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9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談台灣的新聞圈生態
關鍵字:
作者/林良哲 (新聞工作者)
  「真相只有一個,但新聞角度卻有許多!」 許多時候,意識型態是決定新聞角度的重要關鍵。

專業與巨觀-您最信賴的年代新聞!
彩色的世界、智慧的光,阮是趣味的電視台-民視新聞
關心您所關心的新聞-三立新聞
堅強的新聞團隊,給您全新的觀點,讓新聞NEW一下-TVBS
全球華文媒體第一品牌-東森新聞

  如果去除了電視台主播光鮮亮麗的外表,抹去了電視台內部富麗堂皇的設備,破滅了電視台自我廣告言辭的巧言令色。親愛的你,是否能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新聞呢?

  如果將新聞自由的口號與商業利益結合,再把意識型態的醬料塗抹在高唱入雲的「第四權」上,親愛的你,是否能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新聞呢?

  站在台灣的新聞圈中,你無時無刻可以嗅出一股腐朽的氣息,這也許是台灣的特色之一,尤其是歷經近半個世紀的解嚴,又走過20年的政治改革開放,台灣人民早就可以以投票的方式選舉總統及各級民意代表,但台灣的新聞報導仍然充斥著許多主播及記者的個人觀點及意識型態,在報導上又缺乏專業判斷,致使烏龍新聞層出不窮,新聞品質則是有待改善;另外,在媒體與商業利益的相互結合下,又面對著收視率、閱報率等不甚精準的數據壓力,台灣的媒體無時無刻不血腥、火辣,對於人權的尊重與保護,甚至對於新聞的正確與否,都不是主要考量對象。

  因此在新聞播報之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是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而在播報的背後,這些新聞到底是如何被選擇?真相是如何被型塑?人物又是如何被包裝與醜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台灣新聞圈內公開的秘密,可是對於一般的閱聽大眾而言,在接收訊息之際,實在有必要去了解新聞的形成過程,以及隱藏在其中的權力結構關係。

※ 新聞的「生產過程」粗糙
  首先,我們先不要涉及政治意識型態的差異,單就筆者親身經歷的一宗社會案件來談起。

  2005年7月3日中午左右,位於台中工業區的欣晃化學製藥公司廠區起火燃燒,隨即引發該廠所存放的化學物質爆炸,不多久其濃煙飄向台中市區,而在此時,眾多的電子媒體早就在新聞播出時打出跑馬燈,強調「毒煙飄向台中市區,將危及百萬人!」接著透過怵目驚心的畫面及記者急迫的語調,報導台中市的百萬人口勢將遭到毒煙侵襲;經過一天的救火,火勢已受到控制,此時記者們已經能接近火場採訪,此時又有記者拿起麥克風來報導,宣稱消防車所噴灑的泡沫滅火液體,已流入附近的筏子溪中,造成河川生態的大浩劫,魚蝦已經大批死亡。

  筆者當時正是在台中市負責跑環保新聞的記者,從災難發生當天下午即密切注意各家電子媒體的報導,但因此新聞的重點是在災難的發生及人員傷亡、財物損失等方面,因此由其他同仁負責撰寫,筆者只負責環保部份,在得知災難後立刻去電詢問環保局第一課課長以了解實際狀況。環保局第一課是負責管理毒性化學物質,全台中市各工廠都必須定時向環保局呈報其廠區內毒性化學物質的存量,而她當時立刻查詢,發現這家工廠所堆放的化學物質為亞硝酸鈉,也就是一般做為防腐劑使用的化學物品,屬於第三類毒性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不大,據環保局告知,已派出空氣監測車在附近進行監測,尚未發現任何空氣污染情況,而台中市區也沒有任何有毒化學物質入侵,至於在河川水質方面,酸鹼質及各種化學物質檢驗都在正常值內,只有硝酸鹽稍微高了一些。

  為了安撫人心,台中市環保局及環保署立即在網路上公佈此一資訊,並將相關資料傳真至各報社及電視台,但此一檢驗的資訊並沒有被媒體記者接受,還是大肆報導所謂「毒煙、毒水」之新聞內容,接連2、3天的報導,甚至還圍繞在所謂的「污染」之主題打轉。此時,筆者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直接在自由時報撰寫特稿抨擊電視台及部份報社在完全沒有任何專業的數據下「製造新聞」,並將其誇大不實的言論列舉於內文之中,最後也指出在筏子溪中並無發現魚蝦大量死亡之實。而此特稿刊出之後,電視台記者顏面盡失,竟然有一位記者為了反擊而去買了一隻金魚,然後舀起災難現場旁溝渠之水源,將金魚放入水中,沒過多久金魚翻肚死亡,用以證明其報導並無錯誤。

  對於這種有線電視台的記者,筆者真是無語問蒼天。第一,災難現場的水源流入河川之後,將會沖淡其化學成份含量,而該記者不取河川之流水,反而取用災難現場的水源,已明顯有作假之嫌;第二,該記者為證實自己所言不虛,竟以活體動物的死亡做為其證據,無緣無故犧牲一隻金魚的生命,其行徑實在令人無法苟同。

  之後,筆者也曾多次詢問有線電視台記者,發現其新聞的「製造過程」。首先,各地方的有線電視台記者(台北除外)配置並不多,而且因薪資不高而經常跳槽,使得他們對於地方上的事務並不是很清楚,例如工廠發生爆炸當天,台中市環保局長李立德立刻率領相關人員到現場了解是否發生空氣及水源污染,但電視台記者幾乎都不認識環保局長,也無法立即得知環保局實地測出的數據,可是為了應付現場播報的壓力,只好自己亂報一通;第二,電視台多為較年輕的記者,甚至剛從學校畢業,對於新聞並無判斷能力,只能隨由台北的「長官」來指揮新聞的播報角度,而為了搶畫面及爭取所謂的獨家新聞,許多並不真實的現象被誇大報導,因此即有所謂「毒煙飄向台中市區,將危及百萬人」等新聞產生。
  
  從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看出新聞記者的培育出現相當大的問題,而「台北觀點」及「從台北看天下」的作法,也註定了台灣媒體的命運,更從中可看出新聞的「生產過程」是多麼的粗糙。而在去年年底,TVBS新聞引用一位讀者爆料指稱,台灣的鴨隻去毛過程都是使用瀝青,一時間「瀝青鴨」傳言紛紛,讓鴨農損失慘重,但在TVBS正為其獨家報導而得意洋洋之際,衛生單位檢驗報告出爐,卻指出這些黑色物質並非瀝青,而是合法使用的松膠,此一結果也讓鴨農們欲哭無淚,因為TVBS的報導已經使得冬季薑母鴨進補的銷路大打折扣。

  而在平面媒體方面,此一情況也不遑多讓,根據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的統計,2006年的主要報紙中,出現了132則烏龍新聞,其中以中國時報的58則領先,聯合報也以36則居次。為什麼烏龍新聞會層出不窮呢?除了上述所謂記者的素質及處境而衍生新聞品質不佳之問題外,媒體所持有的政治立場及意識型態也是指導新聞角度的重點。

  以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公佈的「2006年十大烏龍新聞」中,聯合報報導「趙建銘賣13克拉巨鑽」(8月18日)以及中國時報報導「摔斷腿骨,母住院3天,馬英九蒙在鼓裡」(1月14日)最為離譜,但這2則新聞全被放在頭版,並視為頭條新聞來報導。以趙建銘賣鑽戒一事來說,根本是子虛烏有,不但毫無人證、物證,更沒有趙建銘等相關人士說法,最後趙建銘揚言要提出告訴,聯合報只好道歉了事;而中國時報報導馬英九母親住院一事,聲稱其母要求護士不要告訴馬英九,以免影響他辦公時間,但最後馬英九出面否認此事,並笑稱此一報導「優點是寫得很感人,缺點是並非事實」。

※ 意識型態指導新聞
  為什麼號稱「二大報」的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會犯下如此重大的錯誤?難道是他們的記者不專業嗎?筆者認為並非如此,以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的記者素質來說,其程度及對新聞的掌握與有線電視台的記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而且二報已有深厚基礎,就算是記者有所疏忽,召集人、編輯、總編輯等層層關卡,也不容讓新聞報導在毫無根據下就以頭版頭條來呈現,但是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為什麼會犯下如此重大的錯誤呢?

  筆者認為,其錯誤的主要原因還是報社的意識型態作祟。換言之,二報既有的意識型態即為「泛藍」立場,對於總統陳水扁的女婿趙建銘極力打壓、抹黑,對於藍軍的明日之星馬英九則盡力吹捧、造神,在此情況下,這種不可能犯下的錯誤即會產生。除了意識型態作祟之外,我們也能清楚看見其政商結構的背景,以中國時報來說,在2005年12月24日收購了中國國民黨的中控公司旗下之中視、中廣及中影公司,而馬英九正是國民黨之黨主席。

  從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台灣媒體在相互競爭下產生許多亂象,而媒體本身的意識型態,也會讓報導出現了偏差。在此情況下,記者的角色逐漸退縮,成為遭到指使及利用的工具,無法將其所見所聞加以報導,正如同新聞圈流傳的一句話:「雖然真相只有一個,但新聞角度卻有許多!」 但在許多時候,其意識型態卻是決定其新聞角度的重要關鍵。

  閱聽人在面對如此的新聞環境下,必須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畢竟在台灣,新聞的呈現是混合許多未經調查的事件、誇大的事實以及意識型態,甚至是商業利益在內,就算是發生烏龍新聞,也不會有主播或是媒體高層會因羞愧而辭職下台,因此閱聽人必須學習將新聞視為「商品」,不能任其擺佈,畢竟,新聞與真相是因人而異,也因意識型態而會有所不同。

  圖說:在麥克風包圍之下,你會相信新聞所報導的事件為真嗎?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語流行歌壇的傳道師──姚讚福 (第 158 期)
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談台灣的新聞圈生態 (第 99 期)
妙天事件 (第 3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9 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9期  2007年  4月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99
本期主題: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發行日期:2007/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目錄s/
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談台灣的新聞圈生態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大話新聞」現象的若干觀察
小蝦米的媒體戰爭
誰來決定新聞晚餐?
解讀新聞 探索真相
耶穌停、看、聽──淺談基督教媒體倫理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台灣橄欖球王——柯子彰
歡喜做大戲 教會謝平安──當歌仔戲遇到基督徒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把愛傳出去--重新教會的社區服務
戀愛之五馬奔騰論
定睛在己,抑或是上帝?—關於基督徒藥師的角色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基督徒可以「恨」嗎?
在靜默中凝視熱情──大專泰澤靈修有感
分享就是最大的神蹟
我的第44屆神研班
當輔導,你也可以!——神研班輔導心得分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