狀況維持正常,完成每天最基本的生活任務。
 
●在獨處或能處理情緒時不要壓抑傷痛,適當感受內在的心情,用日記、手機記事、塗鴉等方式整理下來,必要時讓自己吼一吼、哭一哭。
 
●常提醒自己,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萬事永遠在變化」,現在的結局不一定是永遠,今天的痛苦多年後也會是不同感受,對未來保持希望。
 
●當痛苦程度很高,發現自己會不停胡思亂想的時候,找朋友出去走一走,或者做一些可轉移注意力的其他活動,停止獨處。
 
●找到一個可以了解你、也讓人信任的人談一談,當有另一個人明白你的處境,陪你走過情傷時,痛苦的感受往往可以降低。
 
●憤怒指責、追問與緊迫盯人只會讓你更快失去對方,可以適度整理心中的疑問和心情用文字的表達,讓他/她有時間思考與感受你的心情。若真的很想見面,找公開的場合與一位兩方信任的人,會讓對方比較有安全感,必要時,也可求助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如果發現自己心裡不斷有自我傷害、傷害對方的具體念頭,或者發現自己會付諸行動去觀察地形、購買危險物品,請儘快求助。
 
真正的解決之道,其實應該從愛情教育開始
 
家庭與學校教孩子各種知識與道理,卻沒有教怎麼談戀愛。電影與偶像劇向青少年宣揚愛情的美麗與開始,卻沒有直指愛情的痛苦與結束。
 
事實上,這些情殺的可怕現象並不只是個人的「失控」與「惡」,而是在家庭文化與學校教育的環節上,沒有教會孩子怎麼去探索自己與別人心中的「渴望」、「需求」、「情緒」,也沒有教會孩子怎麼去要愛,然後學習面對別人可能給的滿足或拒絕,而不需要失去對自己的肯定跟相信。那麼,我們如何能期待他們進入親密關係後,能用適當的方式去「開始」跟「結束」呢?
 
在愛與摧毀之間的另外一種選擇,是可以表達對關係的不捨、想要努力、跟希望還能夠有機會修復,但在努力過後,面對遺憾的結局,還能夠有善待彼此的情義、肯定彼此曾經付出的感謝、正視自己傷害了對方的道歉、以及祝福。
 
愛與摧毀之間,的確有一種選擇─是向對方說珍重再見。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親密關係暴力的本質和迷思, 牧者了解多少? (第 444 期)
主題探討/恐怖情人:親密關係暴力 (第 415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15 期 如何和平分手 (4-17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15期  2015年  1月 如何和平分手 415
本期主題:如何和平分手
發行日期:2015/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愛‧別離
幹事的話/重現熱情‧活出愛
主題探討/相愛容易分手難
主題探討/恐怖情人:親密關係暴力
主題探討/只是當時已惘然
主題探討/每一次衝突都是認識自己的契機
開懷篇/說說笑笑‧喜樂人生
婦女新眼光/〈哈該書〉
海外宣教事工分享/敬天愛人,同得福音好處
生活見證分享/歡歡喜喜插盆花
中區會長短波/把愛給出去
中區會長短波/豐盛的沖繩靈修之旅
中區會長短波/上帝的愛使我們相聚
肢體交通/在主裡合一
肢體交通/參與見證歷史的一刻
關懷鄰舍/愛可以再更多一點點
舉起禱告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禱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