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9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關鍵字:
作者/黃柏威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

  在「世青」中認識很多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不同,每一個「不同」其實都會讓自己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信仰,究竟自己相信的是什麼?

  「世界青年日是天主賜的機會,讓我們人生旅途中停下來充電,讓青年們檢視它們深沉的抱負與渴望,提昇對教會的歸屬感,宣示共同的信仰,並促成其勇敢明智的選擇,俾使在聖神有力而溫和的指引下,掌握未來歷史的軌跡。」
~ Pope John Paul II

  2004年年底,一次與朋友的聚餐中,得知天主教會世界青年日(World Youth Day)(簡稱世青日,WYD)在德國科隆舉辦的消息,引起了自己的好奇。

※ 世界青年日的由來
  1984年,天主教會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邀請青年人到梵諦岡,參加聖枝主日(棕樹枝節)的特別聚會,當年有三十多萬的青年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參與盛會。隔年1985年,教宗同樣在聖枝主日時邀請青年人來羅馬參加聚會,這年來了四十五萬人,連兩年青年聚會的回應,讓教宗有了舉辦世界青年日的想法。1986年,第一屆的世界青年日正式舉行,教宗邀請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青年聚集,分享彼此的生命,共同追求靈命的成長,這年地點還是在羅馬。但從1987年開始,世青日由不同的國家城市主辦,到過阿根廷、西班牙、波蘭、美國、菲律賓、加拿大、2005年在德國的科隆,2008年第二十三屆的世青日將在澳洲雪梨(註1)舉行(世青日期間,我在科隆車站前,聽到一群非洲青年不斷大喊「JMJ (註2) in Africa!」,表達爭取在非洲舉辦世青的心聲)。近幾次世青的參與人數都超過了一百萬人,是天主教會最大型的集會活動,教宗也會出席並親自主持世青日的閉幕彌撒。世青日報名對象以16~30歲的青年為主,有些團有限定天主教徒參加,有些則沒有。

  2005年世青朝聖團在八月出發,而我在七月底會結束一年的實習生活,忙碌的生活讓自己感覺和神很疏遠,心底很渴望能有一段的時間,讓自己安靜下來,沈澱這陣子的生活,並與神好好親近。因此世青的活動,對當時的我充滿吸引力,在與家人溝通之後,就決定報名參加生命之母會(Notre-Dame de Vie)的朝聖團。

※ 行前預備
  行程是八月出發,但從三月開始,每月我們都有一次定期聚會,內容包括介紹世界日、介紹生命之母會、說明朝聖的意義、認識其他成員、分享我們對於旅程的期待、簡單的德文教學、工作分配等。每位成員在這趟朝聖的準備期與旅途中皆有其負責的工作,這是讓我融入團體與預備心的好方式,它讓我們知道大家都是團體的一份子,在旅程中需要相互照顧,同時它也自己需要親身投入在這趟旅程之中,對這趟旅途有所負責。生命之母會也很信任青年人,她們不擔心你做不好,但她們希望每位團員都能參與和付出。此外,在每次的聚會中,透過對主題經文的瞭解與思想,彼此也分享對於朝聖的期待與準備,一次又一次,這些期待與思考也慢慢在心裡得到澄清與沈澱。

  當年的五月,台灣世青大會在東勢林場辦了一個兩天一夜的退修會,邀請所有的朝聖團成員參加,除了世青基本的介紹與經驗分享之外,也讓大家實際體驗了世青期間可能的生活。最後,在七月時,大會有一個差派禮,再次邀請所有朝聖團的成員聚集,做最終準備,並在彌撒中,再次思想這趟路程中,我們的團體、還有我們自己要把什麼獻給耶穌,如東方的智者獻上黃金、乳香、沒藥那般。

  經過這些預備,到了八月,我背起行囊,與這些伙伴踏上了世青的旅程。

※ 踏上世青的旅程
  在科隆期間,我們被安排住在德國的寄宿家庭,過了幾週「刻苦」生活後,終於睡到床鋪,也可以好好洗個澡,受到寄宿家庭很熱情的款待。離開時,很多寄宿家長來送我們,許多人都哭了,捨不得這幾天的美好相遇就要結束,因為這很可能是這輩子我們僅有的一次相遇。每當想起他們,心頭都會有股暖意,然後想起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話:「誰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

  世青的最後高潮是最後一天的閉幕彌撒。在彌撒的前一天,所有的朝聖客就開始慢慢往目的地集中,我們一早出發,換幾趟車後又徒步走了三個多小時,近傍晚時終於抵達目的地。寒冷的夜晚,大家裹著睡袋,百萬人就躺在這一片空曠的大草原上,等待天亮之後的閉幕彌撒,還可見野兔和田鼠在身邊穿梭。百萬人一同做禮拜,一同唸著主禱文,一同唱詩歌的景象,是很震撼人心的畫面。台灣的基督徒人口很少,天主教徒人口也很少,對我身邊這些天主教青年來說,他們得到很大的激勵,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原來這世界上有很多的青年,和他們一樣,有共同的信仰,雖然平常大家散落在世界各處,但這個時候,在這裡,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大家一同聚集,宣告、分享這個信仰。

※ 收穫
  「人們在朝聖之旅途中所獲得的啟示,可能多於思考這些是誰的遺骨、這些地點有什麼重要性。朝聖之旅可以象徵朝聖者自己的生命,象徵行進中的全體人類,象徵人類為了逃離壓迫而長途跋涉,甚至象徵人類追求的理想和努力的目標。人類離家是為了進入地圖上和心靈上未知的領域,在這段離開日常生活的短暫生活中和有志一同者同行,和這些同行者產生一種團體的感覺,並且挪出生命中的一段時間,以靈修的角度思索生命。基督信徒將朝聖之旅轉化為自我靈魂的軌跡已經有好幾個世紀了,他們的目的地過去是、現在也是神聖事件或主顯事件發生的地點,或是聖人的墳墓。每一位信徒都必須自行決定如何讓這趟旅程對他自己的生命產生意義。
~Margaret Visser(註3)

※ 與世界各地青年人共融
  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一同相聚、生活,對我而言是很特別與難忘的經驗,大家一起讚美、一起祈禱、一起禮拜,分享著上帝在彼此身上的愛,自己為著這樣的聚集而感動。

  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常常容易忘記外面的世界,而用著習慣的想法與行為生活著,但在世青的活動裡,有許多和外國朋友接觸的機會,透過這些分享,不同的文化帶來許多新的刺激,你才記起來,也真的感受到了,原來世界很大很大,原來上帝創造的世界是多麼豐富。而我們人其實很有限與渺小,也因此,我們常常陷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用我們小小的眼睛判斷很多的事,而少了寬容、少了接納尊重與欣賞,透過世青的相遇,帶來的刺激讓人再次仰望與思想上帝創造的美意,自己的心境也豐厚許多。

※ 與天主教徒交流
  我在長老教會裡認識上帝、聚會、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參加「世青」活動前,從未接觸過天主教的活動。而參加「世青」的另一大收穫就是對天主教會有更多的認識及與天主教朋友的交流。當一位團員知道我是基督教徒後,顯得有些驚訝,她跟我說她認識的一些基督教徒對天主教徒都不是很友善,所以很驚訝有基督教徒來參加這活動,而我說教會牧師倒很鼓勵我來參加,他說天主教會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受到生命之母團員很好的照顧,他們同樣把我當成主內的弟兄,也從沒有人在有形或無形之中表現出天主教比較好的想法或態度,讓我感覺很受尊重。許多伙伴在言語上和行動上與我分享他們所認識的天主,當我不懂的時候,他們很有耐心的為我說明,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天主的愛。他們也很好奇長老教會,因此旅途中,我們有很多分享,澄清了許多彼此的不瞭解,也從中建立了很深刻親密的友誼。

  一天晚餐,我們那桌的伙伴說他們沒有聽過基督教徒的禱告,想請我做謝飯禱告,於是那餐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帶領一群天主教徒做謝飯禱告,對我而言也是個難忘的經驗。

  在「世青」中認識很多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不同,每一個「不同」其實都會讓自己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信仰,究竟自己相信的是什麼?才發現我在信仰上也有太多的習以為常,而這趟「出走」經驗,幫助了我更有動力來認識自己的信仰、認識長老會的傳統。我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參加世界青年日,也感謝天主,讓我在長老會成長,更感謝天主上帝,透過這趟旅程給我的種種學習,認識了自己的有限,更仰望於祂的無限。

※ 開啟另一個觸角
  在長老會的傳統裡,對無形信仰的有形化顯得較為抗拒,認為有形物可能會造成我們對於信仰的狹隘想像,因此基督教會裡少有具象化的信仰表達形式,像是圖像、神聖空間的佈置、禮儀等。然而,在「世青」的經驗中,像是開啟了自己從另個面向去認識上帝的觸角,發現透過合宜的圖像、象徵符號,或是教堂空間的設計,能夠幫助自己更專注於敬拜之中,甚至是開啟許多豐富的感受,也讓我思考形式上的「空白」會不會在某些時候也可能造成另一種狹隘貧瘠的想像。

  或許也是我們在形式上有較多空白,因此我們需要透過言語去表達信仰,像是講道、禱告等;天主教會在言語的表達上反而有較多的留白,神父的講道很簡短,一般的禱告也很簡短,通常只有幾句禱詞,但有很多的靜默。生命之母會是一個重視靜默內觀的團體,因此旅途中有很多靜默的時刻,在Stams裡有一天甚至是完全要保持靜默的,來傾聽上帝對我們說了什麼,於是大家就安靜地在這美麗小鎮度過一天,對我也是非常奇妙的體驗。有一晚,大家在安靜偌大的教堂裡祈禱,我只是靜靜地坐著,然後我哭了,第一次在祈禱中,眼淚不停的流,在靜默中,好像很多的事情才從心底湧了出來,特別是自身的脆弱,才發現平常的我總是被生活太多事情給填滿,以致於我忽略了這些東西,甚至也從未真的將這些軟弱試著交託給主,我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尋求解決或逃避。那晚,在靜默中經驗了自己的軟弱,在禱告裡將它交託給主,然後,更深更深地倚靠祂。

  靜謐的教堂,沒有回聲,卻像上帝溫柔的擁抱,接納著我的軟弱,而眼前十字架上的耶穌彷彿在說:「是的,孩子,我知道,我都知道…」。

※ 內在的朝聖是永無止盡的路
  結束「世青」之旅,我們再度背起行囊,準備回台灣,要和近一個月朝夕共處的伙伴分離,心中有些不捨。神父在最後一次的彌撒裡說:「雖然有形的旅程將要結束,但內在朝聖的路卻是永無止盡」。是的,未來的路還很長,但我知道我不孤單,雖然<

同作者相關文章:
好好與人相處 (第 182 期)
小丑:是他瘋了,還是這城市早已瘋狂? (第 174 期)
驚爆焦點:It Takes a Village (第 170 期)
旅行—內在自我的追尋 (第 107 期)
證照熱潮的省思 (第 105 期)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第 99 期)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第 9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9 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59-6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9期  2007年  4月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99
本期主題: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發行日期:2007/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目錄s/
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談台灣的新聞圈生態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大話新聞」現象的若干觀察
小蝦米的媒體戰爭
誰來決定新聞晚餐?
解讀新聞 探索真相
耶穌停、看、聽──淺談基督教媒體倫理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台灣橄欖球王——柯子彰
歡喜做大戲 教會謝平安──當歌仔戲遇到基督徒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把愛傳出去--重新教會的社區服務
戀愛之五馬奔騰論
定睛在己,抑或是上帝?—關於基督徒藥師的角色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基督徒可以「恨」嗎?
在靜默中凝視熱情──大專泰澤靈修有感
分享就是最大的神蹟
我的第44屆神研班
當輔導,你也可以!——神研班輔導心得分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