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9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關鍵字:
作者/康進順 (台北中會尊賢教會牧師,台灣神學院兼任講師,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
  先知必須以話語表達他們所領悟的,他們必須去看、嘗試、做決定,使上帝的話語成形。

  「先知」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名詞,看到這個字眼,人們直接想到的就是「未卜先知」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認知常常把「先知」定位為有能力預測未來的人。這樣的定位引起人們的好奇與追求,因為人們都很想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但是偏偏人的經驗是「千金難買早知道」。雖然如此的困難,但是,仍然無法阻擋人們預知未來的期望,所以時下台灣社會民間算命風氣盛行,甚至教會中產生先知性的禱告、服事或預言,這些都反映人類想要預知未來的衝動。但是,這種預知未來的職份容易產生紛爭,因為未來的事尚未來到,如何分辦其真偽呢?所以,不少人就假借「先知」之名,行欺騙之實,使宗教淪為滿足個人私慾的工具。雖然,舊約所談論的先知也具有這樣「預知未來」的功能,但是這無法完全說明舊約中先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因為「預知未來」所產生的爭議性,使先知的角色著重於「以善道正路指教」以色列人和國王,使他們能敬畏耶和華(參撒上12︰23~24)。

※ 「先知」的定義
  若要給以色列的先知下一個較中性的定義,有學者引用宗教研究的「居間者」(intermediary)的定義,這角色是站在上帝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之間,也就是聖與俗世界之間的人。聖經中記載先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達到這樣的功能,例如以利亞和以利沙具有行神蹟的能力,使撒勒法的寡婦瓶中的油不短缺、罈內的麵不減少(王上17);他們能夠代表上帝對以色列人講話(何4:1);他們也能夠代表人對上帝說話(摩7:2);他們能夠看見別人所無法看見存在神聖世界中的事物(亞3),甚至他們能夠參與天界的會議(賽6);此外,他們能夠以先知的身份提出他們自己的看法(耶28:7~9)。

  先知站在上帝與世人之間,功能上有點像祭司,但是最大的不同是,先知的身份是來自上帝的呼召,而祭司的身份是來自亞倫的血統。先知可能來自以色列社會的各個階層,只要他們受上帝的呼召,他們就具有先知的身份。例如先知阿摩司是一位住在提哥亞的牧羊人(摩1:1);彌迦是一位住在摩利沙的地方長老(彌1:1);以賽亞是一位生活在國王身邊的先知;耶利米、以西結和撒迦利亞則是來自祭司的家庭。就這點而言,很像今天的傳道者,是一位蒙上帝呼召,成為一個傳揚上帝信息的使者。

  聖經記載各種不同先知受呼召的相關經文(摩7:14f.;賽6;耶1;結1~3;賽40:1~8)。先知們一致地宣稱,是出於耶和華的呼召,他們才出來當先知,不是出於個人的喜好。例如先知阿摩司強調,他多麼不願意這呼召,但是「獅子咆哮的時候,誰不心驚膽戰呢?至高的上主講話的時候,誰能不傳達他的話呢?」(摩3:8)。當耶利米為先知的職份而掙扎時,他說:「我太年輕;我沒有口才。」(耶1:6)。從這些先知蒙召的話語中,我們看出先知內心的恐懼與害怕。但是,當先知被上帝抓住之後,他們內心就有不得不傳揚上帝信息的壓力,先知耶利米體驗到,如果他不傳揚上帝的信息,就像有把火在他的體內燃燒一樣,使他無法自禁(耶20:9)。

※ 站在歷史缺口的先知
  根據學者的研究,以色列先知傳統的起源並不清楚,先知的出現也不是以色列獨特的現象,以色列的鄰國也有先知(參王上18)。雖然早期的亞伯拉罕、摩西和米利暗都被稱為是先知,但是,學者認為這是以後的人為他們加上去的頭銜。在士師的時代也出現先知,士師底波拉也被稱為是女先知(士4:4)。但是,先知正式站上以色列的歷史舞台是開始於國王的設立。以色列歷史的演變,士師的職份無法應付以色列面對非利士人的攻擊,所以百姓要求要像其它國家一樣有王,成為常設性的軍事領導者。所以,在撒母耳時代,以色列人把士師的職份更加細分,軍事的事務歸在新設立的國王身上,而宣布上帝話語的工作就落在先知的身上。先知成為國王的參謀與監督,成為國王一個很重要的制衡力量。所以,以色列的先知傳統,先知出現的時代與王國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

  按照以色列的傳統來看,先知活躍的時期,是國家社會面臨危機或激烈變動的時刻。舊約中大部份的先知文獻反映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遭受新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帝國壓迫時期的情況,也就是公元前第八世紀至第六世紀之間。上帝藉著呼召先知,來回應以色列所面對的這些危機。當新亞述王朝擴張時,阿摩司和何西阿出現於北國以色列,以賽亞和彌迦出現於南國猶大。當新亞述王朝被巴比倫王朝取代之後的時代,也就是公元前第七世紀後半葉,是屬於拿鴻、哈巴谷、西番雅和耶利米的時代,特別耶利米工作直到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毀滅。毀滅後不久,俄巴底亞在耶路撒冷出現,在這前後以西結在巴比倫被擄之地,對那些被擄者說話。公元前第六世紀中葉,偉大無名的先知在巴比倫出現,我們稱之為第二以賽亞,其話語記在賽40~55。公元前第六世紀後期,屬於脫離被擄之地和耶路撒冷開始重建的時代,先知撒迦利亞和哈該出現(公元前521~20年),呼籲聖殿的重建。瑪拉基出現於公元前第五世紀的波斯時代,當時正是被擄後的團體內部產生危機的時候。

  從以上的歷史回顧中,我們可以斷言先知是歷史中的產物,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從先知書的內容看見,先知對時間的重視,例如阿摩司出來當先知時是「地震的前兩年」(摩1:1)、以賽亞受上帝呼召是「在烏西亞王死的那年」(賽6:1)。在耶利米和以西結書中,我們發現他們講話的精確年代標示。「約西亞王在位十三年」(耶1:2)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約雅斤王被擄去第五年」(結1:2f.)以西結看見上帝的異象;哈該所說的每句話都標示精確的年月日:「大流士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華的話藉先知哈該向所羅巴伯...」(1:1)。這些經文都見證了先知的話語具有精確的歷史功能,指導以色列經過巨大的歷史變動時期。

※ 上帝的啟示與先知個人的關係
  前面提到先知是介於上帝與人之間,在人的面前,代表上帝發言,所以先知的發言是直接來自上帝的啟示。很明顯的例子是先知耶利米,當他的預言遭受另一位先知哈拿尼亞挑戰時,他沒有馬上展開反擊,他先離開,直等到上帝對他啟示時,他才發言(耶28:10~16)。

  先知的信息直接來自上帝,但是,不像是台灣民間宗教的乩童,在入神意識不清的狀態下得到啟示。根據舊約中寫作先知(他們的話語被後代蒐集成冊的先知),他們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之下,經驗了耶和華;他們聽到、思考和回應。當以賽亞在聖殿裏聽到有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誰肯替我們傳話呢?」時,在自由意志的決定下,他回應說:「我去!請差遣我!」(賽6:8)。當以賽亞不情願的心情湧現時,他對上帝問說:「主啊,這樣的情形要多久呢?」(6:11)。耶利米和阿摩司也是一樣,在異象中耶和華對耶利米說:「耶利米呀,你看見甚麼?」(耶1:11,13;比較摩7:8;8:2)。先知必須以話語表達他們所領悟的,這證明先知運用所有私人的恩賜,來傳達上帝的信息。每個先知必須去看、嘗試、做決定,使上帝的話語成形。

※ 先知的信息
  舊約中的先知所傳達的信息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類別,就是審判的預言和拯救的預言。

  要了解先知審判的話語,我們不能忽略以色列的歷史背景。以色列原本是一群在埃及生活的奴?,耶和華上帝呼召摩西,帶領他們脫離埃及法老的壓迫,到西奈山賜下律法,成為在應許之地建國的藍圖。接著約書亞帶領以色列進入迦南地,開始擁有土地,經過了士師時代,到了大?時代,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歷史告訴以色列,他們所以會成為一個國家,這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拯救行動,所以上帝是他們生存的要素。如果以色列人離開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將喪失生存的根基,就像摩西在摩押平原解釋律法時,對以色列人的警告,若他們不遵守耶和?華的律法,他們將遭到滅亡的命運(申28:15~68)。先知之所以會在以色列歷史中出現,乃是因為以色列人離開了上帝,威脅到他們生存的根基。在這情況之下,過去拯救以色列出埃及的上帝,就轉變成了審判以色列的上帝,照著《申命記》所說,要使以色列人得到懲罰(申30:17~18)。

  但是,毀滅不是上帝的主要目的,正如詩人所說:「我死了有甚麼好處?我進墳墓有甚麼益處?死人能頌讚你嗎?他們能宣揚你的信實嗎?」(詩30:8~9)懲罰只是上帝的手段,目的要使以色列人回頭,使以色列人得救,使上帝的名得到榮耀。所以,在先知書裡面,我們不只看到先知費許多力氣指責、審判以色列,也看到多數的先知書都是以拯救的信息做為結束。這也說明了,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先知信息的轉變。當國家還在時,先知的信息傾向於指責審判,希望以色列人趕快回頭,免遭滅亡(摩5:4~9, 14~15)。但是,當國家滅亡、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先知們開始傳達希望拯救的信息,使以色列面臨對耶和華的信仰瓦解之際,重新燃起希望。以西結和第二以賽亞是最佳的說明。

※ 結論
  先知是介於上帝與人類中間的橋樑,一方面在上帝的面前成為人類的代求者(摩7:1~6),更重要的是成為上帝的使者,在世人的面前,不畏國王的權勢,勇敢地忠實傳揚上帝的話。先知的話語中有許多的指責與審判,但是,這不是「幸災樂禍」地一路唱衰,而是希望打破時代虛假的面具,使國王和人民看見社會真實的問題所在,使社會國家免遭災難。當國家人民遭受災難時,先知沒有「落井下石」,反而是一反過去的作風,開始幫助人民療傷止痛,使在失敗中的人民,仍然能擁抱上帝的應許與希望。想想,今日台灣混亂的時局中,上帝的先知在哪裡呢?
同作者相關文章:
聖靈運動發展史──從初代教會至今 (第 113 期)
以色列的哀歌對台灣人的意義 (第 102 期)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第 99 期)
歷史,認同與願景──從以色列人談起 (第 98 期)
從〈創世記〉看家庭的衝突與建立 (第 96 期)
聖經中對撒但的看法 (第 95 期)
驚豔傳統之美——二十年前一位長老教會青年的覺醒 (第 90 期)
1. Birch, Bruce C., Brueggemann, Walter, Fretheim, Terence E., Petersen, David L., A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9.

2. Petersen, David L., The Prophetic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2.

3. Mays, James Luther, Achtemeier, Paul J. ed., Interpreting the Prophets,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7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9 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46-4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9期  2007年  4月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99
本期主題: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發行日期:2007/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目錄s/
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談台灣的新聞圈生態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大話新聞」現象的若干觀察
小蝦米的媒體戰爭
誰來決定新聞晚餐?
解讀新聞 探索真相
耶穌停、看、聽──淺談基督教媒體倫理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台灣橄欖球王——柯子彰
歡喜做大戲 教會謝平安──當歌仔戲遇到基督徒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把愛傳出去--重新教會的社區服務
戀愛之五馬奔騰論
定睛在己,抑或是上帝?—關於基督徒藥師的角色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基督徒可以「恨」嗎?
在靜默中凝視熱情──大專泰澤靈修有感
分享就是最大的神蹟
我的第44屆神研班
當輔導,你也可以!——神研班輔導心得分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